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拥有地理、资源禀赋、自然气候和生产技术等综合优势.粮食生产是湖北省不可或缺的农业组成部分,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4068.37千平方公顷,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53.84%,近年粮食收购量一直稳定在50亿公斤左右.作为中部重要粮仓,湖北省每年净调出粮食35亿公斤,不仅保障了全省的粮食需要,更为我国整体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持续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是保护粮农生产积极性乃至全国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根本路径,在可持续发展目标视角下,以湖北省为例,对粮食主产省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展开分析,探讨粮食生产决策单元对现行粮食生产科学技术与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并从中发现技术效率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该省粮食生产增长方式及其质量,对实现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转型具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为实现国家中长期粮食安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陕西省粮食生产及其作物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陕西省处于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背景之下,保证一定数量耕地面积对保障粮食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运用趋势分析及结构分析法对建国以来陕西省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粮食生产的特征为:粮食总产量波动增长;尽管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结构基本稳定,但各农作物之间的绝对面积比例随时间变化较为明显;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对产量增长贡献最大。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及作物结构变化可以明确土地利用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河北省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以河北省2000-2014年耕地面积相关数据为依据,来对河北省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河北省耕地面积变化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2000-2014年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其变化情况表现为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增加—趋于平稳。耕地总面积从2000年的6857.08千公顷,缩减到2014年的6537.74千公顷,减少了319.34千公顷。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该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应努力协调好耕地合理利用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农产品,粮食问题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四川作为粮食主产和消费大省,粮食生产是否稳定对自身发展,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影响。近四年来,四川省粮食播种面积一再缩减。从2001年开始,当年的生产量就小于该年的需求量,只得靠“挖”库存和外购进行平衡,粮食供给形势不容乐观。在表面上是受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结构调整的影响,深层原因是种粮不赚钱,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这是粮食安全的最大隐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被大量占用,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粮食供给紧缺已经成为新世纪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挑战。本文主要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农业FDI的发展状况、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效应,并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行新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建国后山东的粮食生产共出现十一次大的波动,其波动上升期长,波动幅度大。除了农业技术外,山东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地投入、化肥投入和资金投入。考虑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以省内粮食自给率80%作为安全标准,2010年山东粮食生产下限为3072万吨,至少要保证550万公顷的播种面积。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底限”粮食生产方案是:小麦生产安排方案至少270万公顷,玉米生产安排方案至少215万公顷。同时对“藏粮于仓”与“藏粮于地”问题,对如何利用市场手段引导粮食生产以及如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既定资源约束下实现粮食产出最大化是粮食生产安全的核心。而今旨在提升粮食竞争力的农业规模经营虽得到政府力推,却并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充分条件。在梳理规模经营与粮食安全保障相关争论的基础上,结合调研资料,依次回应了规模经营后农地是否大概率用于种粮、规模经营是否可持续以及规模经营能否保障粮食产量三个焦点问题。研究发现,与小农经营相比,规模经营与种植结构“非粮化”虽无必然联系,却存在规模经济不显著及单产提升乏力等问题。对此,一方面应强化小农扶持力度,巩固维系小农群体的粮食保障功能;另一方面应调整规模经营主体的政策干预结构,除非在规模经济与土地产出率不一致的情形下,应最大化避免对规模经营主体的直接干预,降低政策的扭曲效应,推动规模经济实现。  相似文献   

8.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国际社会永恒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国际粮食发展呈现粮价上涨和国际粮食政策连续出台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限制粮食出口国家增多和高价粮食持续时期长等问题。综合分析目前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可以看出引起国际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数国家粮食库存大幅度减少、耕地面积下降、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者普遍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波动大、粮食消耗量刚性增加与粮食消费结构升级、全球经济增长刺激粮价上涨、全球气候异常和自然灾害频繁等方面。从全球层面看,应对当前粮食危机的主要措施是:一是构建全球层面上的粮食安全生产的耕地保障机制;二是在全球视野中构筑灾害应对型农作制度;三是构建全球粮食贮备及需求信息共享平台,稳定粮食供应市场;四是构建全球粮食安全科技支撑计划,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粮食补贴政策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文章运用定性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在论证粮食补贴政策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分析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借鉴美国与日本的粮食补贴政策经验,提出加大补贴力度、调整粮食补贴范围、以生产性专项补贴为投入重点的粮食补贴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水在粮食作物生长中既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又关系到粮食生产投入、产出乃至粮食安全,近年来,水关联的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得到各界高度关注。本研究侧重于分析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难题以及保障粮食安全的水资源利用对策。主要研究结论是,粮食生产因“水”面临的多重风险,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禀赋存在着时空不匹配、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不高、灌溉水压力对粮食生产产生冲击。因此构建粮食生产节水利用机制至关重要,本研究针对粮食生产节水利用上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水资源有效利用保障“藏粮于地”的对策框架,包括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推广节水利用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受地缘冲突、极端气候、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市场不稳定性显著增强。一方面,印度等主要粮食出口国陆续实施粮食出口限制政策以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厄尔尼诺现象下极端天气频发,叠加地缘政治经济冲突,引发新一轮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冲击我国粮食进口国际供应链。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应进一步优化饲料粮生产结构,有效降低粮食产后损失率,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推动中国粮企布局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并加大期货市场风险防范力度。  相似文献   

12.
粮价波动对农民增收及CPI影响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粮价涨跌影响着经济民生的方方面面.其不仅影响农民的收益、粮企的利润,还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主要通过对湖南2001年至2011年的粮食价格、农民收入和CPI等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粮食价格的走势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粮食价格与农民收入、CPI的计量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调控粮食价格、促进粮食生产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周清明在对湖南、辽宁、重庆、广西四省(市、区)15个县1000多个农户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在加强农村耕地资源保护与流转、提高农民和地方政府粮食生产动力、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大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投入以及分担粮食安全生产的责任等方面构建和完善相应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供求形势一直处于波动性紧平衡状态。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粮食安全不容乐观。本文在对我国粮食供求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增强,粮食供求区域性和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进口来源国集中以及贫困人口购买力低等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进而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供求平衡,改善国际粮食贸易环境和保障特殊群体的粮食安全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十连增,但粮食净进口量也在2004年起逐年大幅增加,进口依存度已超过10%,且进口粮食的来源国集中度高,使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凸显。在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粮食供给的路径依赖及影响粮食供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为确保粮食安全,本刊延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分别就粮食稳定增长的机制构建、提高粮食产能的政府举措以及粮食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等问题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农业"走出去"作为增加粮食供给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保障粮食安全。通过分析目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和国内因素,在实地调研我国海外粮食开发重点企业的基础上,挖掘了农业"走出去"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据此本文提出在党中央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借鉴发达国家海外开发的成功经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细微支持的功能,降低"走出去"企业的风险,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好的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刘刚 《江海纵横》2008,(5):30-31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增产,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相对平稳,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由于粮食具有生产周期长、供给缺乏弹性、功能多元化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等特点,保障粮食安全受制于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措施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粮食安全这一民生话题,对加大粮食和农业生产力度,  相似文献   

19.
识别和防范粮食产业链风险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中国粮食产业链在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风险集中体现在供需紧平衡基础上的结构性矛盾:一是粮食产品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完全匹配,二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对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数量呈现差异化的需求。中国粮食产业链在流通环节的风险主要体现为流通体系的脆弱以及流通效率过低。我国粮食进口的历史与现状表明,粮食进口不仅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而且也有利于粮食产业链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20.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年平均气温上升、年降水量不稳定、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增加,同时极端天气不断出现,造成了粮食种植范围发生改变,粮食产量减少,粮食生产环境破坏,粮食光合作用减弱等负作用,从而影响到了粮食安全。要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抗灾能力、落实资金和技术保障、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