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在渭水北岸,依水筑城.水,正是解读本诗意义的关键所在.盛唐时代,赴边疆从军,被认为是一项壮举.有亲友远行去西北者,多在渭城送别,场次频繁,络绎不绝,场景颇为壮观.由此也反映出当时国势之强盛.元二奉命出使安西,王维在渭城为他送行.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杯觥交错.  相似文献   

2.
《渭城曲》“阳关三叠”新解张天健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极负盛名。明人李东阳《麓堂诗话》说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王维诗云: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问世不久,就谱人乐府。唐代有许多...  相似文献   

3.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①,来从楚国游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③。月下飞天镜④,云生结海楼⑤。仍恰故乡水⑥,万里送行舟。诗文注释①荆门: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②楚国:今湖北、湖南一带。③大荒:广阔的原野。④天镜:比喻明月。⑤海楼:即蜃楼,海上形成的一种幻景。⑥故乡水:指长江,来自作者的家乡四川。诗文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间的深情…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本八三年秋季教材,新增选了三首唐人的送别诗。一首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见初中语文二册),另二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的《别董大》(见初中语文四册),是三首不同风格和情调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作者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补秘书郎。后中博学宏词科,为汜水尉、江  相似文献   

5.
“桂林”、“武城”考——岑参边塞诗地名考辨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诗首句云:“轮台客舍春草满”,又云“奉使三年独未归”。诗人于天宝十三载(754)舂初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迄十五载恰历三春,可见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五载(756)春。诗中又云:“桂林蒲桃新吐蔓,武城刾蜜未可餐。”唐庭州轮台在今乌鲁木齐附近,所述“桂林”、“武城”二  相似文献   

6.
唐朝官方文献,尤其是地理类文献中"西域"一词具体所指在唐朝历史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初唐,"西域"主要还是指敦煌以西的地区,和从汉到隋"西域"一词的经典含义一致。贞观十四年(640),侯君集攻占高昌国,太宗改置西州之后,"西域"就仅指西州即今吐鲁番以西的地区。7世纪下半叶唐蕃在四镇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新疆)的争夺,直至长寿元年(692)王孝杰收复四镇,则造成"西域"一词词义的继续"西移":从此直至晚唐,"西域"都特指帕米尔以西的地区,而不包括当时称作"安西"的四镇地区。在这种词义变化的背后,是唐朝在西北边陲统治方式的深刻转变;而这种转变,使得时人所理解的"边境",也同时向西移动。  相似文献   

7.
我叫王维,我有一位知己叫元二,他住在渭城。每隔一段时间,不是他来长安,就是我去渭城。我们经常在一起观赏风景,饮酒作诗、下棋,互相学习,有时还一起施舍一些穷人,我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有一天,我正在书房看书,快马送来元二的一封信,信上写道:“……我奉旨要出使安西,明天就要出发……”我看了信后,心里非常难过,于是我决定星夜从长安赶往渭城,去送送元二。我准备了一些酒菜,一路上快马加鞭,在清晨赶到了元二家。元二正要出发,看到我他显得非常高兴:“啊,王维,你来啦!”他上前握住我的手,说:“时间不早了,我们边走边聊。”此时天下起了蒙…  相似文献   

8.
水是眼波横①,山是眉峰聚②。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④处。③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注释①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②眉峰聚:形容双眉皱起,状如二峰并峙。③眉眼盈盈处:喻指江南山水秀丽的地方。④盈盈:美好的样子。导读水如眼波横流,山似眉峰皱起。行人啊,你要到哪里去?哦,是去那山水秀美的所在。刚刚送走了春,又要送走你。你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一起留住。旁白这是一首春天里送别友人的词。一是构思别致。作者把送春与送别交织在一起来写,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天的留恋。二是…  相似文献   

9.
浣溪沙     
一二月春花厌落梅,仙源归路碧桃催。渭城丝雨劝离杯。欢意似云真薄幸,客鞭摇柳正多才。凤楼人待锦书来。这是一首送别的词作。词的上片写离情。其意为:二月时节,春花盛放,催促梅花快快离去。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要别我而去,去你那桃源仙境似的家乡。在你归去的路上,当是碧桃夹路、花枝灿烂了。让我们唱支谓城曲,饮杯离别酒吧。“厌”:讨厌,有催促之意。“仙源”: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比喻被送者的家乡。“碧桃”:为重瓣桃花。“渭城丝雨劝离杯”,语出唐王维诗:“谓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王维(公元701-761年)所作《阳关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撰《诗薮》称,盛唐绝句王维《阳关曲》为冠.清诗人王阮亭(公元1634-1711年)评为唐诗压卷之作之一.阳关词,古今和者不知几人.  相似文献   

11.
在汉代治理西域的基础上,唐朝对西域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从管理机构的设置看,西域实行了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互为犄角的共同管理;从管理的模式看,唐代根据西域东、中、西地域的不同对西域实行了相应的管理模式,在东部地区实行和内地一致的郡县制度,在中部实行军府管理制度,在西部包括今中亚部分地区实行遥领的羁縻州府管理.整体看来,唐代对西域的地方管理制度模式卓有成效,有效保障了唐代西北政局的稳定和丝绸之路安全.  相似文献   

12.
唐代在西域的军政、行政机构设置中不用"西域"之名,而代之以安西、北庭、碛西、镇西等名称。岑参的西域诗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变迁,为历史提供了难得的佐证。  相似文献   

13.
<渭城曲>是唐代一支送别的歌.中唐时已广为传唱.<全宋诗>、<全宋词>中的有关歌吟,反映出<渭城曲>在宋代的歌唱及传播情况,对其歌唱者、歌唱声情、歌唱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述及.在宋人的诗歌创作中,<渭城曲>已形成专门的一"体".分析这一典型个案,诗歌歌唱在诗"体"形成中的意义即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本刊在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许奕谋同志《岑参在甘肃写的诗》一文后,编辑室收到了司俊司俭二位读者的来信,指出:《临洮客舍留别祁四》一诗,不是诗人赴西域时所作,而是诗人从西域返回长安路过临洮时所作,我们即将来信转给原作者,原作者许奕谋同志认为,这个意见提得好,对本人很有帮助,“重读此诗,觉得司俊的看法是符合全诗的诗意的,是正确的。这是我的文章的疏忽之处。产生这种疏忽的原因,是我在写此文时,只注意岑参  相似文献   

15.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②,孤城遥望玉门关③。黄沙百战穿金甲④,不破楼兰终不还⑤。注释①从军行:古代乐府诗题。原诗共七首,这是第四首。②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长云:连绵不断的浮云。雪山:指今甘肃省境内的祁连山。③孤城:因孤零零地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故称孤城。玉门关:在  相似文献   

16.
据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外集》云:“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它们是: ①贔屭(bl xi):好负重。故驮石碑,今碑下的石座上是它。②螭(chi)吻:好远望。故在屋顶上瞭望,今屋顶上的兽头是它。③蒲牢:好吼叫。故被铸在古钟上,今钟上的纽襻是它。  相似文献   

17.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平明送客楚山孤③。洛阳亲友如相问④,一片冰心在玉壶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辛渐:王昌龄为江宁丞时的诗友。本题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②“寒雨”句:此句中“入吴”,各家注解说法不一。是谁入吴?是辛渐?是作者?有的注为辛渐,较  相似文献   

18.
太原考     
对于秦国设置太原郡(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以前的“大原”地望,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在今太原市附近;①有的认为在今固原、平凉一带;②有的认为在今晋西南。③我认为:前二说没有搞清楚“太原”本身的演化过程,因而各执一,未及全貌,这在后面详考;后一说,值得商榷,王国维氏主张此说,他的根据为《禹贡》、《左传》。他说:“《禹贡》记禹治冀州水,首壶口、梁、岐,次太原,次岳阳,次覃怀,次衡漳,  相似文献   

19.
岑参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携笔从戎十余年,创作了大量边塞题材的送别诗。他擅长用歌行体写送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模式。在内容上,他的歌行体送别诗多描写西域的奇丽风光,表现西域民俗风情和汉蕃交往并描写边塞战争的场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景物+送"式、"乐器+送"式和"边战+送"式。他的歌行体送别诗不仅在内容上完全出新,而且在形式上也作了大胆的尝试,在表现手法上有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①,死亦为鬼雄②。至今思项羽③,不肯过江东④。诗意浅解①人杰:人中豪杰。②鬼雄:鬼中英雄。意思是人死得要壮烈,有价值。③至今:到现在。思:追思,怀念。项羽:又叫楚霸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④江东:古时称江南东部地区为江东。项羽原来是在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起义的,秦亡后他与刘邦争天下,不幸失败。有人劝他过江东称王,而他感到没有脸面再见江东父老,便在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拔剑自刎身亡。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怀念、赞美历史上的英雄项羽,称颂他作为英雄生,也作为英雄死,宁可壮烈牺牲,也不苟且偷生的气概。诗中“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