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152-154
在文化生态视野下,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母文化应当从现代语境出发,参照当代存在的文化生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建构体系。广南地母文化作为对自然的感知呈现了生态审美价值,对其生态审美价值的把握应该基于一定的原则,可以使得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与原生态文化特性得到重视与研究,有助于加强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
罗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1):155-157
广南地母文化是一种活态的具有浓厚稻作文明色彩的传统文化,它依托着当地特有的自然生态地域条件和多种传统民族文化,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融合于耕作生产生活、地母崇拜、孝亲传统之中。它以一种原初特性的文化生态的整体形态承载着先民对土地的情感,作为体悟自然与稻作记忆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其生态审美精神实质方面蕴含着敬畏生命、生命意识、深层生态理念等。 相似文献
3.
寻根文学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一个颇具特殊意义的文学事件。对寻根文学的解读,学术界多从文艺学或文化学的视角出发。然而,如果抛开既定的文学成见,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发现,其特殊的文化意义背后蕴涵了丰厚的生态审美内容。这对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契机。 相似文献
4.
罗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2):122-124
地母主题存在于中国和希腊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但同一文学主题在不同的民族神话中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审美意蕴。从现代生态审美视域和跨文化比较的角度,运用现代生态文艺学的批评方法来探析在中希文化语境中地母神话故事的审美精神,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异质特性、生态审美意识以及文学隐喻,透析出中希地母神话故事在书写地母形象上叙事模式、精神内涵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审美文化生态研究提供了不同于文本化的审美文化研究的另一种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这种研究从地域差异、传承演变、群落认同和文化空间的联系中考察审美文化发展演变过程的现实活态特征与当代中国的特殊性问题,为审美文化研究打开新的视域和研究空间.比如,作为大众重构的想象性体验,乡土文化正在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一部分,因此民俗美学不仅要关注作为乡土文化传统的审美体验,而且要研究乡土文化传统如何进入日渐都市化的当代文化空间并且在生成着新的审美文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群落化为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提示了一种非经典的社会学视野,在此视野下研究审美活动的目的不是要寻找普适性的规律或普遍的美学理想,而是要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审美活动差异,在不同群体的冲突与对话交流中导向对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全面认识.同样,空间转换成为当代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都市美学如果不是制作都市乌托邦的理论蓝图,而是关注当代空间的审美文化生态研究的话,就必须正视和研究都市文化空间的内在矛盾和非整合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众审美文化对大学审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形式和载体上也存在着多元化特征。在大众审美文化的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不仅要注重文化的积淀和文化认同感,同时要具有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开放意识。构建良好的大学审美文化,要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为保证,以行为文化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相似文献
7.
刘海鸥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0,27(4):40-44
中国传统生态法律文化内涵丰富,"天人合一"是传统的生态保护法律和实践的思想基础;生态道德教化在民众传统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及生态法律的有效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值得今人借鉴。而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二元互动模式为现代环境保护法律渊源的多元化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文哲学视野中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现代生态文化建设问题作了探讨 ,文章认为 ,要建立一种真正体现现代人文精神的生态文化 ,就必须全面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把生态文化建立在人与自然的认知关系、实践关系、审美关系之统一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道路修建、厕所改造、污染治理、旧房改造等措施,许多地方的村容村貌已大为改观,各种类型的美丽示范村不断涌现。然而,部分地区还存在自然环境破坏、文化环境败落、审美人格蜕化等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富而美”的更高目标着眼,我国目前的乡村建设,应在算功利性的“经济账”的同时,重视超功利的“审美账”,加强审美智能投入,在审美生态建设方面下功夫;应在挖掘乡村审美文化资源、维护乡村审美文化载体、组织乡村审美文化活动、建设乡村审美文化设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应结合“乡村”与“中国乡村”的实际,采取得当有力的措施,激发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的内生动力,促成审美环境与审美人格之间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唯有如此,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才能不断深化、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10.
生态审美是一种秉持间性姿态的审美活动,文化间性是生态审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它要求我们在生态审美活动中,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几个主要方面来正确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文化"这一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次上铲除人和自然关系被异化的根源,使人类栖居的地球永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美光辉.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化世界观是一种建在直观体悟认识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活力论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主要包含文化价值的自然取向和文化价值的整体性取向两方面;现代文化世界观是建立在近代物理学和数学基础上的机械论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主要是一种主体性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化是对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的辩证发展,其世界观是建立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发展基础上的自组织演化的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是对古代整体性文化价值取向和现代主体性文化价值的整合,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审美视野下的榜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二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3):88-90
榜样具有审美价值,榜样教育的功能是通过榜样审美而实现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化效果,榜样日益被塑造成完美无缺的道德典型,与人们的心理距离逐渐拉大,不再是审美的对象。榜样审美价值的缺失带来了榜样教育的诸多问题。只有实现审美的回归,榜样教育才能重新恢复生机。 相似文献
14.
生态福利是社会安全与发展的内在文化秩序,其文化价值逻辑及公共性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精神活力的源泉。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生态危机、生境丧失、生态环境恶化等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生存情景。在澄明生态福利的公共性本质的基础上,对生态福利的内在认知结构和文化伦理价值逻辑的追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维度。以生态福利的文化价值为公共性追寻的"美丽中国"的实践,必能造就一个人与社会共享生态福利的优雅、健全、可持续生存的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5.
生态审美包括四个要点:(1)彻底摈弃那种基于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代之以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审美交融”模式.(2)生态审美是以生态伦理学为思想基础的审美活动,是对传统美学理论中审美与伦理关系的生态改造与强化,生态意识是生态审美的必要前提条件.(3)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4)指导生态审美的生态价值准则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人类审美偏好”,反思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天性和习性. 相似文献
16.
文化审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审视全球化进程从经济--技术层面,向文化--精神层面迈进的现状当中,结合文学批评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文化审美为新的历史时期文学批评走向的观点.本文认为,将文学批评提升到文化审美的层面上来进行认真的把握,将对于更深入地探讨蕴聚在文学之中的人类精神及文化审美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园林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智慧,其不仅是一个由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构成的图像世界,更是一个寄托性灵,让生命畅达的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体现着中国古人对宇宙、生命的认识,寄托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怀.它提醒我们,如果用爱的情感去观照世界,世界就不再是一个为我所用的世界,而是一个与我亲和的世界.唯有如此,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生存境遇与生存空间才能真正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18.
客家文化的二元结构及其文化生态解释--兼议客家文化的审美辩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二元结构,这在诸多方面都有突出表现。文章分析客家文化二元结构显现层面及其文化特质,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理论,解析了客家文化二元结构的成因。认为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与小农经济的惯性造就了客家文化的传统性;而消极的宿命、迅速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思潮对原始性造成的振荡,衍生了其过于前卫的特性。二元性导致客家文化的审美困惑,对传统本土文化的眷恋复归与批判责难交织,统一于客家文化审美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作者指出大生态包含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文章从大生态视野论述黎族生态,并阐明三大生态互动构筑理想的现代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