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法利夫人是个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追求爱情,却因幻想与现实的差距,由此而走向了悲剧。本文主要从包法利夫人在所受教育、婚恋生活、对男权默认和自身女权主义追求的诸多矛盾冲突中来探究其形象的悲剧意识及由此而产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尚晖 《东岳论丛》2007,28(6):192-193
司汤达作品《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小姐,《阿尔芒斯》中的阿尔芒斯,《法尼娜.法尼尼》中的法尼娜.法尼尼等女性形象追求的"激情之爱",昭示了她们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对时代的不自觉地超越和背叛,由此注定了其悲剧命运,其中渗透着司汤达深深的"恋母情结"。  相似文献   

3.
王亮 《兰州学刊》2010,(Z1):102-103
沈从文指出,丁玲从《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爱玛)那里,学习了自己分析自己的方法,从男作家(福楼拜)那里学习描写女人的方法。说法虽然简单,内容却极为含蓄。从爱玛的无意识到莎菲的有意识转化,丁玲是在用被束缚的女性眼光来避免爱玛的悲剧在自己作品里重现,同时也是对男作家的描写女性形象有了充分认识之后的拒绝与反抗。  相似文献   

4.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与《面纱》中的凯蒂,她们推崇感官感受,陷入“灵与肉”的心理矛盾中,在经历了自我放纵、毁灭、顿悟之后,形成了个性化的人格。基于两位女主人公的时代背景,究其形象形成原因,凸显新时代女性要有理想、有目标、有人道主义情怀,养成独立自主的人格,追求和谐统一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包法利夫人》的价值理性取向与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法利夫人>表达了福楼拜对中产阶级的尖锐讽刺,对精神贫乏这一社会现象的极大关注,以及他对抗社会的心态.如果按照马克思·韦伯对人类理性类型的划分,他的小说是对价值理性的追求,因为价值理性与另一种理性类型--工具理性的区别在于它追求终极价值的实现.在表象上,这种对价值理性求索与社会形成了对峙,但在本质上却是社会建构的动力与意义.今天,探讨这部小说价值理性取向的社会现实意义就在于,能够在<包法利夫人>看似遥远的镜像下找到彻底照亮现代中国转型社会的反讽和抒情.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也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优秀作品。小说描写七月王朝时期法国内地一个农家女儿爱玛堕落的悲剧。作品取材于当时一个家庭的真实故事:鲁昂实习医生德拉马尔的续弦夫人爱看小说,生活奢侈,气质浪漫,她先后被两个情夫抛弃,最后因负债而自杀。穷医生不堪伤心,不久也自杀了。福楼拜对这个普通家庭的悲剧在艺术上进行了提炼和开掘,注入了社会内容。他不写她的丈夫自杀,而写贵族地主对她的引诱,写贵族教育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她心灵的戕害,以及淫糜享乐的社会风气对她的腐蚀。从社会、文化、心理、婚姻等各方面写出她堕落毁灭的必然性。借她悲参的一生来揭露法国外省资  相似文献   

7.
安娜、蘩漪形象悲剧意识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翠兰 《学术研究》2003,(12):132-134
安娜与蘩漪这两个独具特色的知识女性形象,渴望追求爱情,却因缺乏独立自我,无法摆脱所处的生存困境而走向悲剧结局。本文比较她们在婚恋、结局方面相似的特征,探索其形象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诞生过一批不甘忍受命运压迫、具有反抗与独立精神的女性人物,美狄亚、赫斯特·普林、艾玛·包法利是其中的典型。三位女性生活于不同时代,面对不同的爱情与命运悲剧,她们勇于追求自我、勇于抗争,呈现出兼具时代精神和个性色彩的不同反抗面貌。  相似文献   

9.
翁再红  李健 《天府新论》2006,9(3):133-135
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女性形象加以具体分析,并由此考察构成悲剧性的性别话语,可以发现,这种性别话语在悲剧创作中的直接反映是,其中的女性形象作为依附于男权话语而存在的角色,要么是悲剧的牺牲品,要么是悲剧的附属品.而真正的悲剧冲突只能由男性来完成.其根源在于深刻反映不平等男女关系的男权话语对文学创作的隐性控制.  相似文献   

10.
以诗笔剖析人性为美学追求的李健吾 ,通过对“厅长夫人”的悲剧人生的描写来剖析人性 ,又用一系列喜剧手法冲淡悲剧色彩 ,并用抒情的诗笔营造诗意美 ,使全剧呈现出以悲为底蕴、以喜为基调 ,浓而不烈、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新文学史上,塑造寻求个性解放新女性艺术形象的作家,除了鲁迅、茅盾、丁玲外,就要算曹禺了。他塑造的蘩漪、陈白露、愫方等女性形象,以独具的艺术美而争妍于新文学园地。这些具有悲剧美的形象是通过她们对个性解放和美的追求与独特的社会环境形成的强烈矛盾冲突,内心的无比痛苦及感情波涛的起伏而塑造出来的。她们的灵魂经历了从人间到地狱的广阔世界的悲剧旅程。曹禺以具有悲剧美的女性形象而发展了我国的悲剧艺术,并将悲剧的文学剧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的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在创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时,对法国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从而折射出作者强烈的政治动机。  相似文献   

13.
<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死有很多现实因素,最主要的问题是死于对残酷的真实的直面,想象的破灭.  相似文献   

14.
黄强 《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05-108
安娜和杜十娘,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安娜与杜十娘形象、性格做比较。揭示了她们异中有同、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虽然身处不同阶层,却都是至情至性的女子,性格上的执着与不肯屈服为她们的爱情埋下了悲剧基调,在她们身上,展现出了中外妇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和争取人性解放的漫长道路上所呈现出来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十九世纪浩如烟海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里,有两位令人瞩目的悲剧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和德·瑞那夫人。她们是俄国的“艺术之神”列夫·托尔斯泰和法国的“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分别在他们的文学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和《红与黑》里,根据真实的悲剧素材,结合自己对没落的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新旧交替对的腐朽社会所作的精僻入微的洞悉而塑造出来的。下面,我想从她们的出身、婚姻  相似文献   

16.
杜十娘是中国古代娼妓文学园地中一位具有独特文化品味和美学价值的悲剧形象。其悲剧性格的生成发展同明代特殊的商品文化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杜十娘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对于新生活、新思想的积极追求,她的失败显示了新文化、新精神与旧制度、旧伦理的激烈冲突,因而也折射出社会悲剧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7.
安娜和杜十娘,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安娜与杜十娘形象、性格做比较,揭示了她们异中有同、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虽然身处不同阶层,却都是至情至性的女子,性格上的执着与不肯屈服为她们的爱情埋下了悲剧基调,在她们身上,展现出了中外妇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和争取人性解放的漫长道路上所呈现出来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一八五一年九月,福楼拜开始写《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杰作,上卷(根据我的中文新译稿,不到五万字)用了十个月,中卷(不到十二万字)用了两年多,下卷(七万多字)用了十五个月,直到一八五六年四  相似文献   

19.
悲剧主人公总是以放弃生存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放弃生存的背后隐含了主人公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的本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主体的人,追求是放弃生存的内在原因,表明了主体自由自觉的类特性;作为历史的承载者,这种追求是社会历史性的,凸显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主人公为追求的实现而放弃生存式的抗争,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使另一种生存成为历史进程中的永恒.生命的奥秘由此破解.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探讨艺术创作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一个神秘的魂灵,我们时时都意识到它的存在,不能不向它请教和靠拢,向它微笑和招手——这就是艺术思维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我们无法迥避和忽视这个因素。艺术思维活动是复杂的,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运动。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几乎都在承受着一种情感的冲击,在情感的漩涡中体验生活和自我的存在,同时在感情上也付出很大的代价。据说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时,整天抱头凝思,如醉如痴。有一次朋友去看到,听到屋里传来隐隐啜泣声,原来福楼拜在伏案悲恸,朋友问他为什么,他伤心地说:“包法利夫人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