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中国之前,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知之甚少.在我的想象中,她完全属于另外一个世界,有着另外一种文化.然而现在,我就工作、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真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2.
感受荆门     
在来中国之前,我对中国及中国人民知之甚少.以前只通过书报和电视对中国有点认识.在我的想象中,它是我从没见过的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文化.然而现在,我就在感受这另一个"世界".我行走在它的街上,呼吸着它的空气,和它的人民进行交流,并给它的孩子们上课.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3.
《国际人才交流》2015,(3):17-19
当被问到为什么来中国时,评选活动专家评委、平安集团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说:"之所以来中国,是因为我坚信中国将有机会在未来10年中引领世界金融创新。我坚信5年内,纽约、伦敦的金融精英将高度关注中国如何在互联网金融新世界开展最佳的创新实践。"在中国做什么?评选活动专家评委、美国籍民用飞机适航与适飞专家、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特聘专家鲍盼麒说:"我很庆幸来到了中国。我见到了一个深化改革、走向全球的中国,我期待与我的同事们共同打造中  相似文献   

4.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比中国更让我愿意停留……我每天早上醒来都很幸福,因为我生活在中国."马克·力文深情朗诵着自己新鲜出炉的原创吉他曲歌词.今年,已经是他来华的第17个年头了. 马克·力文是一位美国社会学家.2005年,他初次来到中国.先在江苏省淮安市教授了两年英语,后接受中央民族大学的任教邀请,搬到了北京,一待就...  相似文献   

5.
我们经常谈论"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但想要取得成效,仅仅依靠讲述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推销"中国故事。不久前,我和厦门大学MBA的一个班级一同在华盛顿特区,面对美国学生对中国品头论足、挑剔质疑的情形,一位女学生深感受伤,也十分生气,在向我抱怨此事时不禁潸然泪下。她说:"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向他们去证明我们自己。"我回答道:"你说得对,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我们无须证明自己是谁,但现实生活中,如果要实现自身目标,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帮助人们了解中国,我们都必须采用某种方式证明自己。"  相似文献   

6.
作为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26年的潘维廉(William N.Brown)在厦门大学当过老师,引进了MBA课程,又在海峡卫视"幸福福建"节目中当主持人,而最让他骄傲的,是帮助厦门成功申请了国际城市大奖。中国有句古话"绝知此事要躬行","老潘"爱中国,游中国,并在中国长期生活,他以独特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既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可,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也帮助世界了解了中国。  相似文献   

7.
过去这五年,我最关注的是中国在教育领域的成就.没有好的教育,经济、科技的发展必将落后.现在中国的教育质量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我认识不少外国专家,他们都在积极与中国同行合作,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国际人才交流》2020,(5):56-57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的大国形象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由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国际人才交流》杂志、中北明德测评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我的中国故事"征文活动于2018年11月启动。截至2019年9月,"我的中国故事"征文活动吸引了来自37个国家的在华外籍人士参与,共收到作品1064份,评选出"我的中国故事"征文活动一等奖3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30名。特在本期杂志公布获奖名单,以兹祝贺和感谢!  相似文献   

9.
卢静 《人才瞭望》2016,(21):77-78
中国崛起是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崛起的中国将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中国崛起是否会重复"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针对这些质疑、猜测、忧虑,中国政府庄严地向世界宣誓,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那么,中国的承诺是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爱在长城     
12年前,从我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有最宏大的皇宫、最宽阔的广场、最长最直的街道以及举世无双的千古奇观——长城,这一切,深深吸引了我。我对中国的长城尤其感兴趣,这个兴趣改变了我以后的生活。来中国之前,我先在英国的油田工作,之后在大学任教。无论是在油田还是在大学,我都从事地理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看地图,对历史和地理方面的书籍更是爱不释手。我之所以喜欢长城,其实很简单,在我看来,长城的修筑时间长,世界上可能没有另外一个工程用了那么长时间,建筑材料用得那么多,…  相似文献   

11.
回望2001     
穿透历史的残垣和风尘,站在2002年新年的门槛上,回望2001,我们不禁心潮澎湃,那是怎样 的一个2001年呵!尼泊尔王室血溅事件、巴以冲突无限升级、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世界经济衰退萧 条、9·11恐怖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印两国战争硝烟骤起……世界在恐慌和不安中震颤。而我 们却又是另外的一种情形:APEC领导人的上海聚会,意味着中国这个曾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东方国家 昂首世界;中国加入WTO,意味着这个曾经自我封闭的农业国家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规则发挥重 大影响;2008年奥林匹克钟情北京,意味着中国…  相似文献   

12.
"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镇历来是美丽、宁静、和平的代名词,是最能唤得起中国人乡愁的地方.而今,乌镇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因为互联网元素的注入,已成为享誉世界的智慧小镇.  相似文献   

13.
李文君 《人才瞭望》2017,(17):92-93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者,是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的一张响亮的名片,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无可替代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让中国人用一句话向世界表达自己,他们会对世界说些什么?英国摄影师阿德里安·菲斯克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了解中国。"我所遇到的那些中国人,他们是谁?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找了16至30岁的中国人,给他们一张纸,让他们写下想说的。然后让他们握着纸,我再把他们拍下来。我记录了46个人,拍下46张照片,将这组图命名为‘我说中国’。""当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站在镜头前,手里举着  相似文献   

15.
向世界展现我热爱的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之音!这就是马克·力文的"中国梦"。3月14日晚,人民大会堂西侧的国家大剧院流光溢彩,华灯璀璨。"中国梦——纪念周恩来诞辰115周年音乐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新任外交部长王毅、毛泽东女儿李敏、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等观看了精彩的节目。晚会上,美国乡村音乐之父马克·力文演唱了英文歌《淮安的未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不留在北京?不留在中国? "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路易斯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这行字,蓝灰色的眼睛放着光芒."英语中有句话叫'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因为我的心在北京,所以我就把家安在了北京".这是路易斯关于为什么留在中国的最好理由.  相似文献   

17.
在上个世纪末的20多年里,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抓住机遇,借助优势,创造了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的经济奇迹.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会忘记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而在世界经济的史册上,他们为中国内地的经济建设增添了更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和谐世界"外交理念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新概括,是中国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延伸,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9.
决定到中国 沙博理是中国籍美国人.他说:"我在中国的时间比出生地美国长,我对中国的感情比生我、养我的美国深."入乡随俗,沙博理喜欢吃中国菜,夏穿中式布鞋,冬穿中式丝棉袄,每天清晨练太极拳.中国朋友都说他比中国人还像中国人.每3年一次探亲假,可他一回到美国假期还没有过完,就急着要回中国来."我自己也不明白,我为什么这样离不开中国!"  相似文献   

20.
哈佛求学 1986年,中国公派了几位留学生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宏观经济,胡祖六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一班博士中,有一串当今中国经济学界响亮的名字,包括许成钢、李稻葵、樊钢、王一江等人.而如今已是世界银行顾问,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终身教授的王一江,在为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文版所作的"走近曼昆的世界"的序中,也赞叹他的中国同学现在"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