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彬 《理论界》2010,(11):148-149
本文分析了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中主人公吉姆悲剧的产生原因,指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推动着主人公命运的发展,最终导致悲剧的产生。吉姆在努力战胜自我,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经历的心灵痛苦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着普遍的意义,使得读者与之共鸣;而吉姆心灵的道德力量使他最终实现了理想,他的心灵折射的道德光芒给予读者无穷的力量。这就是吉姆悲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王伟 《齐鲁学刊》2002,(3):47-49
《吉姆爷》是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长篇代表作之一。它作为英国文学第一部突出的现代主义作品,一直到现在仍有很大争议。国内学者倾向于将康拉德看作一位道德家,多从道德的角度对《吉姆爷》的主题、人物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西方评论家则借助精神分析学、语言学等理论,拓宽了对《吉姆爷》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3.
"Lord Jim"是康拉德小说《吉姆爷》中主人公的命名,也是小说的命名,在"Lord Jim"这一显在的语言横组合背后,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其中,"Lord"隐喻了帕渡森世界对小说主人公的认知,即赋予小说主人公一种神性的光环,这是一种文化误读,是当地人以自己世界的眼光解读来自他者世界的吉姆的结果。而"Jim"则隐喻了白人世界对小说主人公的认知,即只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白人水手。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对吉姆名号解释的差异造成的矛盾和张力以及吉姆自我意象的膨胀,使其最终走向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4.
侯胤 《理论界》2010,(12):136-138
本文通过分析康拉德作品中的两个人物,《吉姆爷》中的吉姆和《黑暗的心脏》中的库尔兹,来探究康拉德及其作品所表现的流亡意识和现代人在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中人性的迷失。  相似文献   

5.
张宝国 《学术探索》2012,(10):157-159
在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第四卷结尾处,主人公吉姆.波顿出人意料地离弃了他的恋人安东妮亚,20年后又返回西部大草原看望她。吉姆的这一"离"一"回/归",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纷纷从各种视角,如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或生态文学解读吉姆的"回归"。但是,综观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的研究,笔者发现他们只是从单一视角去研究分析该作品的"回归主题",因此,本文将从精神分析、文化研究、女性主义和生态批评等视角对该主题进行多重分析。  相似文献   

6.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讲述的是美国内战前白人少年哈克与逃亡黑奴吉姆逃离岸上的文明,在密西西比河上乘木筏自由自在地漂流的故事。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哈克和吉姆,反映出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渴望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观。  相似文献   

7.
杨美化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72-73,53
本文对《吉姆爷》中印象宅义的道德内涵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8.
《尼克男孩》是2020年美国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科尔森·怀特黑德以吉姆·克劳时期美国南方佛罗里达州的尼克学校作为叙事焦点,将历史事件推入想象的空间,运用戏仿、哥特元素等还原其奴隶制政治的本质.同时,作者借吉姆·克劳政治隐喻当代美国政治格局,批判了当下动荡分裂的社会现实.小说主人公黑色"美国梦"的实现也对当下"白人至上主义"政治气候形成反讽,内嵌着作者对当代政治话语和权力运作的诘问.  相似文献   

9.
精彩小品     
必须学好用好汉语 据《世界科技译报》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学者吉姆·罗杰斯指出:如果说19世纪是英国和美国的世纪,20世界是美国的世纪,那么未来的21世纪将进入中国时代。吉姆·罗杰斯又指出:21世纪的中国汉语将成为世界上通用的语言工具,将超过英、德、日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子孙后代必须学好、用好中  相似文献   

10.
从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攫取一段,从他和伙伴们离开伊利昂一直到争取到公主瑙西卡娅的援救,进王宫蒙国王热诚相待为止。重点分析奥德赛海上漂流回乡中遇到的障碍——反作用力,从而领会这种反作用力在史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吉姆·桑塞尔是黄山的朋友,正是由于他客观公正的推介,黄山走进了《世界遗产名录》;正是由于他的建议和引导,黄山及时补齐了文化遗产申报材料,黄山才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相似文献   

12.
一 星期六的夜晚我喝高了. 我的那些舍友们也喝高了,他们抱着一只破吉他坐在女生公寓楼前的草地上唱着永远美丽的耶丽娅.我没去,呆在寝室里练了一晚上的狂草.  相似文献   

13.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榕的作品反复体现了他对传统犹太宗教伦理的矛盾和困惑.<傻瓜吉姆佩尔>和<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体现了多元化家庭宗教环境和斯宾诺莎学说对他的影响,并揭示了辛格心中的两个迦南:精神层面上的迦南和世俗层面上的迦南.  相似文献   

14.
启蒙·人道·信仰--从鲁迅到余华再到辛格小说中的"三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中,常见到一些愚人.但大都是配角,像戏剧舞台上的小丑.然而,有三位作家写的三部小说中,愚人却是作为小说主角出现的.那就是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的来发和美国获诺贝尔奖的当代作家辛格<傻瓜吉姆佩尔>中的吉姆佩尔.把他们所塑造的"三愚"放在一起来阅读,居然读出许多意味来.  相似文献   

15.
略论诈骗犯罪的立法完善林肃娅诈骗犯罪由来已久,为人们所熟悉。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诈骗犯罪之复杂纷繁、花样翻新,造成的社会危害之严重,影响之恶劣,已大大地超过了传统观念中的诈骗犯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受制于以往社会经济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现...  相似文献   

16.
派蒂年幼时就被诊断出患有癫痫。她父亲吉姆习惯每天晨跑,有一天,戴着牙套的派蒂兴致勃勃地对父亲说:“爸爸,我想每天跟您一起晨跑,但我担心中途会病情发作。”  相似文献   

17.
王秀杰  李洁 《理论界》2005,(12):186-187
文化传统中的性别歧视在康拉德的作品<吉姆老爷>中仍有体现.此部作品因此被评价为"没有女人的男人".此文试图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珠儿的言行话语来证明女人并非如男人所说的"失语"与"顺从",她们已拥有了自我与坚强,并走出了生命的地平线.  相似文献   

18.
黑人文学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人文学的美学特征王莉娅近三十年,黑人文学日益受到世人瞩目。自本世纪初,美国文坛上不断涌现出优秀的黑人文学作品,产生了许多著名的黑人作家,如:拉尔夫·埃利森·理查德、赖特、托尼·莫里森、艾丽丝·沃克、赫斯顿以及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黑人文学的崛起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复调"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对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进行重新解读.小说通过少年哈克和黑奴吉姆追求自由的逃亡历程,在叙述结构、人物关系以及语言上呈现出"复调"景观,显示了这部优秀作品的"复调性"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探究《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的悲剧。男权价值体系对女性的压制与忽视使奥菲利娅始终处于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并使她沉醉于男性所编造的世界的美好印象之中。当她遭到现实一次又一次地残酷打击时,男权价值体系与女性个体的生存苦痛之间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彻底动摇了她的价值根基,终于使她走向了疯狂与死亡。因此,庞大的男权价值体系是造成奥菲利娅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