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据客观性的信息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属性是证据法学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而证据的客观属性则是证据法学理论中必须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少学者对证据的客观性一直争论不休。通过总结证据客观性的各种观点,对其产生争议之原因予以阐析,并以“事实信息理论”为依托,从证据是存贮有案件事实信息的载体这一定义出发,对证据的客观性予以信息解读,提出证据的客观性包括作为证据表现形式的物与人的客观性以及证据中案件事实信息的客观存在性,这两者统一于证据之中,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
认为"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这并不正确.在诉讼中,证据并不就是事实.而事实并不是人.证据作为在诉讼中证明待证事实的根据,必须有物质形态,能够为人们去收集并向裁判者举示以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诉讼中的证据与事实,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事实是证据的内容,而证据是事实的载体,"人证与物证"是证据的存在形式;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并不是证据,而是证据中蕴含的证据事实.证据并不就是事实,但证据必须蕴含事实.  相似文献   

3.
认为“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这并不正确。在诉讼中,证据并不就是事实。而事实并不是人。证据作为在诉讼中证明待证事实的根据,必须有物质形态,能够为人们去收集并向裁判者举示以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诉讼中的证据与事实,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事实是证据的内容,而证据是事实的载体,“人证与物证”是证据的存在形式;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并不是证据,而是证据中蕴含的证据事实。证据并不就是事实,但证据必须蕴含事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主流学派的证据就是定案证据,是客观属实的,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三大特征的观点予以反省,对证据的特征予以全新诠释,摒弃了客观性和合法性两大非证据固有的特性,提出证据具有客观存在性、内容真伪混合性、关联性、证明性和法律性这五大特征,证据的关联性实质就是因果关系.探讨了"证明认知模式",尝试借用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方式来解释伪证、假证出现的原因.对证据进行归类梳理,建立了树状的证据层次分类图.同时,还提出了"一级证据"和"二级证据"这一组概念,为证据的审查核实和运用建立起一种较客观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这一传统概念入手,逐步揭示出事实-证据事实-证据的不同之 处,并将证据与事实之间联系的中介—事实信息引入证据概念,从而揭示证据的本质不是事实,而是事实信息的信宿。人们只有通过对证据中蕴含的事实信息的认识,才能发现案件事实。  相似文献   

6.
胡道华 《兰州学刊》2012,(8):200-202
语言是维护司法正义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语言专家在诉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证据使用的语言证据,也必须满足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及合法性要求。在我国当前的诉讼制度下,语言学家应作为鉴定人及专家辅助人参与诉讼程序,以维护司法正义。  相似文献   

7.
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可先行作出行政处罚,并不违反"一事不二罚"、"刑事优先"原则;行政证据同样具有刑事诉讼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基本属性,经公安机关调取后,应当作为刑事诉讼证据使用.在现行的立法框架下,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实行检察监督,缺乏明确的宪法和法律依据,应该修改<检察院组织法>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8.
陈国庆 《兰州学刊》2010,(9):127-129
司法鉴定意见作为一种比较特殊而又重要的证明涉诉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直接关系到诉讼中案件事实的认定,关系到司法公正的实现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确保司法鉴定客观公正,必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握司法鉴定三个程序,确保受理鉴定的合法性、实施鉴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出具司法鉴定文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日志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惩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用于诉讼活动的日志证据必须满足实体和程序两个条件:首先,日志内含案件事实信息,并且能够通过案件事实信息所反映出来的案件事实证明诉讼主张的存在;其次,日志证据的收集程序合法.从实体上和程序上对日志进行规制是保障日志安全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廖根为 《江淮论坛》2010,(3):136-139
数字证据是首次以二进制代码或其它抽象代码存在的,并以这些代码符号序列所蕴含的信息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具有抽象性和无形性、感知手段的多样性和依赖性、证据载体的依附性与相对独立性、数据的脆弱性和数据内容的精确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证据证明原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庭上对网络证据进行调查时,举证一方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特定的仪器设备进行举证证明,把网络证据中的信息当庭转换为感官可以感知的表现形式,以供法庭获取。通过对网络证据的调查获得的证据信息并不都与案件事实有关,必须进行分析、提炼和加工,萃取与案件有关的部分,形成证据事实。待证事实的证明,实际上就是法官根据调查、分析网络证据得到的证据事实,依据经验规则来推断待证事实。  相似文献   

12.
行政监察机关的案件,在审理工作中不仅要把好事实关、证据关的客观性。关联性,而且要运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认定问题的性质,这既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也是提高案件审理质量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证据之形式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网络证据能够用来证明待证事实的原因在于其蕴含了该待证事实留下的事实信息。网络证据的存在形式由网络信息的获取及固定方式决定。只有保证其获取信息和固定信息方式的合理性,网络证据在形式上才具有作为证据的适格性。作为一种独立证据形式的网络证据,其划分应当以网络证据蕴含的信息内容及其固定方式为标准。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证据而言,测谎结果具有客观性、能证性和无限性;作为诉讼证据而言,测谎结果具有主观性、法律性和有限性。采用测谎结果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当事人合意或同意为前提,不得因一方当事人拒绝测谎而形成对其不利的心证。在民事诉讼中,必须坚持测谎结果的"有限采用规则",测谎结果只能作为间接证据帮助审查、判断其他证据,增强法官对事实认定的内心确信。在刑事侦查中,测谎结果可以作为"线索型"证据使用,作为诉讼证据使用的"证据型"运用尚需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证据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蕴含了证据信息的物质载体是证据 ,这种载体有两类 ,即自然人或者物 ,通称人证、物证。人证是自己以言词方式表达证据信息的证据 ;物证是经由法定主体依法收集、固定、保全、检验、阐释而形成证据信息的证据。证据信息经法庭审查判明其与待证的案件事实相关联并有证明意义的部分即“案件信息” ,这是法官采信并据以认定事实的根据。法官采信的“案件信息”即证据事实 ,从形式上看即所谓“法律真实” ,从内容上看则是“实体真实” ,实际上它是法律真实与实体真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证据能力、证明力作为证据属性的5大类型要素,仍是民事庭审质证围绕的核心内容。但囿于证据属性学说众说纷纭,导致司法实践认识不一,形成了理论、实务“一团麻”的局面。究其根源,皆因我国各种学说未认识到证据属性之间的层次关系,即证据能力是审查证明力之前提,证据能力是以形式真实性、合法性、形式关联性为构成要件,证明力是以实质真实性、实质关联性为考量标准,且无论是从形式层还是实质层质证,均有真实性先于合法性先于关联性之审查次序。  相似文献   

17.
事实、命题与证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事实、命题与证据的相互关系 ,从哲学、逻辑学、法学的角度 ,进行了分析 ,认为证据的科学定义应当是“从证据载体得出的 ,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命题”。其理由在于 :虽然事实的天然属性使其具有证据的作用 ,或者人们从物或事情中截取出事实的目的就是用来作为证据使用的 ,但由于事实必须以命题的形式展现 ,因此 ,事实的证据作用只能通过命题来实现 ,命题使证据载体中所蕴涵的关于物的性质或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得以发现和确立 ,使待证事实是否存在的疑问得以澄清 ,澄清疑问的过程 ,就是命题发挥证据作用的过程。作者认为 ,比起传统证据定义 ,这一定义具有更强的概括力、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论“以事实为根据” —兼谈证据客观性和证明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律事实是裁判者在判决中认定的案件事实 ,具有全面性、确定性、程序性和权威性。法律事实与证据事实是一致的 ,都是证据材料再现的客观事实。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查证属实实际指涉的是证据必须是真实的 ,即具有真实性 ,并不是指证据的客观性。因此 ,证明标准应当确定为排除合理怀疑与内心确信 ,即特定国家或社区主流的评判标准。它是为正常而理智的普通人设计的 ,从而使判决获得正当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事实推理是建立法律推理小前提的推理,目的在于查明已经发生的案件事实,阐明案件事实的法律意义.法官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必须通过事实推理,对提交法庭的证据进行一系列判断,判断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大小.法官的判断主要包括合法性判断、真实性判断和意义判断.所有这些判断均离不开逻辑推理,特别是对证据的可靠性判断和充分性判断,完全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推断.判断证据的可靠性,主要有经验方法和逻辑方法.  相似文献   

20.
物证作为刑事证据中的一种重要的存在形式,在证据法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以证 据中所蕴涵的案件事实信息为标准对物证进行重新定义的前提下,对物证的证据机理#物证的收集以及物证中 案件事实信息的识别、提取和固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