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黎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2):111-114
涉外法律行为是引起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变动最常见、最重要的法律事实,在国际私法中居有重要地位。加强对其方式的准据法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是实务中的迫切需要。对国际社会常见的确定法律行为方式准据法的方法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中的不完善之处,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对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冲突及法律适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和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及交通事业的发达,涉外产品责任事故与诉讼逐年增多。由于各国产品责任法内容规定的差异,法律冲突不可避免,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呈现新的特色,出现了一些新的法律适用原则。中国的产品责任立法工作起步较晚,现行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因而,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涉外产品责任法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复杂化,如何有效地解决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就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知识产权涉外管辖权制度的局限性,并加之科技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其带来的新挑战,因此引进新的管辖权思路以及如何有效地解决涉外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冲突就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敏敏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随着涉外产品责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日益明显,各国纷纷采用灵活多样的规则和方法来确定其准据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其趋势集中表现为对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采用独立调整原则,以有利于原告原则为政策导向,综合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有限制的意思自治原则及被告可预见性原则确定涉外产品责任的准据法。我国应顺应这一系列新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尽快完善我国的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 相似文献
5.
吴敏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合同在国际私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它是取得财产的主要的形式 ,是产生债的最重要的根源 ,合同之债就是指因订立合同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当今世界上各国不同的合同法律制度的差异以及当事人利害关系的对立使超国家合同的法律冲突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不同于一般的涉外侵权,涉外环境侵权具有跨国性、主体地位不对等以及涉及广泛的公共利益等特殊性,应当设置专门的法律适用规则予以规制。在比较法层面,《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欧盟非合同之债法律适用条例》为我国的规则设计提供了借鉴。现代国际私法的价值目标兼顾法律适用的确定性与灵活性,在确保适用结果确定性的基础上,追求判决结果的实体正义。故此,涉外环境侵权法律适用应当基于受害人利益保护原则,适用侵权结果发生地法律,并赋予受害人选择适用侵权行为实施地法律的权利;又基于侵权的私法属性,应当允许当事人协商一致选择准据法,并对此种意思自治进行必要的限制。总之,涉外环境侵权应适用侵权结果发生地法律,但受害人选择适用侵权行为实施地法律的除外;当事人事后合意明示选择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或法院地法律的,按照其协议。 相似文献
7.
何铁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67-70
涉外离婚关系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涉外离婚管辖权是解决涉外离婚冲突的首要确定的先决问题。文章针对我国涉外离婚管辖权的现状和法律规定缺陷与不足,提出些具体的立法和司法的建议,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进一步解决好中外离婚当事人法律冲突,最大限度上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下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海艳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1-28
随着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大陆同台湾之间关系的逐步正常化,两岸四地之间的民商事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出现了"一国两制四法域"的局面,区际法律冲突问题日渐显得重要,本文拟从区际法律冲突的基本理论着手,吸取中国历史上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形势特点,对我国的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提出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9.
传统涉外民事经济法律关系理论之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东红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111-115
该文从"涉外"与"涉外法律关系"的界定和分析人手,对传统涉外民事经济法律关系理论的若干弊端进行了剖析和修正,并对我国加入WTO后涉外经济管理法律关系的地位、涉港澳经济法律关系的性质等迫切需要重新认识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0.
朱晓峰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1):78-86
经常居所是现行民事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既是《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规定的确定准据法的重要连接点,也是《民法典》中规定的具体法律规则的重要内容。在法律适用上,对于经常居所的准确界定,有助于《民法典》所确立的法律规则在涉外民事法律纠纷中的准确运用。以此为前提,在现行民事法律体系中,对于经常居所的理解与确定应在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的视角下,首先明确其与住所之间的规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经常居所的确定标准归纳为两项:一是客观标准,核心考量居住时间因素;二是主观标准,核心考量居住的意思。在经常居所不明时,应以现在居所作为补充;在没有经常居所时,应综合考虑其他规范连接因素,在属地法主义和属人法主义之间为民事主体权利的充分保护寻得适当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1.
论债权人代位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曙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4(1):102-106
通过系统地研究债权人代位权特征及发生要作,债权人代位权诉讼中债权人、债务人、第三人的诉讼地位,债权人代位权裁判所产生的法律既判效力三个问题,指出债权人代位权在我国是一项新的民事法律制度,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对其如何适用尚有争议情况下,对其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论国际私法连结点的分类、选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英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4(1):18-24
国际私法中的连结点,在法律关系或法律问题和准据法之间起着媒介和导引作用。它应分为客观连结点和主观连结点、静态连结点和动态连结点、纯粹概念连结点和法律概念连结点、硬性连结点和开放性连结点等4类。其发展主要反映在1.开放性的弹性连结点得到了发展,而硬性连结点的作用受到了限制;2.连结点的数量迅速增加,进而促进了可选择性的提高;3.对同类法律关系进行划分,依其不同性质规定不同的连结点。国际私法中冲突规范的法律选择方法之重点在于连结点的确定和指引,恰当而准确地择定连结点会促使涉外争议之解决和法院之判案得以公平与公正。 相似文献
13.
孟旭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175-178
保险代位求偿权作为保险法领域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其要义是为了维护第三人的损害赔偿义务,确定保险人的保险赔偿义务以及防止被保险人的不当得利。传统的保险法理论认为保险代位求偿权是财产保险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笔者则认为,保险代位求偿权不应局限于财产保险,其适用的范围应是损害保险。损害保险包括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中有损害填补性质的保险。我国保险法对于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规定并不完善,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将把握保险代位求偿权的真正内涵,重点阐述现行立法有关保险代位权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完善措施,以期对完善我国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肖益祥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77-79
传统观点认为保险代位求偿权仅是财产保险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文章则认为,保险代位求偿权不应仅仅局限于财产保险,其适用的范围应是损害保险——即包括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中有损害填补性质的保险。我国保险法对于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规定并不完善,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鉴于此,文章试图探求保险代位求偿权的真正内涵,重点阐述现行立法有关保险代位权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完善措施,以期对完善我国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谭文勇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21-24
保险人在支付保险费后取得对第三人的代位求偿权,然而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中是否当然取得对国家赔偿的代位权似有疑问。从理论角度和法律规定角度的分析来看,这种保险代位权是确定的,但是其适用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王珊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1):35-38
债权人代位权是保全债权人实现其债权的一种法律制度,我国新颁布的合同法第一次对此作出了规定,反映了我国债权制度的完善,本文论述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重要意义,并对债权人代位权的成立要件、代位权的行使及效力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经济主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相互间经济交往日益复杂,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增多,从而导致诸如三角债、执行难等问题的出现,代位执行制度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出现在民事诉讼领域,为最大限度的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模式。但该制度在理论上对其特征、性质及一些相关问题均存在较大的争议,在实践中对于该制度的适用亦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与被保险人赔偿请求权的衡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巧玲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6(3):267-270
在海上保险中,常常会出现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与被保险人赔偿请求权的冲突,为此,论题分析了两大法系对此问题的看法,指出其中的不同,并从法理上分析了解决此问题应该持有的态度,最后从我国立法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