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兵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1):20-23
鲁迅的《离婚》是最难解、也是长期被误读的小说.作品在夫妻离异的外观中隐藏着兄弟失和的内容,具有象征主义手法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其中的“爱姑”、“施家”、“拆灶”等名称都具有多重喻义.鲁迅通过对婚姻关系和旧式裹脚女主人公形象的虚构,揭示了兄弟失和的情形与本质,也消解了在苦闷中郁积的负面情绪,完成了从丑恶的现实到审美的艺术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2.
赵志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31-35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无疑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它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直接从本体论的高度对人进行了哲学思考。从中可以发现,小说文本既与陆王心学有某种联系,又不尽如前人所论是一部所谓"收放心"之作。孙悟空的诞生及其与生俱来的带有原始野性特征的个性自由精神,实际上就是人类童蒙时代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形象化体现。作者在肯定人类这种个性自由精神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对文明社会秩序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因而在以"普渡众生"为目标的取经事业中,让孙悟空完成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成了正果,即实现了自我完善,实现了人的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这也正是作者本人心路历程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3.
王玉朋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1-232
老舍的《离婚》表现了女性生存的处境和际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便可以发现,女人在父权制社会里乃是一种“对象性存在”。她们无法离开婚姻,无法脱离男人而生存,婚姻的依附性使女人无法改变父权社会的既定秩序。 相似文献
4.
5.
质疑《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兼批红学研究的种种误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东林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12-16
一百多年以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被无限夸大、无限神化,抬高到了不恰当的地位,形成了对《红楼梦》的文学迷信和文学崇拜。作者认为,《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红学家们说的那样高,曹雪芹也没有超出封建文人的思想水平。本文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质疑。 相似文献
6.
宋春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3):128-130
通过对19世纪末期美国社会背景、女性地位的阐释,分析了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中的主人公路易丝女性意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反映了美国社会对于女性自由精神的束缚,揭示了女性渴望自由的美好愿望的主题及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对烘托主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利香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1)
鲁迅的<离婚>是一支女性悲歌.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表现了主人公爱姑的人生悲剧,并且深刻地揭示出了她思想意识中的"奴性"和"愚弱",体现出他"国民性批判"的启蒙主义思想.同时,通过爱姑这个女性形象的命运,鲁迅对中国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异乎寻常的理性思考:中国的妇女并没有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容媛媛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3):75-78
在中国急速的社会世俗化过程中,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原先赖以自我确认的那些神圣使命、悲壮意识、终极理想逐渐失去了意义.通过对长篇小说<桃李>的解读,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经济大潮中精神的迷失和使命感的失落,并分析导致知识分子价值迷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杨瑞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本文借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影子原型的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了一组《聊斋志异》的故事,以此展示心理批评的特点:这种方法要求读者将每个故事(包括一切重要的细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来看待。通过对这个过程的分析,揭示一些在《聊斋志异》中重复出现的意象、母题、主题、深层结构和有意思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0.
方敏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哈贝马斯将《启蒙辩证法》理解为把启蒙的自我毁灭过程加以概念化的理论努力。一方面,《启蒙辩证法》遵循的物化批判,仍然企图用概念超越概念,并没有放弃概念化的探讨;另一方面,这一批判仍是“科学的内在性批判”,因而无法破解韦伯所提出的合理化困境。 相似文献
11.
《从文自传》是沈从文的散文名篇,不但具有很强的文学魅力,而且也包含较多的教育学内容,对现代教育在“差生”与因材施教、惩罚教育、教师品质与制度改革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冯周卓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6):113-118
个体积极心理是指人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来反映、把握和体验社会生活,积极心理活动的价值在于积极心理对个人及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积极心理相对于个体、集体和社会三类主体而言,相应具有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探讨积极心理的价值,对个体价值的实现、集体的团结、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可以分别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大众心理的镜像。作为20世纪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大话西游》引发了一场从语言表达方式到价值取向上的话语革命。它的影响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心灵结构、生活态度。而20年后出现的《西游降魔篇》,则是一场在《大话西游》解构后的废墟上试图重建社会道德、理想、信念、信仰的努力,原先在《大话西游》中被拆解的价值,在此片中又被重新确认其意义。从《西游降魔篇》到《大话西游》在价值取向上的这种反转,极富象征性地体现出近20年来中国社会心态由解构到建构,由颠覆到重建,由价值虚无到价值期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徐翔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80-83
《阿斗》是作家红柯的一部另类的作品,作品采用了鲁迅《故事新编》式的写法,以另类的手法重新书写了三国历史。作品以新历史主义的观念,通过戏仿、调侃、颠覆的叙事策略给读者呈现了一幅不同于官方正史的历史画面,并描绘了生活在这一历史时空下的芸芸众生。小说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再现了三国历史,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重新关照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徐鲲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萧红的短篇小说《小城三月》,通过一个少女翠姨的爱情悲剧,寓言式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启蒙的社会现实。作品通过双向视角展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翠姨性格的弱点,以及启蒙者"我"和"我哥哥"的软弱无力,最终造成被启蒙者翠姨的悲剧。这是一个关于启蒙的寓言,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爱情悲剧,翠姨身上烙有作者爱情悲剧的印记。 相似文献
16.
康长福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39-140
新世纪带给中国的并非都是机遇 ,譬如 ,启蒙思想在新语境中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且不说体制层面上对启蒙的无意或有意的封杀 ,也不必说权力话语对启蒙的遮蔽 ,更不必说金钱拜物教及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对启蒙的腐蚀消解 ,单就文化学术层面上新保守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汹涌 ,就直接构成了对启蒙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冲击。勇敢面对挑战 ,高扬启蒙旗帜 ,从学理上反思并论证百年来中国启蒙的艰难进程及其合法性 ,就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张光芒的《启蒙论》(上海三联书店 2 0 0 2年版 )的应时出世 ,即是当代有良知与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敢于直面挑战… 相似文献
17.
康宏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9-21
学术自由是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一书的重要思想之一。他从美国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学术自由本身及其与社会责任、公民自由和学生自由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全面地剖析。布鲁贝克关于学术自由的思想对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刘晗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1):102-104
黄青松的小说集《坐床》集中对花桥这个地方性文化价值系统中无处不在的隐性暴力进行了书写,向我们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这种地方性价值系统的认同与背离的内在紧张关系,以及传统价值系统崩溃之后现代性价值建构过程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情感、价值关怀缺失等文化问题。基于此,黄青松的写作具有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胸襟、气度和使命感,同时也彰显了其写作在今天这个文化剧变的时代中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晗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2):75-78
青年作家黄青松的小说集《坐床》集中对花桥这个地方性文化价值系统中无处不在的隐性暴力进行了书写,向我们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这种地方性价值系统的认同与背离的内在紧张关系,以及在这种地方性价值系统中个体的艰难突围和在传统价值系统崩溃之后现代性价值建构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情感、价值关怀缺失等文化问题。由此,黄青松的写作具有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胸襟、气度和使命感,同时也彰显了其写作在今天这个文化剧变的社会中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凯瑟琳·林姆以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清理出理查德人生旅程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三个女人的生活,解答出现代都市人心灵空虚和孤独的缘由:对金钱和物欲的极度追求而丧失了人性的关爱,最终沦为人生旅程永远的漂泊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