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从上一世纪80年代,大众文化的流行就引起了关于它的文化批评,文章力图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分析大众文化流行的原因,对大众文化流行现象作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2.
2009年除夕,央视春晚推出了赵本山和其徒弟的小品《不差钱》,让广大受众认识了一个穿着苏格兰裙装的"小沈阳"。"小沈阳"因此一夜成名,着实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娱乐焦点。文章试以马莱兹克系统模式为切入点,从受众、内容、媒介三个方面多层剖析"小沈阳"现象的传播,并进一步提出消费文化时代下受众接受信息时特点的变化、"小沈阳"自身的语言表达和表现形式以及媒体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导致了"小沈阳"的一夜走红。  相似文献   

3.
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是现代性的内涵 ,作为一种思潮 ,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人性发展传播媒介等不同层面激发大众文化的流行。通俗读物、流行音乐、影视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三大形式。在本土化语境中 ,必须辩证地认识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大众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评价张资平在文坛的“走红”现象,会发现其创作的商业化意识、文本的意识形态疏离以及独特的读者构成等是其赢得市场的关键。研究张资平的“走红”,还能为当下的文学生产和文学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语气词在表达某种语气意义时,与各种句式的组合不是任意的,是受句法结构规则制约的,只有将语气词用于正确句法结构中,才能正确理解其所要传达的语气功能。语气词吧是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语气词之一,因此也是留学生们掌握的重点。本文就从句法分布(句末、句中)和语法功能(表意、表态、表情)两个方面来浅谈一下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句法位置和语气功能。  相似文献   

6.
当代视野中的大众文化现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商业效益原则和全球性文化互动大规模“制造”的产物,它在当代的生成具有深远影响。只有洞悉它生成的语境,领会其内涵的“为何”,才能明晰它的“何为”,才能提示大众文化研究中的“错位”意识,并对大众文化现象作出适当评判。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初流行于东亚的韩剧热潮,在跨国文化产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凸显出众多值得并且应该进行学理探索的深层问题。将韩剧现象置于当代全球性文化传播的语境中考察,指出韩剧跨国传播的实质是一种标准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传播,作为国际消费者文化的一部分,加入进媒介全球化传播的大潮中来;而大众文化是建立在全球性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从全球范围来看,大众文化具有极强的共性与普适性。韩剧从内在本质上遵循全球大众文化的一般规则,符合大众文化的全球化想象,正是它所具有的这种全球性纬度为其跨国传播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8.
从大众文化视角解读网络语言常用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外在形式,有其特殊之处。通过对网络文化具有的大众文化特征及结合网络语言中常用的三种修辞手法——仿拟、比喻、借代的分析,得出:网络语言是E时代的产物,作为新生事物,有其不规范的一面,但作为修辞,它有其创新之处,且可视为大众对精英文化的抗争,应予以宽容并加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啥韩"现象在中国愈演愈烈,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受追捧。这与中、韩两国的文化特征密切相关。我们要从"啥韩"现象背后的文化缘由进行审视,为辩证看待这一文化现象拓宽视角。  相似文献   

10.
“无厘头”: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传播时代的“无厘头”文本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文本,“无厘头”结构文本以其经典情节模式的特殊变体、庸常的小人物形象、拼贴性的“程式化”结构、“戏说”式的文本风格等因素,形成具有鲜明特质的文本结构,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和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无厘头”结构文本的形成有着独特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土壤,客观、全面地探究剖析“无厘头”文本的特定内涵和程式化结构、复杂的社会文化成因、狂欢化的审美风格等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包括“无厘头”在内的当代大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大众、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等问题的重新考量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具体运用和真正尝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1990年代初进入中国,曾一度受到追捧但旋即遭到冷落,这固然与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大政方针的重大转折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作为剥离了具体语境的空洞抽象的一般理念移植过来,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实际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批判,往往是出于历史的惨痛记忆而作出的过激反应和过度阐释,妨碍了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公允评价。这就导致其理论存在明显的盲点和缺环,也使得对其进行"症候解读"成为必要。从对其所作的"症候解读"可以得到感悟:对于当今中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正能量,我们理应给予充分的估量和积极的倡扬。  相似文献   

12.
近期,“躺平”一词经媒介舆论场创造,以亚文化现象的新形式发酵传播,呈现出青年消极厌世的群体画像及社会心态,实现了从符号到现象的样态转变、从现实到虚拟空间的场域转变,表现出独特的反商业收编特征。“躺平青年”通过自我表达和群体归属的双重认同,实现“躺平族”身份建构,其消极态度尽显现代犬儒主义情结,使“躺平”亚文化在抵抗主流文化的尝试中显得相对温和。透视“躺平”亚文化,其导致当代“躺平青年”劳动价值观偏离、自我身份建构出现偏差,虽个体及社会焦虑借助“躺平”现象得到了抒发,但其消极避世的错误价值观同样是主流意识形态收编的对象。因此,主流文化应积极实现对“躺平”亚文化的收编,并致力于培育新时代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青年,促进青年与“躺平”的和解。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中的某些形式不仅表现主观性,而且还可以表现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性指的是言者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者自我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本文主要从认识意义上分析现代汉语话语中吧所具有的五种功能,这些功能是吧词交互主观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一系列的现象入手分析探讨了目前新闻界存在的新闻娱乐化及其特点,从传播观念的改变和受众地位、文化素质、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了新闻娱乐化的文化社会根源。认为解决新闻娱乐化走入向大众文化低俗化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是媒体要发挥"把关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校园充斥了大众文化的种种审美现象,传统的通过书面文字进入审美之境的情形,已经被各种媒体的"界面互动"所代替。在这种时代特色的大众文化审美氛围中,教育工作者需要以时代的风格、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文化特色、人文品味的审美价值追求,使大学生逐渐自觉到审美追求与人的成长的同一性内涵,即二者最终都具有实现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的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追星"现象是一个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很多社会学者、青少年问题研究者等等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也有学者从人的认知层面对此问题加以阐释。本文沿用认知语言学的思维,从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心理空间角度分析青少年"追星"现象,以期分析追星现象的必然性和症结所在,并探讨他们"追星"的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17.
超级女声现象作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领域中出现的一个典型个案,是中国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性的偶然事件,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通过对它的研究看到中国今后大众文化三大走向:由于平等意识、参与意识、自主意识、选举意识的增强,导致民主意识由弱到强;由于审美文化从崇高偶像化到日常生活化、从统一标准化到彰显个性化导致审美观由传统单一化到现代多元化;由于人生态度现实化、职业观念务实化、文教理念平实化导致价值取向由理想化到现实化。  相似文献   

18.
安妮宝贝和安意如的"小资"写作在当代畅销书写作中具有代表性,一个是用消费文化符号来表达当代的"小资"时尚与格调,一个是借助传统文化素材的"再生产"来演绎当代"小资"优雅文化的需求,她们作品的畅销是大众文化分层中优雅文化消费需求在当代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吧”族新词的多角度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吧”族新词衍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套用词语模创造新词,二是借用英译兼表意的外来词。“吧”引中为表室内休闲娱乐场所的语义,是构成名词的标志。“吧”族新词的产生不仅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还形成独特的“吧文化”,折射出人们多种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0.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留学生人数值居全世界首位。中国是世界上在国外读大学的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困的留学生占全球总数的14%。中国留学生的去向,大都集中在美网、英困、澳大利驱、新西兰和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