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虚是近代中国佛教最著名的思想家,是难得的身兼学问家和禅师两种角色的佛学家。他关于禅宗思想性质的界定和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于当代禅宗发展之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讨论太虚与禅宗发展有三条线索:一是太虚出身于禅宗,参悟于禅宗,却"出走"禅宗,学宗唯识,最后又"回归"禅宗的曲折经历。二是反思中国佛教历史和抉择全体佛法的总持智慧,确立中国佛学特质在禅,并以对全体佛学的教理抉择和总体判摄,坚持中国佛教禅宗的圆教教理和圆顿禅观,着力会通圆顿教理与唯识学。三是面对佛法契合时代的深切现实和实践观思,认为唯识学教理更适合现代科学时代,大乘通教的学修次第更适合现代人,因此会通中印佛学,提出教法由"圆顿"转向"圆渐",以"圆渐"之大乘法为适应当下时代的佛学实践路线,由发达人生以进趣佛道。由此提倡以"今菩萨行"为主线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并认为禅宗的禅机智慧在传统诸宗中最切近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精神,当下的禅生活才是人生佛教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振兴禅宗生机仍是今天时代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2.
从取向上对《坛经》所体现的慧能禅法与神秀的佛法思想作了比较;通过《坛经》禅法思想对后世中国佛教禅宗的影响分析,提出解读《坛经》不仅是理解禅宗文化基本精神的需要,还将有助于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微。  相似文献   

3.
全州湘山宗慧禅师是牛头宗径山法钦禅师的法子.无论在古代民间信仰还是禅宗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民间,由于他颇多神变,生前已被佛教信众尊为无量寿佛,圆寂后则形成了地跨数省、时越千年的无量寿佛信仰;在禅宗史上,他的<牧牛歌>开创了以牧牛偈颂讲宣禅法的历史,不但开出了新的说禅方式,而且丰富了禅文学的内容.但是,由于禅宗灯录失载,人们几乎遗忘了他,近来不多的研究也不尽人意.文章运用新材料,初步推定出禅师的生卒与世寿,考定出今本<湘山百问>非其著作,并对其<牧牛歌>的思想及其在禅宗史上的地位作出了初步论评.  相似文献   

4.
[摘要]实践佛法才是圆悟克勤禅师的宗风,这一点本不待言,但因为圆悟禅师是宋代禅宗宗师中妙手著文章的杰出代表,是“文字禅”潮流中的弄潮儿,《碧岩录》的研究风潮日益兴盛,因而容易被掩盖。圆悟禅师并没有为禅宗立下更多的奇特之处,他的禅法,仍然是对于唐代禅门“无念”等要点的默默实践,是对“直指人心”的具体运用。他解释公案,并非要在教理上有所建立,或以此来融通宗门和教下的言说,而是禅宗接引人的方便。正是因为他不囿于教理,因而深得临济禅法的大机大用,尽显一代禅师的风流。  相似文献   

5.
7世纪中叶 ,达摩禅酝酿着新的发展动向 ,最先给达摩禅带来突破性发展的是牛头宗 ;慧能从弘忍禅法出发 ,直接对达摩禅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从北宗内部衍生的净众宗以及保唐宗也对禅法有所突破。 7世纪中叶到 8世纪初 ,禅宗创新思潮的共同特点是 :将众生清净之性归结于现实人心 ,将定、慧等种种修禅方式归结为现实的生活方式 ,将佛法体系归结于禅法。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佛学修养是"戒"定"慧"三学兼修,即既注重佛学的义理了悟,也坚持佛教的修行实践.他认为,"定"为"慧"因,"戒"为"慧"根,三学迭相为用,互为因果.这种对佛学的理解贯穿其一生的认识与实践,也表现在其诗文创作中.  相似文献   

7.
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禅宗是以禅悟为达到成佛的目的和修持方式的 ,这种独特的修持觉悟方式决定了它是超越思维、推理的 ,是排斥语言文字作用的 ,“不立文字”也因此成为禅宗作为佛教特殊一系修持实践的本质要求。但是 ,禅师在传达禅理、禅法乃至禅悟时 ,不可能全面地、彻底地排斥语言文字的功用。从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播禅法至明清时代 ,禅宗的语言观大体上经历了由“不离文字”到高唱“不立文字” ,再到回到“不离文字”的演变过程。禅宗的语言观一方面充分而深刻地揭露了直觉体悟与语言文字的矛盾和关联 ,为探讨和总结直觉和语言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方面又有力而全面地推动了中国语言的艺术化 ,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佛禅与辽金文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佛教在辽、金都有较充分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辽朝佛教侧重于法事活动,较受统治者重视,以华严宗、密宗为主流;而金朝佛教则以禅宗为最活跃、最有影响的派别,虽佛门与皇权的关系微妙,但佛学发展水平略高。两朝佛禅浸润士林,许多文人习染佛禅。各族文人亲近山水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与佛禅的影响有密切关系。辽、金300余年间出现了不少出入佛禅并对此有精深造诣的文人。他们对佛禅的态度可大致分为奉佛行禅者、佛内而儒外者、以佛禅为消遣和享乐者、以较为科学的精神研习佛学并从中汲取思想和创作养分者、排抑佛禅者5类。后期文坛领袖李纯甫、赵秉文与佛禅的纠葛一明一暗,典型地反映了本时期文人沾溉佛禅的趋向。出入佛禅的文人受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往往对各种学说杂采并蓄。两朝文人亲佛染禅的史例中还透露出一些关于禅宗发展史实方面颇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佛学禅法在文人圈内广泛流播是其向文学深层渗透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佛教尤其是禅宗的盛行对金朝文人阶层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而显著的影响。当时在佛学禅法方面造诣颇深的儒者、士大夫们创作了很多表达佛理、蕴含禅机的诗作。它们典型地反映了12至13世纪初中国北方文人把握佛禅哲学的水平。董文甫《秋夜》、卢启臣《和赵元发、刘师鲁葛藤韵》和方山野人《灵岩即事》渗透着浓重的佛禅意识,是文人染佛涉禅诗作的代表性篇什。它们虽旨在宣扬宗教理念,但在艺术表现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反映了本时期广义佛教文学的发展水平。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可从特定层面揭示金朝文学与佛禅联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张孝祥的思想颇多禅宗随缘妙悟的成分.其禅学思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宋代浓厚的的禅学氛围和禅宗学说:二是张孝祥家族笃信佛教的传统.张孝祥与禅宗的重要宗派临济宗的高僧多有交往,并崇信高僧大慧宗杲的学说.而其家族对佛教有虔诚的信仰,张孝祥自小耳濡目染,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丈雪禅师在破山海明禅师门下受学,又远访破山之师天童密云圆悟受传临济禅法,这些经历对丈雪通醉以后独立门庭聚徒传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临济宗遵循禅宗的传统,不重语言说教,而以启发学人觉悟自性为特色.丈雪不仅要求学人"学不废参,参不废学",做到"行解相应",他还引导学人甘于过艰苦清淡的生活,努力断除无明烦恼,以做到"一切放下",休歇身心,成为一个达到解脱的"无事人".丈雪在不少场合将佛性说成是世界万有的本原、社会治理的依据、众生觉悟解脱之本,为自修自悟的禅法奠立理论基础.临济义玄提出的四料简、四照用的意蕴到明清时渐趋含糊,禅师让学人围绕禅宗心性法门展开思路任意发挥,以呵佛骂祖的做法来启示学人断除对言教的执著,丈雪在传法过程中也经常采取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虽没有对<大乘起信论>论战发表过看法,但实际上受到了冲击.论战后,他的佛教信仰不变,但此后的佛学论著极少,正式研究佛学思想的论著只有两年后的一篇对原始佛教的研究,似乎表明他想从源头理清佛教思想.在这篇论著及其他涉及佛学的书信和演说中,他已不再将<起信论>的"真心说"作为评判其他教理的依据.不再轻言"真常心"了.他将佛教思想概括为"无我",此举解决了论战可能造成的佛教信仰危机;同时他又提倡积极意志,用于宗教修证或道德修养.但"无我"又如何能建立行动主体和道德主体,他无法从佛学中得到答案,于是转到儒学,从阳明心学中建立道德主体.因此在论战后,他并非真的放弃或否定了"真常心",而是对佛学采取了学术立场和修证立场的二分法.在学术上严谨地区分各宗理论;而在宗教修证和道德修养中,他仍坚持.真常心".实际上,在佛学中也可以建立道德主体.戒体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3.
天隐是明末清初贵州佛教史上的一位著名禅师,然其生平事迹和临济法脉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的结果,对天隐生平活动的路线图、临济法脉源流、开法凤冈中华山佛教的史实以及与黔东梵净山临济禅宗佛教的关系,一一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4.
五祖法演的语言观以“不立文字”为主导,表明佛法真谛无法用言语形容,显示出语言的限度,但在“三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与继承发展唐五代禅宗的基础上,为纠正时弊与教化学人,又肯定了语言的表述功能.他的语言观显示:在“文字禅”思潮中北宋禅师对禅宗“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矛盾的处理,反映杨岐派宗风及其五祖法演发展禅学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东西文化交汇,面对现代思潮的冲击,中国的有识之士希望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能与西方文化相匹敌的思想,正因如此,基于佛学关照现实社会,回应时代问题,成为章太炎、谭嗣同、杨度等人探究佛学的目的。章太炎提出“佛法不圆满”的观点,旨在调和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试图说明佛教与现代社会的适应;还提出“和合佛与老庄是救时应务第一良法”的观点,强调“平等”“自尊”理念,是对中西碰撞处于弱势的中国的一种呼喊。谭嗣同对佛学的理论探究,同样根源于他救亡图存的现实关照,着力发挥了佛教思想中“变”“平等”的理念,并与“心力”联系起来,以此来强调主体的能动力量;并提出“中国之亡于静”的观点,指向守旧而意图革新,他认为佛教就含有革新的力量。作为政客,杨度佛学思想中最具现实关照的观点是“无我宗”,从禅宗理论出发融摄性、相两宗,并时刻以时代流行之科学理念考察、反思,批判佛教本身所具有的不符合科学之理论,包括灵魂轮转、地狱、神通、男女之欲的戒律等。正因三人对佛学的讨论具有极强的现实关照,并非是纯粹的理论研究,所以,他们对佛教思想理论的解读,与佛教本身存在显而易见的差距。但是,当他们在佛学中寻找能与西方先进文化相匹敌的思想理...  相似文献   

16.
铃木大拙是20世纪上半叶对西方禅佛教发展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禅师.他所弘传的禅佛教思想被称为"铃木禅",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社会佛教及禅宗的传播和发展.铃木在向西方主动弘扬禅佛教的同时,强调了东方思想的优越性;他所阐释的禅佛教采用了不同于传统佛教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的禅佛教研究;"铃木禅"在积极与西方思想会通的同时,也对西方社会的生活及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宋著名宰相周必大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与佛禅结缘有着时代、地域、个人经历等三方面的因素,他对佛教既"近"又"远"的态度使他合理接受佛学思想的同时又保持儒家进取心.佛教启迪了周必大的世界观、人生观,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周必大运用禅宗的般若空观思想来帮助自己解决世间烦恼,求得心之安宁.同时,禅宗思想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技巧,使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喜用佛禅语、通俗语入诗,善用与佛禅有关的典故和意象来传达诗情.  相似文献   

18.
张田 《北京纪事》2015,(1):109-111
庆寿双塔寺从建到拆,历经了金、元、明、清、民国、建国初六个时代,在近八百年的生命轮回中曾几度兴衰。
  金元两朝,是大庆寿寺最辉煌的时期,不仅寺庙规模宏大,而且名僧辈出,像玄冥觊、中和璋、海云简、可庵朗、刘秉忠、荜庵满、赜庵儇朗、西云安、北溪延、鲁行兴、秋亭亨公等高僧都曾住锡于此。尤其是在元朝,皇帝一般都尊崇藏传佛教而抑贬禅宗,但海云禅师仅凭一己之力,就重振了北方临济禅宗成为一代宗师,因此元朝统治者对海云禅师特别推崇,甚至封他为国师。他住锡的大庆寿寺也成为燕京地区临济宗的传播中心。海云禅师法孙西云安禅师,深得其师祖精髓,法行高卓,受到了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三代君王的器重。尤其是元武宗特别尊崇西云安禅师,不仅封西云安禅师为荣禄大夫、大司空,领临济一宗事,还赐“临济正宗”玉章一枚,并赐“佛光慈照明极净慧大禅师”号。元武宗还曾多次前往大庆寿寺参佛,赐金、玉佛像,经卷及其他珍玩于寺内。由于有元朝历代皇帝的支持,京都大庆寿寺显然成为了“禅宗第一刹”。大庆寿寺作为元代皇家的主要参拜寺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元宪宗和元世宗曾将这里作为管理蒙古国佛教事务的中心机构,海云禅师与僧机禅师均特诏居住于此办理事务。元世祖的皇太子真金是海云禅师的弟子,出生时由禅师摩顶立名,太子长大后为报师恩将禅师所居大庆寿寺重饰一新,并将这里作为皇太子的功德院。后元文宗也将大庆寿寺赐给皇太子作为功德院,并把皇太子真容像供奉在寺内的东鹿顶殿内进行祭祀。  相似文献   

19.
(作者姓名后括号内;圆点前是期数,国点后是页码)口学与时代精神论《周易》的鳖体思维特征口学与时代张岱年(5.l)王树N喻柏林(4.23)我观“口学热”邓幻基(5.3)理性与宗教的冲突及调和改革、革命与“激进主义”氏云志(5.6)一西方哲学家对人的理解的一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历支生成困境杨廷久(4.32)—一兼论“天人合一”的扬弃关于《詹故招圣寺大德总坚掸师碑》王生平(5.8)的补充说明杨曾文(4.37)论文学艺术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民间宗教救世思想的广变马西沙(4.44)张炯(5.11)对社会主义研究中若干仇点问题的探讨徐崇温(5.18)…  相似文献   

20.
大珠慧海是马祖道一门下重要的嗣法弟子,他的禅学思想继承和深化了菩提迭摩以后早期禅宗的顿悟论、心性论和禅修论的核心精神,是对南宗禅和洪州禅的系统总结.研究他的禅学思想可以使我们了解南宗禅对般若中道思想、如采藏空与不空二义的重视与强调,能增进我们对禅宗心髓、参禅的基本理念与技术的理解,可以呈现出五家分派以前,南宗禅各派系之间,尤其荷泽宗与洪州宗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