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人道主义问题虽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需反思并找出更为真实的认识路径.如果我们不囿于流行的思考和分析,以人的价值本性及其自觉程度为视角就会发现马克思人道主义的自觉包含如下内容:要求维护人类个体生命价值,要求转变市民社会批判方向,要求超越国民经济学前提.这些内容是研究马克恩人道主义首先要认清的实质,只有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指导才能把握其真实意境.  相似文献   

2.
实践人道主义是马克思在总结革命的实践经验和以往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而实践人道主义则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内容。这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守人道主义提供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政治制度建设和民生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出发点,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解放的思想,在马克思理论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发展时期都有所体现。从根本上讲,人的解放程度是和人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实现人的解放就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人对某种束缚的挣脱或对某种限制的超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总结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不仅革命性地建立起了新的哲学理论,而且实现了从人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也实现了从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到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目标的转变。这一思想使马克思终身为之不懈奋斗,并且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4.
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它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对人及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hum an ism由两个含义构成,它们是“人性”(“人道”)和“主义”(或“思想”)。萨特和海德格尔就是围绕这个词的这两个含义而分别发表了他们对这个词不同看法的。这些看法的不同也进一步向人们表明:他们虽然同为存在主义哲学家,他们在哲学观上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萨特的哲学依然属于海德格尔竭其毕生精力要克服的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人道主义一直是每个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早期很多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人为地将人道主义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直到马克思的遗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后,人们才开始关注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当代中国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因而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正确理解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立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人的本质的异化出发,分析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从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这一飞跃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成为重要价值取向的今天,“人道主义”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之中,“人道主义”的实际内涵总是显得模糊而歧义,不少人对“人道主义缺乏具体的历史分析,甚至在不同的场合表达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因此,明确人道主义的谱系、意义与合理界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现代科学形态,而是人道主义的现代价值形态.在"实践人道主义"这一论题下,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纲要.  相似文献   

9.
阿尔都塞对青年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解读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和曲解;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不是费尔巴哈意义上的“抽象的人道主义”,而是“实践的人道主义”;它区别于近代启蒙传统,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使青年马克思向成熟马克思的过渡变得顺利成章;成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同样有人道主义意蕴,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人道主义解读的理论起点和精神实质来瓦解长久以来对马克思哲学之根本性质的近代形而上学的遮蔽。在对人道主义的解读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将阐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问题的讨论是如何突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视域而进行的,以至于任何企图将马克思哲学置于形而上学之内来理解的努力都必然会被形而上学自身的逻辑粉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的原始积累,既是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又是对自然价值的剥削,两种剥削同时进行彼此加强,导致工人贫困和自然破坏。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造伟大的剩余价值学说时,也揭露了这种剥削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阐述了深刻的环境哲学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历史观,以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于今天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人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西方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探究 ,为当今社会解决人与自然矛盾 ,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基于自爱和同情心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既具有“经济人”属性又具有“社会人”属性,马克斯·韦伯则从社会学角度论证了人的“道德人”属性。他们还研究了人的这两种属性的统一性和分离性。吸收和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和实施“以德治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性论影响着教育目的,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决定了教育要注重培养“道德人”,近代人性论热衷培养“个性独立之公民”,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教育目的都只是“那个时代的假设人”,被赋予强烈的政治色彩,不是人性的全部应有之义,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人性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基于人性本身发展的历史逻辑性,“使人发展成为人”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5.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为线索 ,反映了 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丑陋与偏见 ,表现了人生的苦难与悲哀。作品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仁爱万能的人道主义理想 ,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力量。小说还通过滑铁卢战役和 1832年的巴黎街垒战探讨了人道主义与战争暴力的关系。小说将真实刻画与大胆想象相结合 ,具有十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史诗般的叙述风格与高昂、激烈、热情的语言格调 ,加上强烈的政论性 ,共同构成了《悲惨世界》丰富多彩的艺术空间。《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也是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进行某种结合的最初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中西自然审美观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相对较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多体现对峙、征服,物我两分.中国人则较早、较自觉地领悟自然美,与自然亲近、和谐,天人合一;从审美形态看,西方偏于动态地外视观物,以我观物,作冷静客观的分析、解剖,艺术上追求形似,以再现、写实为主.中国则偏于静态地反观自身,物我感应融合,艺术上追求神似,以表现、写意为主;西方的自然审美观具有明显的哲学化倾向和理性思辩色彩,颇具理论厚度.中国的自然美理论呈现出描述性的经验形态和突出的实用价值,表现得精细、翔实、完备.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循环经济的产生与提出有其深刻的哲学认识上的背景。本文深入探讨了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的一致性,指出了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与“自然”思想的阐述的个案分析中,找到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实践。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概括和总结出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传统哲学没有把属人世界看作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的产物,他们的"人的本质"思想也就难免陷入抽象实体化的窠臼。立足于现实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以改变世界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代替了解释世界的实体化的知识论思维方式,揭示出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历史生成性,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正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使马克思实现了对以往哲学家"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看待现实自然界的真正逻辑基点。在它的逻辑视界中,自然界就是那个在实践活动中生成而在符合人们需要的形式上存在着的现实自然。对于人及其实践活动而言,这样的自然具有的恰恰是一种地位和关系上的优先性。而作为一种发展过程,它就在人类活动中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因而表现为一个由已知通向未知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