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在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时代背景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的内在动因: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逐渐摆脱它对于外来学术话语框架的制约,从而提出植根于自身文化土壤的学术话语。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促进中国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重建和面临的三重思想任务,进一步探索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地方文化研究的三个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今天,突破由西方话语主宰的话语体系的束缚,重建关于中国叙述的国家、地方文化知识体系,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学术的新的历史使命。其中,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就有三个方面的关系需要加以厘清,即地方文化研究与全球化及国家、民族文化重建之间的关系;地方文化研究的乡土性特征与现代化处境的关系;地方文化研究与研究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清涛 《东岳论丛》2014,(4):127-132
当下中国正经历深刻的社会转型,这样一场重大的、历史性的转变正在努力寻找一种理论表述。这种理论表述的冲动就是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自主建构的内在动力。建国以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性历经了一个丧失与重建的过程,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其自主性丧失与重建的内在根据。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自主性的重建不仅限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揭示,其深层涵义在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一个自觉自为的主体,其自主性重建过程就是其自我扬弃的过程,在自我批判中实现统一的主体—客体。  相似文献   

4.
在"失语"遮蔽了中国文论话语,中华文化严重"西化"的危机时刻,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论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体认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异质性,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重塑中国文论的学术主体性、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以及如何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又吸收作为全人类文化成就的新型话语系统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一种综合的、高品格的学术话语形态,具有民族性内涵、科学性内涵和大众性内涵。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这是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其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功能的必然要求,是其"走出去"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统、道统和学统,使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成为新世纪中国学术的主流,成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中,依托于现代知识体系建构起来的文学理论同时拥有专业知识和社会话语两种身份,这使它卷入了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多种社会文化变革,并不得不面临来自于道德、传统、国际化、学术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基于这个事实,从文化政治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学理论的身份混淆与角色焦虑,能够更有效、更深入地阐述它如何因现代性分化导致的学术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分裂而深陷道德困境,如何因传承本土传统与追求国际化的双重价值取向而遭遇知识体系的冲突,如何因当下学术发展的跨学科趋势而必须扩大知识结构和方法论,从而重建自身的学科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初以来,在西方学术的影响下,中国史学经历了从传统史学话语体系到新史学话语体系,再到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的转变。近年来史学界有关建构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讨论,表明中国史家期望超越对西方史学话语的简单引进与仿效,要求建立根植于中国历史实际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史学话语体系。这标志着经过百余年中西史学的碰撞、融合,中国现代史学已开始摆脱对外来学术的依附状态,力图确立自己的学术自主性。  相似文献   

8.
文化研究:走向后学科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中国学术界.作为一种以"跨学科"研究方法见长的现代学术思潮,文化研究在中国文学理论界致力于建设现代性学术体制和学科独立性的历史语境中来到中国,它以文化社会学为知识依据并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诠释大众文化,对建立在审美意识形态论基础之上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带有明显的大众传媒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身的话语体系,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却通过一系列事件实现了电影话语体系的全面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延安文艺逐步占据电影话语体系的中心,并且建构了战争文化与农村文化复合建构的"共和国文化"话语体系.其中,尤以农村文化建构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点,是践行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首先,文化自觉,认清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语境.找准中国话语体系在世界话语体系的定位,客观评价中国发展和中国话语,在改革、发展中辩证地看待“现实的合理性”和“合理的现实性”,丰富中国文化内涵、提倡“中国主义”,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国形象.其次,理论自觉,在竞争中建立中国话语体系的领导权.防止理论缺席,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有国际文化视野和本土文化立场,用全球性的话语策略阐释中国价值.最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不是一个自我命名、自我确认就能实现的工程,而是一种需要广泛传播,被广泛理解和吸收,在实践中检验和兑现的理论系统.要以现代性、实践性和思想性为基础构建基本理论框架,要突出特色、以新人文精神扬弃旧人文主义,要融入世界话语体系,以内容创新和传播运营发出中国的声音,在竞争中夺取话语权和文化领导权.  相似文献   

11.
学术话语是对学术问题的言说与表达,是一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重要裁体,学术话语体系是对学术话语符号元素的有机整合,是在一定价值观念、方法体系与理论体系支撑下,由合理有序的架构将话语符号整合在一起的有机语词体系.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必须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面向现实生活世界进行话语追问与提升,对中国问题进行语词提炼,嫁接与推展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吸收中国古代典籍的精华,同时还要进行中国学术话语结构与方法的建构,最后学术期刊要担当公共责任,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促进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文化可以分为"文化精神"和"文化体系"两个层面。文化精神是由普通民众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创造并且传承的文化信念,是与其生存需求息息相关的情感反应和生活实践规范,体现于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而文化体系则是学界人士在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所构建的文化话语体系。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体系层面被大体解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从来没有被解构,也不可能被解构。具体来看,解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以"求真"为旨的西方哲学取代了以"求善"为旨的中国经学。构建中国现代文化话语体系的关键,必须充分尊重中国文化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真"和"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全球发展观念,对各种西方理论和学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回应时代的挑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先后与西北大学、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09年9月,西安)、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10年8月,伊春),围绕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根据两届论坛的研讨情况,我们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邴正教授认为,当代哲学主题与话语系统应随文化发展的要求及时转变,应从文化反思与批判入手,从建构具体的文化理念入手,从文化承传与文化创新入手,探索新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林凇 《山东社会科学》2022,(11):139-144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从西方话语体系的压迫、刻意塑造的“东西文化价值对立”、基于“自我意识”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三个方面将西方文化殖民的阴谋暴露于世,由此揭开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新的批判视角。无论是全球多元文化的现世交融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的普遍共识,都呼唤着“中心主义”的消解和“自我文化”的重建。中国红色文化从消解“他者”形象、驳斥“东西文化价值对立”和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三个方面审视和批判了“东方主义”的内在逻辑。从叙事逻辑、话语站位和传播载体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新时代中国红色文化的话语体系,有利于突破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压制,从而坚定红色文化的价值自信,提升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的民族学术正遭遇安全危机。由于学者们自身失当的学术行为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学术语言、话语、资源、方式等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遗忘、遗弃,本土学术被西方学术侵蚀、殖民和置换,并遭遇严重的生态与生存危机。学术安全问题产生的诱因在于作为文化精英的学者在学术上的全面失语,这些失语行为和安全问题包括学术语言、学术话语、思维模式、写作范式、学术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又在整体上导致和加重了民族学术安全问题。学者的学术失语与文化大众的失语一起,共同引发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要捍卫中国的学术安全与文化安全,必须着手推进中国学术的中国化。捍卫中国学术安全,不仅是对自身民族文化、学术负责,同时也是对世界、人类文化、学术承担责任,因而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本位的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推动下的文化转型中知识分子地位的边缘化,一批中国学人开始了对于80年代学术界思潮林立、主义风行的繁盛时代的深刻反省。同时,摆脱意识形态话语束缚而回复学术独立地位也日益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追求。一个相对独立的、民间性的学术空间开始形成。“回到国学”作为某些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而主动的集体行为,标志着80年代反传统思潮的被取代,标志着90年代许多知识分子重建中国文化价值的自觉意识和学理选择的出现和时兴。然而,当下最需要的是立足于90年代的社会现实、文化现实、文学现实、文论现实,进行中西融会、古今结合的研究。从一种“跑马占地”式的急功近利到冷静深入的“专心耕耘”的变化,标志着整个中国学界的学术心态的日渐沉实和在新形势下重建文论话语、回归学术本位、确立学术范式的期盼。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文化杂交的趋势使得文化主体性问题日益凸显。文化杂交既巩固又摧毁着西方国家的垄断地位,这为重构中国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可能。同时,中国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重构文化主体性奠定了现实基础。为此,我们要主动构建文化主体性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价值体系,尝试以一种主体身份积极与他者进行对话,在西方话语和本土传统中寻求有机平衡,不断地发展和更新自我。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理论是多种文化理论与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利于民族文化重建的理论方法。后殖民理论在中国民族文化重建中的理论实践,首先要“各美其美”,即重视民族文化重建,弘扬民族文化势在必行;其次要“关人之美”,即心系民族性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建立一种具有普世性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核心范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引领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凝聚、整合和认同作用.立足新时代,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全面、准确、客观、立体地阐释、表达和传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思想价值,是提升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构建政治话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动政治话语体系创新;需要不断深入学理研究和理论阐释,积极推动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普及与推广,积极推动大众话语体系创新;需要努力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积极推动国际话语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20.
侯宏堂 《学术探索》2008,(5):121-127
余英时先生是当今最有成就、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史研究大家,他对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之重建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有着深刻的思考。余英时认为,中国问题乃是一个“全面的社会重建”的问题,而“社会重建同时也还是文化问题”。考察余英时的中国文化重建思想,对推动现阶段中国和谐社会之构建以及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余英时在其著述与论说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文化重建任务,即重建价值系统,重建人文学术,重建社会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