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南“自治运动”中毛泽东的地方自治思想郑永福,吕美颐本文所说的“湖南自治运动”,系指在皖系军阀张敬尧被逐出湖南后,湖南出现的主张湖南省自主、自立、废督裁兵、公民制宪、实行民治的运动。①在这场运动中,毛泽东不仅发表了十数篇文章,主张湖南地方自治,而且还...  相似文献   

2.
晚清新政时期的反地方自治风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积明  谢丹 《河北学刊》2002,22(4):111-115
晚清新政时期 ,清廷决定在全国城镇乡推行地方自治 ,作为民权政治的基础。但是 ,新政时期从上而下推行的地方自治在中国乡村遇到强烈的抵抗。本文分析了新政时期农村反地方自治风潮的复杂历史内涵 ,并从中提出改革中值得注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始自清末的近代地方自治始终缺失“权利”主题,沦为“官治行政”的附庸和公权力扩张的工具.之所以产生这种局面,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的理论准备不足,权利属性未被充分认识,权利保障也未能纳入统治集团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清末以降的地方主义借地方自治之名大行其道,其要旨却在于扩充权力,扩张和保障地方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自治的权利主题.此外,近代立法未将地方自治的公民权利予以法定化,地方自治之权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凡此种种,导致近代中国屡兴“地方自治”之风,却始终不能摆脱“权利缺位”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徐伟红 《云梦学刊》2011,32(4):51-55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地方自治的思想先驱,他始终高度重视地方自治,提出了"以县为民权之单"、"践民权之真义"、遵"地方自治之次序"等地方自治思想,并且还制定了许多相应的制度、规范,不但对近代湖南地方自治运动及《湖南省宪法》的颁布有重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当今湖南省在"四化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所倡导的法治湖南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宝成 《东岳论丛》2000,21(2):21-24
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政治参与是在中国社会由古代专制政治型态向近代民主政治型态的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在此转变过程中 ,伴随着西方民主理念的传播 ,民主制度的构建也很快付诸政治实践 ,从中央到地方 ,成立代议机构一时成为民主制度建立的主要目标 ,虽然这在绝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形式。各级地方自治作为推行近代民主制度的基础而在全国兴起 ,从而引发了中国近代的地方政治参与。由于晚清时期纷乱的内外环境和地方自治的初次实验等原因 ,地方自治在推行过程中充满了坎坷和曲折。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自治层次较高 ,以省为自治单位 ,各省设立谘议局 ,县、乡镇都有民选的代议机关。这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首试。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其整体水平显得比较低下。  相似文献   

6.
地方自治是晚清民间吁求之一,立宪派、革命派将其视为民主建设的基础。新政开始后,清政府将地方自治纳入改革范畴,对如何改革,各级官员有不同看法。为稳步推进,清政府在天津进行了自治实验。在此基础上,推出地方自治的最终方案,其实质,就是在官方监督下,建立分权制衡式的自治组织,并在不影响官方税收的前提下,筹集资金开展地方建设。这种"官治"色彩浓厚的"自治"方案,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清朝灭亡的诱因。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史学界将湖南“自治”首举往往归结为抵制中央军阀的“武力统一”和提防外省军阀争夺地盘,力图自保。实则不然,湖南“自治”首举原因在于: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引起社会思想舆论误导;群众心态的普遍趋合性,形成一种错误“共振”;少数先进人物(如毛泽东等人),奔走倡导的真“自治救国”方案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论坛》2007,(7):159-159
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社区自治研究中心主办的社区自治研究网(www.cnshequ.com),已于2007年6月21日正式开通。该网站以探讨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为主旨,目前开设“最新业内动态”“社区自治理论”“社区自治实践”“业主维权论坛”“物权法律法规”“物业判例汇纂”等专栏.力求成为汉语学术界关于社区自治研究的权威性网络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与地方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与政权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地方管理制度。 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阐述他们的民主思想时,不少人谈及地方自治问题。卢梭认为,实现全民政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领土不能太大,一是人口不能太多。在他看来,实现全民政治必须让人民能直接表示公意,人口太多,领土太大,作到这点是很难的。这种理论,已隐约地显示了近代地方自治的特点。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著名的思想家杰弗逊,对地方自治尤为重视。他认为,地方自治和普及教育是实行“民治”的两大基础。实行地方自治一方面可以吸引人们关心政治和公共事务,另一方面可以使人民卓有成效地实行对政府的监督,以防止政府“蜕化”,“防止它的一切权力集中到一个人,少数人,出身名门的人或多数人手中”,亦即防止出现独裁和暴政。  相似文献   

10.
一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与政权提出来的。地方自治思想一经传入中国,就成了近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引人注目的论题。到一九○三——一九○五年,中国留日学生界“确立地方自治之名词,昌言地方自治之必要者”,一时蔚为风潮,以至于地方自治言论“日触于耳”,“日腾于士大夫之口”,逐渐达到“举国中几于耳熟能详”的程度。清政府筹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正是在近代民主潮流高涨中出现的。但它绝非建立在民主思想的基础之上,而是对民主思想的一个扭曲,是对抗民主潮流的一个骗局。 一九○六年,载泽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说“立宪”有三大好处:一、皇位永固;二、内乱可弭;三、外患渐轻。说“外患渐轻”,自然是自欺欺人之谈。清政府时已成为“洋人的朝廷”,那拉氏之流对帝国主义主子理当尽心效力。而“皇位永固”、“内乱可弭”,这倒是他们行假立宪想要达到的真实目的。 地方自治,是清政府“筹备立宪”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一九○五年载泽等在奏请宣布立宪折中具体地提出当时宜先举办的三件事,其中第一是宣示宗旨,第二便是“布地方自治之事”。奏折中写道:  相似文献   

11.
戴文亮 《天府新论》2013,(3):128-132
“地方自治”作为西方民主制度发展过程中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有效路径,深深吸引了面临现代国家建设任务的晚清社会精英,这种“爱慕”之情汇集成清末地方自治热潮.清廷对地方自治予以勉强回应,并小心翼翼地限定控制着地方自治实践,以谘议局为依托的地方自治力量迅速壮大起来.作为一种改革尝试,它预示着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某种趋势和地方自治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渠桂萍 《中国社会科学》2013,(1):95-112,206,207
从清朝初期到末期,拥有一定"地方自治品格"的保甲长、里甲长、乡约等乡村控制组织人员逐渐成为完全受官役使的"官之差役",这成为困扰清王朝基层政权良性运转的痼疾。清末"新政"以来,华北村庄权力结构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变动,在具有近代意义的地方自治背景下,国家以从未有过的姿态,将士绅精英、村庄领袖纳入体制内权力体系,使其成为地方自治的主导力量。国家欲借助士绅精英层进行前所未有的乡村政权重构与乡村治理。如同清代的乡村控制组织人员一样,新的地方自治领袖亦成为"官之差役",历史的轨迹固执地沿着自有的方向向传统回归。  相似文献   

13.
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课题。中国农村妇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她们参与村民自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未来。以湖南实施“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项目为例,本文阐述了湖南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做法和经验,重点分析了妇女参与的制约因素,并对促进村民自治中妇女参与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杨涛 《殷都学刊》2004,(4):46-48
本文从近代伦理精神、中外自治史比较、国家主义的兴起、“法哲学”等不同角度分析江苏地方自治中官办模式的缺陷、形成原因 ,及与绅办地方自治间冲突 ,认为本质上是国家与社会两种关系模式冲突结果 ,并使地方自治处于困厄中。  相似文献   

15.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在我国现阶段,自治州、自治县是不能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主要是在“变通”和“补充”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理论研究的起步与发展、稳步推进、深化与突破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理论研究所关注问题的重心有所不同,研究方法、知识亦在更新,从中可以看出,新时期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成绩,并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但也应看到,自治立法理论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许多新领域和新课题需要开拓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存在不正当竞选、选举之后监督机制缺失等突出问题。应当在地方自治理论指导下,对我国村委会制度进行重新定位。村委会是特殊的地方自治组织,村委会选举的目的是有效实现村民自治,地方自治理论对村委会选举有着独特的民主要求。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等国外的地方自治制度,特别是借鉴其对地方自治团体的选举制度安排、对地方自治团体的监督机制和地方自治团体中居民权利的法律救济。应当以地方自治理论规范村委会选举,借鉴国外地方自治团体的运行结构,完善村委会选举的程序规范,健全村委会选举的监督机制,并建立司法救济途径,构建我国的居民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8.
江满情 《江汉论坛》2003,53(4):87-90
清末,张之洞督鄂新政与湖北的财政状况密切相关。张之洞督鄂时,湖北已经初步形成了“地方财办地方事”的地方财政,这是湖北新政的财政前提。新政期间,湖北近代商业的发展和张之洞的重税政策,使湖北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不断为新政提供财源。但由于张之洞始终未建立起近代财政制度,尤其是预算制度,湖北财政的收支缺乏统筹规划,这对湖北新政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旺 《天津社会科学》2001,2(3):106-110
地方自治 ( Local self- government)是宪政民主制度的基础性结构 ,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国 ,现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 ,是随着西方思潮的东来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活动 ,才得以在中国出现的。晚清的地方自治 ,在当时形成一股风潮 ,范围遍及全国 ,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从现代化的角度 ,对晚清地方自治运动作一评析 ,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一、近代中国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地方自治制度作为西方民主制度的标志之引进中国 ,既与中国历史上“郡县论”和“封建论”的争论有关 ,又与近代西学东渐、列强环伺的形…  相似文献   

20.
张淑华 《阴山学刊》2001,14(2):67-70
“五四”运动前后,独具个性的青年毛泽东在时代的召唤下,从早年“圣贤救世”的救国之梦中走出来,经过对各种主义、思潮的研究和探索,亲历了湖南“驱张运动”和“自治运动”两次政治实验的失败,最终选择了唯物史观作为根本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从此毛泽东一生的信仰就再也没有动摇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