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文化是教育的本性。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与批判、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教育对文化的适应与创新三个方面,探讨教育的文化本性,揭示教育对文化的作用及其机制,对于准确把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持续推进,多元文化场域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在多元文化场域下,传统文化场域与主流文化场域、现代文化场域、域外文化场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明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文化、域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人坚定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机械、片面、静止地认识传统文化与其他三者间的关系,破坏了多元文化场域共生共荣的格局,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影响了国人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形成与确立。因此,唯有厘清关涉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三大关系,纠正其中的思想偏向,化解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场域的分歧,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彰显时代风采,成为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3.
高职校园文化对于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时时注意把握五方面的关系:高职校园文化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校园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封闭型文化与开放型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真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森林文化是一个整体,不同的森林文化形态构成森林文化的整体。原生态的森林文化一般由树种文化(如松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形态组成,具有明显类的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森林文化形态突破树种文化的制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地域的与民族的森林文化形态,城市的与乡村的森林文化形态,外在的与内在的森林文化形态,产业的与非物质的森林文化形态等。森林文化形态的多样性表明:在工业社会背景下,非主流的森林文化并没有退出文化领域,相反,森林文化对工业社会进行渗透和扩张,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意境,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作为革命老区,盐城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浪新潮下,重新审视盐城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困境,提出通过数字思维与技术革新,实现盐城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升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效果,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使红色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的现状出发,提出了文化研究的一个新概念:文化力。俾此使文化研究走出理性与情感的困境。认为,文化力或人文力是对经济文化关系进行解释的新理念,它由三个基本的结构:文化要素,它与文化传统的悠久直接相关;文化方向,依此形成文化合力,它与文化传统往往是一种复杂的关系;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切入点。由此,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文化力,以及儒教伦理与封建主义的文化力作了深入的考察,认为,“天职”观念与世俗伦理、蒙恩观念与经济合理主义、理性禁欲主义与积累精神,是新教伦理所造就的资本主义的文化力;人伦本位与名份观念、重义轻利与道德至上、人情主义与自给自足,是儒教伦理所造就的封建主义的文化力。最后得出结论,现代中国文化的重建,关键就是要进行文化调理,以期形成强大的文化合力,果真如此,中国就会真象拿破伦所预言的那样,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会震惊整个世界。据此又演绎出“中国人文管理”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文化与教育历来都是互相传承,互为影响的。所以,从文化发展的高度重新思考中国教育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与主线,是随文化的发展而互为促进,共同进步的。随着不同历史文化的出现,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特点。在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中,历史地选择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教育。  相似文献   

8.
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现代文化建设,需要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区别“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对于把握文化传统的精髓,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对待和处理文化传统的“传”与“变”是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前提。使传统服从现实、更新传统是解决现实与文化传统的矛盾,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本途径。现代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文化的再创造,既不是抛弃传统,也不是照搬传统,而是融汇古今,再塑现代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人格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人格也会影响文化的变迁。结合我国独特的转型道路,本文试从文化与人格的研究历程、交互作用及机制等几个方面,探讨基于我国历史与现状的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立足传统村落文化的“母体”特质,把其作为“文化母本”的概念。分析传统村落“文化母本”所具的母体意蕴与文化系统特性,探讨其文化生成的特质及现代转化的方法。从生成论与系统论角度,将传统村落文化视为文化生发的起点和“冶炼场”,为人类的繁衍与文化的生发提供孕育场和滋养力,是民族文化的孕育之源。传承和发展村落文化,是实现乡土文化资源的共生与转化利用的新路径,是促进和培育现代乡村家园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方言影视剧创作的语言因素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普通话为创作主流的今天,方言影视剧的创作,却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当前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现状,必然会影响到影视剧创作语言的多元化.方言作为某一地区的通用语言,为当地的人民服务,在一定时期内,还必然与普通话共存.其次,语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方言现象是地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文特征,有其独特的韵味和信息含量.语言作为文化的窗口,体现着地域文化环境,并参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构建.常常被艺术家用来构成作品意蕴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电视文化伴随着电视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则伴随着中国电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电视文化理念、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等研究视野的拓宽.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文章旨在从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电视文化研究状况来审视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而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病症,如文化意识滞后、缺乏现代文化品格以及精英意识作祟、大众文化品格难立等等,影响着中国影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只有以多元的文化立场如实反映多元的生活现实、满足多元的审美需要,将引导与适众相结合、批判与弘扬相结合,从而完成启蒙大众、服务大众等多重文化使命,才是中国影视创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与影视文化作为种属概念的前提下,以影视艺术存在为例,阐释了影视文化的主要特征,认为影视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广泛性与普及性、娱心性与价值功能的统一,而从受众心理的意义上理解,娱心是影视文化的主要承载层面.  相似文献   

15.
《法治现场》对日常纠纷“主持公道”的节目形式,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意味,完全是一种民族的叙事方式。但如果不能自觉地避免祥林嫂式的尴尬情境,就违背了栏目的初衷。辨析得失,可借此探究一条电视新闻本土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DV技术与影视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V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数字视音频技术,它的出现,使我们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实现高质量的影视节目制作,它使影视艺术由高雅逐渐向大众、多元发展,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更为真实、生动、个性明显的纪实,DV技术深刻的影响着影视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学消费与影视艺术作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当代社会经济转型带动文化转型。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文学与影视艺术作品结合,二者形成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局面。影视艺术作品依文学而立足;文学也借助影视艺术获得新的生长点。影视艺术作品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和受众的认知度,文学成为了影视艺术作品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8.
"超文本"的电视文化高速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际卫星接收国际频道,提升全球化、国际化水平;二是有线电视、家庭录像机和影碟机的发展,扩大人们的选择余地。自我创造并参与中国文化创造的中国电视文化正在全面走向成熟,其影响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集体性转向个体性话语,确认"个人主体"价值;二是将传统文化移入全球性文化空间,促进中国"现代性"焦虑形成;三是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少至多的高速成长过程,具有极强的过渡性。其定位也由模糊到明确。由于"技术滤器"作用电视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工作方式,传播文化革命冲击了电视新闻、记录片、体育、文艺、广告等节目形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特种兵题材影视剧近几年获得了观众的青睐,这源于一系列影片中蕴含的新时代英雄观。特种兵题材影视剧新时代英雄观的塑造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当下观众心理的需求。我国英雄题材影视剧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艺术性和价值性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有利于新时代英雄形象的塑造,特种兵题材影视剧逐渐成了塑造英雄形象的最重要手段。特种兵题材影视剧从个性塑造到群体刻画,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特种兵的精神内涵,起到了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文字文化衰落、图像文化崛起的时代.随着传媒的变迁,以文学为主要形态的审美文化将面临深刻转折.文学与影视两种艺术形式如何相互借助,共创一种新型的审美文化,是21世纪审美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