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众法律意识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法律与现代中国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当今 ,公众法律意识的淡薄已成为了推行法治的一大障碍。这种观念上的滞后有其来自传统社会结构、文化、生产方式等深层次的原因 ,与今天的市场经济、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全球化的大趋势格格不入。我们有必要通过法律认知、法律感受到法律最终被信仰 ,使公众的法律意识从淡薄到投入 ,进而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传统社会形成的人们对法律问题的政治性心态、调和性心态和道德性心态构成法律心态的典型形式。这些与"一切以法律为唯一准则"的现代法治理念形成冲突,在对传统法律心态进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在肯定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批判其中的不合理成分,用现代法治理念对传统法律心态进行改造,以形成政治问题法制化,利益主体确定化,道德问题法律化的现代法律心态。  相似文献   

3.
论患者隐私权的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权利本位的现代社会,患者隐私权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患者隐私权受到法律的应有保护。但从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上讲,患者隐私权又是应当有所限制的。基于患者生命健康利益、第三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需要,患者不可能享有绝对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4.
我国移植和借鉴了西方法律制度,建构起了中国现代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并形成了现代的法律思维。但是,我国公众的法律思维没有随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而根本改变,仍然受我国传统法律思维的影响,进而阻碍了现代司法理念和制度在社会中的运用。为了更好地解决纠纷,法官在司法裁判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裁判的社会可接受性。裁判的社会可接受性在我国现代法律思维与传统法律思维仍然冲突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第三人欺诈问题理应适用于所有有相对人的法律行为。这里"第三人"范围要有所限制,应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在考虑公平性和利益归属基础上加以确定。现行法律框架下,比照我国法律行为中的错误制度无法对受欺诈人提供充分救济。未来民法典应借鉴《德国民法典》所采纳的效力模式,在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第三人欺诈事由情形下,赋予受欺诈人意思表示撤销权。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折射出的公众法律意识现状是无法令人满意的:传统法律意识、非法律意识还在干扰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公众的法律知识还很贫乏;更令人堪忧的是,公众的法律信赖意识严重不足;此种状况既根源于历史的纠结,亦植根于现实的阻隔。法学界法律信仰的推崇派和怀疑派的对立实际上是西方自然法学、新自然法学与法律实证主义、法律现实主义对立的中国翻版,各有自身的关切及存在的合理性。一种更为可能的公众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演化的路径是:由法律怀疑到法律信赖、由法律信赖到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全面开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阶段。当前我国公民法律认知不足、法治情感欠缺,公众整体性缺失法治理性精神,公众法治信仰在习惯于几千年"人治"的社会中举步维艰,直接阻碍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培育公众法治信仰、增强全民守法意识也就成为十八大之后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政府推动高效的法律运行是培育公众法治信仰的基本途径,法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媒体法治宣传的现代化,对公众法治信仰的培育也有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技术发展的伦理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引发了人们对许多伦理问题思考。现代技术价值使技术与伦理发生联系,并使技术发展冲击传统伦理成为可能.它促使人们在反思传统伦理的基础上,建构保证技术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道德规则和职责——技术伦理。建构技术伦理要考虑到人类自身伦理和人类社会伦理的建设问题。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培养和提高技术发明家、技术使用者(如公众等)和技术观察者(如技术评估和评论家等)的伦理素质,后者主要由公众、企业、政府等来完成。  相似文献   

9.
论隐私权     
一、概说现代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范围难以笼统地加以回答。隐私权的内涵,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就是“有意识地不干预他人”,同时保护人们的私生活不受他人介入或暴露给公众而影响其声望。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要求,是随着社会价值观和公众审美价值观的日益优化,而出现在相对发达的文明国家之中。现代化生活的强度使人们合罟需  相似文献   

10.
通过附随义务理论的发展,实现合同责任主观范围或客观范围的扩张,乃是合同法实现现代社会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德国“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合同”就是以附随义务为媒介,将第三人纳入合同责任的保护之下,是合同责任主观范围扩张的典型制度。其法理基础在于,诚信原则要求合同债务人对与债权人有密切关系的特定第三人应负必要的照顾、保护等附随义务。通过附随义务扩大合同责任,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信赖关系的增强以及法律对信赖利益的日益重视,是合同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习惯法是一个可以描述的有机整体规范模式.文化模式影响个人的行为,现代习惯法规范是文化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其影响个人行为的结果是形成法律多元现象.现代社会中,习惯法模式与国家法律的观念是小传统与大传统的关系.每种文化模式都有其价值,但也不能绝对化.法律为人们所信奉,就具有了"合法"性,本文从文化模式理论视角对我国的村规民约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雾霾环境之下没人可以做到自强不"吸",雾霾天气的危害性逐渐被人们所认知,相关法律政策也不断出台。但是应然的法律跟进与现实的法律滞后、雾霾治理成效甚微的现实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治理模式的反思。传统的治理模式存在着治理的碎片化及不同部门博弈的"囚徒困境"等流弊。作为新的治理之道,协同治理能够加强能源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合作与协调,促进两个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渠道的整合。环境法要注意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法要将环境的可承受性作为能源开发使用的出发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雾霾协同治理体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邓小平首提"法治"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的背景下,社会对法治的表层认同和深层怀疑心理并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信仰法律文化传统的缺乏导致法律观念淡薄、法律运行中宪法缺乏应有的稳定性、司法审判受各方面干扰严重以及公众"忽视"自身的权利。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追求社会对法治的心理认同;制定"良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从而构建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确保司法公正独立;推进法治宣传与法治教育,最终形成积极良好的社会法治心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化和法律关系的多样化,民単诉讼第三人制度不管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司法实践领域,其重要性是日益显著的。然而我国现行立法对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尤其是针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规定非常粗糙,难以应对复杂化多样化的法律纠纷,从而导致司法实践的混乱。因此,对此相关问题仍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一书围绕1935年民女施剑翘枪杀直系军阀首领孙传芳事件,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对案件来龙去脉的梳理,向人们记录了在公众同情兴起的时代民众情感的政治意义,以及大众媒体的炒作和现代法律在中国的强大影响。在这次审判案中,人们所关注的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也就是"公众同情"是否能影响最后的司法判断这一更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应用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风险源之一。农业转基因技术应用是深刻影响当代人们生活的重要技术应用,有关其风险问题充满争议,公众与专家的认识分歧愈加明显,信任逐渐取代"理解"成为关键议题。公众对科学知识、专家及相关机构的信任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技术应用的风险感知,进而间接影响到公众对特定高新技术的接纳。在实践上,重建社会信任是构建"公众-专家"双向沟通机制的基础,是改善中国公众与农业转基因技术关系以及公众与科学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对"守法"的固化认知影响着守法的实效,因此将"主体性"引入"守法"中,重新解读现代社会守法的含义,更正以往对"守法"的误解,从而认识到主体性是守法支撑力量,非主体性尤其是法律强制性不是守法的动力所在。在现代社会,主体性才是破解当前全民守法困境的钥匙。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社会对公众的转基因认知缺乏总体的、较为客观的认识.本研究旨在对公众的转基因认知作总体考察和解读,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两种认知角度,同时探讨公众信息接触和媒体信任对公众认知的影响.基于5000余份全国性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公众转基因知识认知程度与其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但相关知识的缺乏明显;多数人支持转基因科研,但对技术运用表现出实用主义态度;转基因产品接受度体现创新扩散早期阶段特点;公众转基因"信息渠道接触指数"影响认知,而科普网站等专门的科普信息渠道未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媒体信任指数"影响认知,公众更信任政府官媒;公众信任科学家,但"信源信任指数"的影响未得到验证;公众的媒体信任对转基因态度的影响远强于转基因知识的影响,也说明非形式逻辑的认知角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合同相对性原则作为传统合同法的一个坚固堡垒,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动摇,这种改观是世界性的,不管是在大陆法系还是在普通法系国家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利益第三人理论的相继出现,使得合同相对性原则不再惟我独尊.合同不但使当事人间发生权利义务的关系,同时债务人对于与债权人具有特殊关系之第三人,亦负有照顾、保护等义务.合同相对性的突破对我国合同法制度之构建具有启示性意义.我国合同法应该顺应新趋势,从商业实践、社会政策和公众利益来考虑,将第三人纳入合同条款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曾是法律精英典型象征的女性在现代法律社会遭遇截然不同的命运.通过考察美国女性法官职业现状可知,司法"金字塔"男女失衡,法律精英"她世界"困境重重已是不争的事实.传统性别观念将法律精英视为男性,已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固定范式,社会性别理论虽然阐释了法律精英"她世界"困境产生的原因,却掩盖了女性大规模进入公共领域后所具备的与法律精英相符的一系列特质.女性成为法律精英的道路并不遥远,消除对女性的隐性歧视,引入"性别定额",争取"赋权妇女"以及宣扬法律的女性特质都是当前值得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