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郭健 《江淮论坛》2004,(2):152-154
文章通过介绍和评析建国以来学术界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西游记》主题观:“政治说”、“游戏说”、“哲理说”、“宗教说”,以及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揭示建国以来《西游记》主题研究的概貌、发展轨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3.
建国三十多年来,《三国演义》研究工作走过了一段并不平坦的路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如同其他学术研究工作一样,尚未广泛开展。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三年,公开发表的《三国演义》研究文章仅仅只有一篇。一九五三年,作家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三国演义》,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意。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作家出版社又召开了《三国演义》座谈会。从此,学术界对于《三国演义》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从一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来(指1951至1982年),《史记》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何评价这些成绩?整个研究工作有什么新特点?当前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推进《史记》研究向纵深发展?对这些问题开展评议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略谈浅见,以期抛砖引玉,求其友声,共同在《史记》研究领域中开创无愧于我们时代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正> 一从建国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的17年中,元杂剧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稳步发展、巩固提高的过程。建国之初,元杂剧研究领域曾有过一个短时期的沉寂,几年的时间里报刊上几乎看不到这方面的文章,直到1954年情况才得到改变。《剧本》月刊1954年第4至第10期连载了阿英的《元人杂剧史》,这是建国后第一部系统论述元杂剧的研究专著。从全篇看,作者将元杂剧成长的原因放到金元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加以考察,并把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联系起来,同时也没有忽略戏曲本身的发展规律,这就比较全面地肯定了元杂剧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确表现出不少新的特色。严敦易的《论元杂剧》(《光明日报》1955年11月6日)一文,阐述了元杂剧产生的一些历史条件及其所反映的元代政治经济情况,从较大的角度对元杂剧加以把握,其用意也是积极的。这些研究著作,在当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它们的论述中,却又比较明显地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即作者虽然主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辛弃疾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建国三十八年来的辛弃疾研究,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66年是基础阶段;1966年到1976年是倒退阶段;1976年以后是深入阶段。第一阶段有论文(据不完全统计)52篇。同时还出版了一批专著,其中以邓广铭先生的《辛稼轩年潜》、《稼轩词编年笺注》、《辛稼轩诗文钞存》三种著作为突出代表。此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对辛弃疾及其爱国词的认识与介绍。走一代的词学研究者尤榆生、夏承焘,唐圭璋、冯沅君、吴则虞、程千帆等先生都撰文论述辛词。关于辛词的艺术特性,各家论文略有触及,虽然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7,(4)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前135),其记事下限应为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史记》成书后不久即有十篇亡佚,而后好事者多有续补。《史记》采取了"纪传书表"体这一综合性的述史体例,其取材范围相当广泛,史料价值极高。司马迁关于苏秦、张仪事迹的记载真实可信。《史记》版本众多,流传情况复杂。中华书局修订本参考了景祐本、绍兴本、黄善夫本等多种珍贵版本,广泛运用本校、他校等方法,全面覆覈了三家注引文,撰写校勘记约3500条,改动标点6000余处。  相似文献   

8.
一上海是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大城市之一,它的形成、发展与繁荣,同中国历史的进程密切相关,尤其是历史的车轮循入近代之后,上海的政治经济地位日益重要,上海发生的历史事件无不具有全国性的影响。上海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正因为此,上海史的研究早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兴趣,并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据不完全统计,从建国开始,至一九八○年底,国内出版的有关上海史的专著五十多部,资料三十多种,论文、调查报告、回忆录及有关资料一千一百余篇。这些论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人物、文物考古等方面,它标志着上海史的研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近50年内,何景明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生平经历与著述论考,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研究,关于“何李之争”的探讨,对复古理论的评价。研究成果包括37篇学术论文,一部《何大复集》点校,一部资料汇编和一部“评传”。50年的研究,对何景明创作及复古理论的评价经历了由否定到逐步肯定、由片面认识到全面总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以1976年为界,四十余年来的梁启超研究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侧重于对梁启超思想的探讨,特别在60年代,《文汇报》、《光明日报》等曾对如何评价梁启超的思想展开了颇为热烈的讨论。论者都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来研究梁启超,对戊戌变法时期的梁启超,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肯定看法。伹对此后梁启超多变的历史面貌,评论界歧见纷纭。由于普遍以是不是革命派、农民起义为衡量历史的唯一标准,因而对改良派的梁启超多持批判否定的态度,甚至脱离了史实去评价梁启超。这种评判态度直至1980年出的《梁启超传》(孟祥才著,北京出版社出版)还见其踪影。这时期从文学角度研究梁启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的范围极窄,集中在有关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及创作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30年三个阶段,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内涵界定、途径方法及历史经验等领域并取得成果.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方法层面上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史记·六国年表序》说: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 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 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独 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 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这段话,很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秦统一天下后,烧尽了各诸侯国的史书。因此,很有辨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13.
在《汉书·艺文志·六艺》中,著录“春秋家”,其中有《太史公》百三十篇,是史部尚在图书分类中未蔚为大国而附于经部的唯一的一部史书。此外,有《司马迁赋》八篇著录于诗赋中,在《艺文类聚》中尚存有一篇《士不遇赋》,其余都已散佚。《汉书·司马迁传》中还有一篇感激顿挫的《报任安书》,抒情言志的书翰文。这些说明了司马迁亦文亦史,具有兼长。可是,如以对后代作家的影响来衡量,毕竟当以《史记》为司马迁的主要代表作。因为,记事记言,左右史各自有其成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意境”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说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份非常宝贵的理论遗产。建国以来,学术界对于“意境”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研究,为了及时地总结研究成果,使“意境”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拟对建国以来的“意境”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  相似文献   

15.
从建国以来高校学生工作的评述开始,由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两方面出发,重点选择辅导员制度、管理模式、工作理念三项内容,对主要的政策变化、思潮影响,历史得失作出了简要的回顾、评判与反思,针对高校学生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一些应对的策略,并预测了今后高校学生工作的建设发展方向,期待对当下的高校学生工作能有些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兵 《江淮论坛》2005,(3):150-154
《古文观止》是一部流行了三百余年、至今不衰的古文选本,然而自其刊刻以来,学者对此研究较少。新中国建立以后,《古文观止》的研究才逐渐多了起来。本文便从成书背景研究、版本研究、编注特点研究等方面对50年来的《古文观止》研究作一简要的梳理,并对相关争议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史记》徐广注是目前所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记载了六朝时期的《史记》异本 ,对校正今本《史记》之讹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依据徐广注所列异文 ,证以其他先秦、两汉典籍 ,论述了六朝时期《史记》异本的特点 ,并考证了今本《史记》文字致讹的原因 ,为恢复《史记》原貌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有许多由两个同意虚词构成的"重言虚词",这些虚词其中有些是从前代流传下来的,司马迁对它们进行了改造,有些则是司马迁自己的创造。《史记》中使用这些"重言虚词",很多是由于文学性的需要,也有很多是源自文章音乐性的需求。司马迁对"重言虚词"的广泛使用,在虚词的发展史上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9.
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耗费了长达十五年的心血完成的一部巨著。自从这部巨著问世以后,注家蜂起,历代不衰,以《史记》名家者甚众,以至形成专门学问。在汉代就有徐广等人为之注解,随后增补辑注的主要有:南朝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等三家。《集解》以广征博引为胜,《索隐》以探幽发微为著,《正义》则详于地名注释,它们为后世研读《史记》提供了种种方便。但是,“三家注”也存在许多错误,时有穿  相似文献   

20.
情诗是“三百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深受人们重视。本文试图对建国后(至1984年止)的《诗经》情诗研究作出简单的述评。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个时期研究的成就,不足及其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有必要先来简要地回顾一下历史上和“五四”以后的研究状况。 由于情诗言情,为封建道学家之大忌,所以对它的认识也就成为经学史上一大公案:自汉至清众说如林,喋喋聚讼不休;考据辨义,卷帙浩繁,足以令人跟花缭乱。但就基本观点来看主要不外以下三种:一种以《序》、传、笺和正义为代表,他们完全不承认有什么情诗,通过历史化的方法将情诗歪曲得面目全非,即把情诗作为与之全不相干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写照,以诗附史,妄生“美刺”。第二种以宋代的朱熹和王柏为代表,他们主张凡情诗皆涉淫。第三种意见以宋代的王质和清代的崔述为代表,他们将部分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