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来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比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和谐得多 ,其原因主要在于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对华人的偏见不如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那么强烈 ;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比较宽松 ;马来西亚拥有缓冲民族冲突的政治机制 ;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局势比印度尼西亚稳定。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是一个实行议会选举制度的多元民族国家,①一方面,该国的政治斗争、民族矛盾随处可见,且发生过种族流血冲突和严峻的政治危机;另一方面,它又以政局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著称,被国际社会推崇为伊斯兰国家中“民族和谐”的典范。马来西亚是如何在各种矛盾交织和冲突的情况下,保持政局相对稳定和民族相对和谐的呢?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比较,马来西亚的政党制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以巫统为首的民族政党联盟②连续执政,至今已经整整半个世纪。③马来西亚的政党制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它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它与马来西亚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民族政治的淡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韦红 《世界民族》2002,(1):55-61
20世纪 90年代 ,马来西亚民族政治明显淡化 ,主要表现在 :政府的各项政策已跳出“马来人优先”、“马来人特权”的窠臼 ,代之以强调多民族的共同发展与包容 ;国民的政治价值取向开始超越民族意识 ,逐渐走向理性化。之所以如此 ,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经济发展消除了民族冲突的经济根源 ;二是工业化和都市化使得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失去了现实基础 ;三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民族众多,民族构成复杂,民族关系始终贯穿于其治国理念发展的始终,亦深刻影响着其民族关系之建构.马来西亚政府采取灵活多样、理性务实的治国理念,制定了旨在发展民族经济、缓和民族矛盾、协调民族关系和避免民族零和博弈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能够根据情势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与改进.事实证明,这有效地促进了马来西亚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转,但亦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5.
试析马来西亚独立后华人社团与华人文化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人社团是华人文化的重要载体、重要继承者、发扬光大者。和许多国家、地区一样,在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在早期华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来西亚独立后,面对政府政策对马来民族的偏袒,华人社团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维护华人文化的发展权益,保护并发展华人文化。本文试图分析马来西亚独立后,当地华人社团对华人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一、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与《国家文化备忘录》马来西亚独立后,政府实行的国家政策逐渐呈现偏袒马来人的种族主义色彩。1971年,马来西亚政府提出文化政策三原则:土…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二年改革了其教育政策,2002年5月公立大学录取新生首次采用以成绩为标准(绩效制)而不是按民族配额为标准(固打制)的办法,结果出人意料,在马来西亚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深入探讨了马来西亚政府实施绩效制的缘由,最后就马来西亚华人对受教育权利的抗争及其前景做了预测,认为绩效制是马来西亚政府为提高马来人的素质而采取的措施,对华人争取受教育权利也是一种机遇.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马、华两族关系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是一个华人人数较多的国家。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华人两大民族的关系呈现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政府的华人政策相对宽松 ,民族关系总体而言比较和谐 ;二是马来人享有法定特权 ,华人谋求民族平等比在其他国家更难 ;三是民族纠纷连绵不断 ,且呈越演越烈之势。本文认为 :尽管马来西亚的华人与马来人的矛盾不算特别尖锐 ,但由于马、华两族法律地位的不同 ,以及从“马来人特权”这个大原则指导下必然出现的施政偏差 ,马、华两族之间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消除 ,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仍会不时出现 ,并对两族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一部分华人选择信仰伊斯兰教,加入马来族群,这种身份转换从表面看是经济利益驱动所致,即他们希望借助族群身份的转换享受国家给予土著的优惠政策;然而,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这种转换实际上呈现出一种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断裂和冲突。一方面这些马来西亚华人已经加入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著族群,一方面他们又与土著不同,这个悖论揭示出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身份转换的目的并非单纯的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也是为了追求社会公正和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马来西亚是一个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民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国家,其中,华人作为第二大民族在该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一直都很大,形成了"少数中的多数".据统计,马来西亚2001年全国人口为2252.9万人,其中人口最多的是马来人,为1488.6万人,占66.07%;华人是第二大民族,有572万人,占25.39%;第三大民族是印度人,有167.1万人,占7.42%.[1]华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飘洋过海来到马来半岛谋生,华人付出的艰苦劳作和生命代价为当地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瑞天成爵士所作的评价:"目前马来西亚各个州之所以会有今天,全靠中国人的精神和事业."[2]  相似文献   

10.
华涛 《回族研究》2001,(4):39-40
1995年 3月 1 2 -1 4日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举办了一个主题为“文明对话 :伊斯兰教与儒教”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简称“回儒对话”国际学术讨论会。马来西亚国内有约千人参加讨论会 ,一些国际知名学者也应邀出席。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 ,儒教被认为是马来西亚华人的传统信仰 ,所以回儒对话实际上就是伊斯兰教文化群体与中华儒家文化群体的对话。这是马来西亚第一次举行如此规模的文化、宗教对话会议 ,受到马国内各界的重视和欢迎 ,同时会议虽然不是政府出面组织的 ,但政府的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言 ,使会议具有了明显的官方合法性。马来西…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仅就一起群发性的鸡眼部疾患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以及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起鸡病的病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是单纯性眼型葡萄球菌病.疾病的发生与鸡舍卫生恶劣以及曾因罹患过传染性法氏囊炎而造成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单利 《回族研究》2011,(1):99-102
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在8-9世纪,进行过以巴格达为中心的持续两百年的"翻译运动".其中将希腊罗马古典医学名著翻译并改造成为阿拉伯医书.拥有了古代西方医药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伊斯兰医药文化体系,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罗马医学.古希腊罗马医学究竟何时怎样输入中国,是本文着重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 ,2 0世纪最后 2 0年 ,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的学术层次上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 ,是我们急功近利地使用了概论教育的方式 ,培训了大批没有学术素养的准研究工作者 ,他们的概论思维模式在带来学科的表面繁荣的同时 ,也危害了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印度东北部的历史当属阿洪王国的历史.阿洪王国是十三世纪上半叶由侗台语民族之一支的阿洪人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地区建立的国家.阿洪人的先民属中国古代"百越"族群,与云南傣族、缅甸的掸族有直接的族源关系.与周边的山地民族相比,阿洪人拥有先进的稻耕农业技术,并由于文字、宗教、政治、军事体制等因素,使其得以稳定和发展.但是由于人口比例、交流与融合方面的变迁以及内部斗争的消耗,加上英、缅等外部势力的入侵,终于让延续了六百年的王国灭亡了.本文在探求阿洪王国历史的同时也对阿洪人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进行分析,审视他们是融入还是脱离印度的主流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在乡土社会中,“风水景观”是最难以辨析的,简单地将它置于“迷信”而剔除之,粗暴而办不到.科学并不是绝然的非此即彼,而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又具有包容的,探求事物规律的过程.更何况,风水观念和风水术事实上早已融化在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其中不乏独特的认知、经验、知识和智慧,是传统乡土社会中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18.
19.
仪式与宗教学派研究聚焦于宗教的起源与仪式的本质问题,而仪式与社会学派则重视仪式的角色和功能的问题,即仪式的社会功能.他们关注仪式作为一个社会现象而存在,并如何去影响社会组织.他们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学仪式,把高度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作为人类学安身立命的独门绝技,使人类学仪式研究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人类学仪式研究在荒谬中寻找逻辑的岁月一去而不复返.  相似文献   

20.
The dissensual     
《Social Identities》2013,19(3):437-4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