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志林 《天府新论》2006,(Z1):71-7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但是,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民内部一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要预防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就要坚持科学化决策;正确把握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原则;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防范和妥善各类群体性事件;注重政策落实.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以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任何社会都是在矛盾中前进和发展的;必须把握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利益性、复杂性、群体性、突发性、反复性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社会分化加大,部分社会公正缺失,社会诉求增加,沟通渠道有待顺畅,手段和方式落后,局部干群关系紧张,主流意识淡化,社会凝聚力下降等是矛盾的主要成因;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维护合法权益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始终与时俱进地发展着。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次根源已并非仅仅是物质利益问题,人民群众维护权益的行为正表现出由“规则意识”向“权利意识”过渡的总特征。中国梦背景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可分为:“法治性人民内部矛盾”和“政治性人民内部矛盾”。重要的前提是法治现代化务必高质推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司法正义。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助力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关键转型。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实行法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群众是我国法治的主体。我国法治化模式应该以市场经济为载体 ,以观念培育为重点。党和国家应该通过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宣传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念 ,制定权利本位的法律和进行制约权力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促进法治社会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5.
法治宣传教育的宗旨决定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宗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宣传教育的宗旨是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和依法维权,党重视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维权工作。依法维权表明了宣传法院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工作,宣传法律权利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权利意识越来越强,维护法律权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以法律义务、法律权利和宣传法院三部分为重点进行。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法治观念。大学生作为国家今后发展的主力军,应当具备良好的法治观念,这样才能为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最近几年通过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自身的法治观念比较薄弱。高校怎样才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不断提升其法律素养,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增强,各种社会矛盾以诉讼形式不断进入司法领域。就目前而言,民众的诉求主要集中在民生问题上。民生检察建设以关注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我们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提高执法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立足民生检察,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才能提升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程度,增强检察公信力。因此,检察机关要关注民生问题,立足检察职能,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依法惩治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上,对法治原则的把握一定要清晰明了,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这三个至上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虽然在解决具体矛盾和制度建设上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但这三个至上在法治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9.
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由人民群众的代表与法院的审判员共同审判案件 ,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把人民群众提到法官的地位 ,分享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审判权力 ,是吸收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建立和完善 ,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实施中及与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存在一些矛盾 ,难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健全、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民主和法治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应当引起我们…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应不断研究分析人民内部矛盾的新表现、新特点,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教育引导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与关心群众、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始终贯穿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用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取信于民,防止矛盾的产生或激化。  相似文献   

11.
信息不对称与中国法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不对称是中国法治建设中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虽然建国以来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不断消除立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提高立法质量、不断改善法律制度设计层面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以及贯彻法律制度设计以实现法治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中国法治发展将始终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相伴随。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法治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1、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就是要有效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使人民真正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这就需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2、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 ,让全体人民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充分表达出来 ,制定出体现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法律制度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安居乐业 ,就是公民人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正>8月23日,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张慧在光明日报撰文: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不仅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执法机制、普遍的  相似文献   

14.
善于做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坚持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新世纪新阶段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在密切联系群众、增进群众信任上下功夫,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民主法治观念上下功夫,在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必须健全服务群众制度、联系群众制度、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推动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成败。从现实层面看,我国公民法律素质与法治社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等现象时有发生,"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维普遍存在,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民众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夯实。公民法律素质的提升应当围绕法律认同、法律信任、法律敬畏、法律践行能力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展开。法律认同是法律素质提升的前提,法律信任是法律素质提升的精神动力,法律敬畏是法律素质提升的核心,法律践行能力是法律素质提升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只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国道路才能坚持得牢;只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国精神才能彻底弘扬;只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国力量才能真正凝聚。正视人民内部矛盾的存在,不能回避矛盾;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应对人民内部矛盾;创新方式方法,拓宽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渠道;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做好基层工作。  相似文献   

17.
对完善我国转型期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涉诉信访现象不断增多,不仅加大了法院系统的工作压力和资源投入,而且对正常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法治国家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刊特意组织的这三篇文章,有的以司法场域理论为理性分析工具来探讨人们策略选择的惯常规则,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增加制度供给、促成规则重构来引导涉诉上访的未来走向;有的立足于解决纠纷的政治方法与法治方法的对立统一性,提出要完善现行法律制度、降低群众对信访效果的预期,在法治框架下对涉诉信访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有的论述了建立统一涉诉困难群体经济救助制度的构想,这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如何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现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涉诉信访现象不断增多,不仅加大了法院系统的工作压力和资源投入,而且对正常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法治国家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刊特意组织的这三篇文章,有的以司法场域理论为理性分析工具来探讨人们策略选择的惯常规则,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增加制度供给、促成规则重构来引导涉诉上访的未来走向;有的立足于解决纠纷的政治方法与法治方法的对立统一性,提出要完善现行法律制度、降低群众对信访效果的预期,在法治框架下对涉诉信访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有的论述了建立统一涉诉困难群体经济救助制度的构想,这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如何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现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涉诉信访现象不断增多,不仅加大了法院系统的工作压力和资源投入,而且对正常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法治国家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刊特意组织的这三篇文章,有的以司法场域理论为理性分析工具来探讨人们策略选择的惯常规则,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增加制度供给、促成规则重构来引导涉诉上访的未来走向;有的立足于解决纠纷的政治方法与法治方法的对立统一性,提出要完善现行法律制度、降低群众对信访效果的预期,在法治框架下对涉诉信访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有的论述了建立统一涉诉困难群体经济救助制度的构想,这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如何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现象。  相似文献   

20.
法治应当创新,也完全可以创新,一国法治如此,地方法治更是如此。但是法治创新尤其是制度创新需要法律的保护、鼓励,因此需要一种创新的法治。创新的法治需要确立对创新的尊重精神和宽容精神,并将制度创新的成果予以法律化,需要赋予人民群众更多的创新自由空间。创新的法治需要对科技创新加以保护与鼓励,以保障地方综合实力竞争的核心因素。但是,创新与法治之间又存在一些内在的矛盾,需要正确认识并予以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