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社会道德与信仰的不可分离性——社会道德是一种信仰化存在。同时分析了,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社会道德整体上又是不断变化的。并认为,社会道德的信仰性与变迁性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体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两种矛盾对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我们化解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对道德主体的矛盾要求,从而既坚守道德信仰又恰当地推动社会道德变迁的几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道德重建的主体之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重建在以经济的繁荣为物质保障、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为制度保障、教育的普及为文化保障中 ,重在注意个体的道德责任 ,从观念上改变人 ;从主体的维度看道德重建包括恢复对道德的信仰、对自我的信心和社会的信任 ,这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性基础工作 ,只有观念上确立了道德信仰才能确保道德重建的高速有效进行。如此 ,人类才能超越现实 ,走向崇高。  相似文献   

3.
主体道德责任的定性分析胡苏联道德责任是伦理学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实践课题,本文试从主体道德责任的角度对道德责任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要研究主体道德责任,首先需要对此概念予以定性分析。所谓主体道德责任是:在社会客观道德标准的...  相似文献   

4.
自律是道德的根本特性。社会道德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内化为主体的情感意志,内化为道德信仰,才是真正的能产生效果的现实道德,才会产生履行道德行为的持久而强大的动力。道德信仰对道德有境界提升、人格塑造、动力、价值定向、凝聚等功能。在当代中国,道德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笔者提出了三种道德信仰建构的方式:经验习染方式,教育督导方式,权威强制方式。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中的道德建设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网络传播视域下的伦理失范既有网络技术方向的问题,也与网络中的人性异化有关。解决这一问题须从网络技术、网络传播和社会三个方面和个人、媒体及政府三个层面入手,对不同网络主体提出相应的道德责任,加强网络道德规制,以期促进网络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企业家的环境道德责任主要体现在节约使用资源、友好善待环境、大力创新科技、践行公平原则等方面,其道德属性与特征主要有自觉自愿性、无偿性与预防性.需要通过回归良心、坚定道德信仰、进行绿色生产、建立与完善道德诚信及社会监督体系等举措,才能有效促使企业家的环境道德责任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7.
基于哲学伦理学的视角,从企业本性、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以及企业组织的道德主体三方面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合理性与正当性进行论证。企业的本质属性规定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应然性;道德与利益的内在依从性,预示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性;而企业组织道德主体的合法性,则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主体可能性。这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内在规定性使然,而非外在的强加和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8.
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需要的体认机制;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需要的体认机制涉及到人性、人生的价值、人的使命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体基础;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涉及到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社会规定性和制约性、社会价值、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教化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客观条件;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团体责任是现代社会高度组织化的产物。团体不只是行动的发出者,同时也是责任的主体。关系契约理论证成了团体责任的道德性。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20世纪上半叶的提出,其合理性即在于企业由此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主体,从而成为社会的道德行为者。换句话说,企业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团体责任。企业社会责任首先落实在企业战略规划和日常经营活动中,即内嵌于企业结构之中,这可以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生成性,它有别于自然人个体的道德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道德冲突是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控面临诸多难题的一个重要的深层因素。艾滋病防控中的道德冲突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规范性道德冲突,包括政府干预与公民自主、资源稀缺与分配公正、宽容策略与道德标准;二是事实性道德冲突,包括宣教策略的选择分歧、吸毒人员的伦理定性、性工作者的管控难题以及自愿咨询检测困局;三是主体性道德冲突,包括"道德多数"与少数人权利、社会支持与社会歧视、部门合作的主体困境。道德冲突往往使艾滋病防治的相关方面和环节陷入两难的境地。协调这些道德冲突,必须在区分两种不同性质冲突的基础上,坚持相应的道德原则,强化责任伦理,实施宽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深入阐述了有关道德的3个基本概念,即道德自信、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认为应在准确把握道德变迁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道德信仰与道德自信;道德信仰的重心应是道德价值、道德精神与道德规律等;道德自信应是一种具有包容开放、与时俱进、自我批判等精神品质的道德自信。认为应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现实社会道德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需要,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是规范传播秩序、形成正确网络舆论工作格局的重要举措。针对中国在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部分网络媒介道德伦理底线缺失、道德责任主体严重缺位、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出现舆论导向错位、舆论内容不健康、传播秩序不规范等现象,认为应从自律和他律、道德与法律等多重路径去规制网络媒介的传播行为,使网络媒介真正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道义良心”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论责任范畴的伦理内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责任普遍存在于一切以人的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之中.任何一种责任范畴的使用,都包含着伦理内蕴.责任范畴随着社会发展及道德主体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扩展变化.作为道德精神自律的社会表达和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手段,责任内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常使道德主体产生责任选择上的矛盾和冲突.强化道德主体的责任意识,培养人们的高度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道德、道德建设与社会、社会生活、社会历史是内在相关的,“公民”道德建设也是不能离开以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公共文化为基本制度特征的现代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社会、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仍将是公民道德教育和实践的理论悖论和实践难题。而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背景是制度伦理环境及制度德性的主体内在精神因素(信仰)的“双重缺失”;这一时代难题的解决,就必须进行“双重建设”——理性制度的和精神信仰的。而该文主要谈信仰主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道路 ,人们更关注伟大的思想、崇高的道德这样的信仰伦理问题 ,而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则迫切地提出了社会公正、市场公平这样的责任伦理建设的要求。在中国城市现代化过程中 ,应该切实注意责任伦理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天下责任的道德实践在宋明理学中有丰富的论述,主要指向"主体如何承担起对天下的责任"的道德实践,回答了三个问题:第一,主体承担天下责任的先天条件;第二,主体如何将天下责任这一责任全体诉诸自身、即责任的内在化;第三,主体在生活世界中通过怎样的现实渠道来达成责任的内在化。关于上述问题,理学家给出的是责志-责己-责善的道德实践的次第。理学责任内在化的道德实践的方法昭示了面向生活世界的现实关系的实践,这使得实践朝向每一个个体敞开,从而使天下责任的实现具备了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责任伦理是公共健康伦理的实质和核心范畴。角色责任意识、整体责任思维和道德自律精神作为责任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本质特征,也是公共健康伦理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属性。公共健康道德责任的主体包括公共健康专业人员和政府、媒体、企业及公民个人等公共健康活动内外所有相关者,前者承担公共健康职业责任,后者与公共健康专业人员一起承担共同责任。公共健康道德责任的内容包括追溯性和前瞻性两种性质的责任,前者是以追究公共健康主体行为过失为主的过失责任,后者是针对公共健康活动风险、以未来行为为导向的预防性责任。公共健康道德责任的限度呈现出从“有限责任”向“无限责任”延展的趋势,前者是主体在公共健康活动中的角色责任,后者则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类健康负责的普遍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青年道德冷漠化主要表现在道德正义感的丧失、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是非感与道义感的迷惘及伦理规则的失效四个方面。网络社会的虚拟化导致道德主体模糊,致使青年道德信仰冷漠化;网络社会彰显流变性导致主体责任意识缺乏;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导致道德价值共识困难;网络社会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加剧道德神经麻痹,这些都助推了青年道德信仰的冷漠化。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遏制青年道德冷漠化的不良趋势,化解其对青年健康成长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道德类型就是根据道德的来源、职能、作用以及道德所关注的具体对象、调节范围来对道德现象进行的分类。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上就存在着两种基本的道德类型:整体主义道德与个人主义道德。前者主张个人行动和信仰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客观地为整个人类所限制的,社会整体价值高于或优于个人价值。后者则主张个人行动和信仰是完全自由的,个人是价值的创造主体和享受主体,是社会的中心,个体价值高于或优于社会整体价值。 主张整体主义道德的主要是德国的伦理学家们。从康德到黑格尔、孔德和海得格尔,在  相似文献   

20.
信仰来源于对人生境遇、社会矛盾的哲学思考,并最终形成一种理想期待。信仰有着多种类型。宗教可以成为信仰,但信仰绝不仅仅表现为宗教。外在的社会团体信仰可以为个人信仰引路,但能不能内化为个人信仰,还需要信仰者自身的学习和体验。信仰作为一个体系,离不开三个基本成分:第一,终极目标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追求这个目标;第三,当下该怎么做。当下该怎么办包含:信仰与道德的紧密联系;群体性的信仰者通常会建立相应的组织;道德和组织对信仰者利益的维护。坚守信仰的动力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认识和理解;坚守信念的考验在于信仰者能否抵御实践信仰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