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在物质基础上的一无论笛卡尔说;“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这是笛卡匀的思维方法,而由此思维方式总结出真理来,就成为一个思维方式。笛卡匀在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思维时,说道;“我们在怀疑这些事物的真实性时,我们却不能同样假设我们是不能存在的,因为要想象一种有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种矛盾。因此,我思故我在的这知识,乃是一个有条有理进行推理的人所体会到的首先的、最确定的知识”。笛卡尔由此引出一个更重要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怀疑”在笛卡尔在那里不是思维的归宿,是为了达到不在怀疑的真理手段。笛卡尔指出,我在思维,就不能怀疑我存在,只要我“存在”,我必思维,并非说只有我存在后才思维,也不是说我思维后才存在,这就取消了就是第一性和就是第二性的矛盾争论了。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说过:“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承认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即存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那么,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控制论和信息论究竟属于哪一个阵营呢?控制论和信息论是如何对待并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呢?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2003,(2)
马克思哲学在“存在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  贺来在《中国社会科学》2 0 0 2年第 5期撰文《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指出 ,马克思哲学在“存在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在于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实体本体论的变革 ,改变了理解“存在”问题的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 ,开辟了“存在论”的现代哲学范式。马克思认为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颠倒了逻辑与生存、理论与实践、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把本来第二性的、派生性的存在“头脚倒置”为“第一性”的和基础性的存在。因此 ,必须在根本上改变基本的解释原则 ,对颠倒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今天一般的语言学教科书中,皆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这个结论对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而言很不全面,它只说了较后阶段的事,而不是说的全部关系。本文对汉字与汉语的原始关系作出一些探讨,并就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和拼音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作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马克思哲学在“存在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在于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实体本体论的变革 ,改变了理解“存在”问题的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 ,开辟了“存在论”的现代哲学范式。马克思认为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颠倒了逻辑与生存、理论与实践、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把本来第二性的、派生性的存在“头脚倒置”为“第一性”的和基础性的存在。因此 ,必须在根本上改变基本的解释原则 ,对颠倒的关系进行“倒置” ,确立感性实践活动优先于逻辑和知性、并构成逻辑和知性基础的本体论地位。在马克思那里 ,“感性实践活动”的确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 ,正是这种本源性的生存方式 ,构成了“世界”、“人”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奥秘”和深层根据。在此意义上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在根本上扭转了解决“存在”问题的方向 ,实现了基本解释原则的跃迁  相似文献   

6.
四、高拱对程未“理先气后”说及“性即理”说的批判 高拱在认识论上,既然肯定了感觉或经验是外在客观世界的反映,就必然要批判程朱的“理先气后”说。 宋明理学家所谓“理气”或“道器”关系问题,就是近代哲学上所谓“思维与存在”或“规律与事物”的关系问题。程朱所谓“理先气后”,就是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或规律在事物之先、之外、之上的意思;而这样解答哲学根本问题,正是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标帜,也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与之论争最激烈的问题。例如:朱熹在《语类》卷一和弟子答问中有云:  相似文献   

7.
实践论与本体论从来就不是两种思维方式;认识论也不是离得开实践论的独立思维方式.本体论美学把“本体”与“本质”对立起来,并且在把两者的区分进一步绝对化了,把“本体”仅仅看成“是纯逻辑方法进行的范畴的推演”.而是从奎因到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不是“当代思维的高度,时代的前沿”.以“情本体”的提出,把李泽厚分为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与后期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李泽厚,是不恰当的.无论原教旨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与新实践美学,它们与生命美学、存在主义美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哲学基础,那就是对包括美感体验、艺术创造等审美范畴在内的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的诸相关范畴,如实践等,不是从人的实际存在的诸现实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生产关系——出发,而是把这些范畴抽象化为脱离历史的“超越的自由”作为生命存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正> 众所周知,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处理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活动,即生产实践;二是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准备性的活动,即科学实验;三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过去长期简称为“阶级斗争实践”。我认为,把人类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简称为“阶级斗争实践”,把阶级斗争说成是人类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不确切的,应改为“社会交往实践”。为什么不应把人类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概括为“阶级斗争实践”呢?因为阶级斗争不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不具有普遍性。第一,阶级斗争只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而阶级社会只是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阶段,在过去的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都没有阶级,当然也就不存在阶级斗争;第二,在阶级社会中,虽然人们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但并非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除了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 笔者曾著文论述过哲学基本问题和物质概念的关系。从那时起,笔者逐渐形成了如下看法:给物质概念下定义,实际上就是以简要的形式,把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浓缩或凝结到物质概念中去,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以概念的形式确定化,使之获得相对完备的逻辑形式。从逻辑上看,“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是外延最广的概念。因此,正如列宁所说,除了指出它们之中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之外,实际上不可能对它们下别的定义。通过揭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给物质概念下定义,这并不是人们主观随意胡来,也不是不负责任的搪塞,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就是说,  相似文献   

10.
早先年,搞哲学的几乎每说一句话都得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符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前提。近几年,随着哲学讨论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实践范畴受到普遍青睐以来,人们可以不直接从哲学基本问题那儿绕圈了,而是只要从“实践”出发就行了。因为人们认为“实践”真正解决了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问题。所以,它最终还是绕着哲学基本问题转,只不过比以前更间接、不象以前那么直观罢了。我认为,这种绕圈子哲学游戏产生的关键在于,我们长期来对唯物主义的理解是不够准确的。在马克思与恩格斯那里,唯物主义不就是简单地等…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的教材和专著,通常都这样表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本体论方面,即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志。二是属于认识论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中表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几处,用的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如今,一些教科书和专著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其实,两者并非一码事。恩格斯早在写《反杜林论》这部光辉著作时,就注意到了“存在”与“物质”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他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知道,存在不仅有物质的存在(如自然界),还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这种存在。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所有这些存在虽然都离不开物质,但它们本身毕竟还不是物质。而这些存在也同样是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如何回答思维对这类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反映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尖锐对立。我认为,恩格斯之所以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其深意在于: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虽然主要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但它们毕竟不是全等的关系,存在的概念要宽于物质的概念。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除从谁是本源的角度,还从认识本质方面,更全面地揭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下面谈些具体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2.
实际上,从认识论上说,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等,都是把认识论问题本体论化了。因为我们讲实践第一的观点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讲的,而一旦把这个观点推广到本体论,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那就会走向唯心主义。我们当然不能赞成这种观点。原因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它继承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坚持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路线。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在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同以往的唯物主义没有差别,也不可能有差别。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一方面,唯物主义者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一) 一般意见都认为,主体客体问题属于认识论的范围,而不是本体论问题(参见《哲学研究》1985年6期,李景源:《主客体问题研究的新进展》)。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所谓本体论问题,无非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要科学地说明这一问题,仅仅局限于本体论范围是不可能的,必须把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起来,即在思维与存在的现实的统一关系中考察谁是世界的本体。这是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思维与存在构成现实的总体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即思维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形式,是以主体和客体的出现为条件的,只有当思维随同其主体一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并通过这一活动作  相似文献   

14.
(一 )  “哲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 ,它的内容诚如恩格斯所说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但是如果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仅仅理解为发生论意义上的谁决定谁的先后关系以及二者有无同一性 ,那么哲学认识的任务就是去探寻世界上一切存在的本原。在这种情况下 ,思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其它现象的区别就显得不重要了。”1 实际上 ,把哲学基本问题只理解为谁决定谁、二者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 ,是把哲学基本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前提看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从理论角度看 ,虽说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对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回答 ,是一…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凡认为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存在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思维是第一性、存在是第二性的、则属于唯心主义各派。这个结论是普遍适用的,或者说,是从人类认识的历史实际中概括出来的,世界各民族的哲学学说,概莫能外。当人类的祖先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为其生存而向自然进行斗争的时候,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考问天、地、万物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本性如何?怎样才能使自然听从于人并服务于人?继而就要追问人类自己的历史:人是从哪儿来的?是本来如此呢或是由什么东西变来的?人类自己将怎样发展下去、将来的人是什么样子呢?寻问自然和人类的根源这两大内容,成了全世界各个民族  相似文献   

16.
自从围绕着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简称“两变”或“两从”)开展讨论以来,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两变”既是哲学认识论,同时也是哲学唯物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二是认为“两变”只是讲认识论,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包括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三是认为“两变”的命题是不科学的,既不是认识论,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些看法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思考,经过一再探索,我还是坚持和赞成第一种意见①,尤其是赞成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既表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又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两变”确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把它说成是“典型的二元论”,“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这是很错误的。全面地准确地领会“两变”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向同志们请教、商榷。  相似文献   

17.
刘怀惠在《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撰文认为,要正确理解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除了应从思维入手外,还必须弄清思维与存在同物质与精神这两种关系的区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种认识关系,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则是两种现实之间的关系。物质和精神是两种存在、两种东西、两种力量。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同起来是不对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作为两条根本不同的认识派别,是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划分的。用对物质、精神孰先孰后的回答划分“唯物”、“唯心”不具有普遍性,而用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回答划分“唯…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价值本质、基础和存在方式等问题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大体上不外是“观念说”、“实体或属性说”、“关系说”等几种类型。我们所采用“实践说”,即把价值看作本质上是人类实践基础上的特有现象,是实践的内在规定之一。这是在前人已经达到的‘5关系说”基础上,运用实践唯物主义进一步思考的尝试。二、从传统的单纯实体型思维向现代的动态关系型思维转变,是当代人类科学的思维方式。完全实体化的或“实体中心论”的思维,是20世纪以前的科学思维方式。从哲学高度看,单纯实体型思维的特点和缺陷是:对于“存在”范畴,…  相似文献   

19.
从事实出发,是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个方法的实质就是确认事实是第一性的,而理论原则是第二性的,只能从事实中引出原则,不能用原则去套事实。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一句名言是大家都熟悉的:“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终了的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并不是自然界和人类要适合于原则,而是相反地,原则只有在其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之时才是正确的。”①这是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科学说明。一般来说,公开否认从事实出发这一方法的人是不多的,但不能真正彻底地把这一方法贯彻于理  相似文献   

20.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不像传统物质本体论在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对立中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种简单的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而是一种建立在实践“中介”上的包含“两个先在性”的相互决定、互为前提、相互渗透的矛盾互动关系。是否坚持思维与存在的矛盾互动关系是界定辩证唯物主义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