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六十年代初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问世至今,我国的西方美学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有关西方美学原著的翻译、介绍工作,已经开拓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局面。然而相对说来,我们的消化与吸收却不尽人意,尤其是在西方美学的专题研究上,还是相当薄弱的环节。由丁枫主编  相似文献   

2.
陆扬 《云梦学刊》2006,27(3):158-158
张玉能近年笔耕不辍,大著一本接着一本迭出不穷。他出来一本就送给我一本,想起我自己这两年一直没有著作面世,甚是汗颜。最近他又给了我他的《西方美学思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这是他以思潮为线索来写的一部西方美学史。我自己也刚刚写完从古代希腊到文艺复兴这一段的一本西方美学史,所以读起来感到亲切。而且我感佩作者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风格,那是我有心想学,却感到老是力不从心,只能望洋兴叹的。说实话对于西方美学史,我的感觉里只有朱光潜这一本,它是原创,后来的都是模仿。模仿再怎样施展身手天花乱坠,也未必可以并提原…  相似文献   

3.
赵永平 《东岳论丛》2004,25(4):199-200
美学是研究美的一门学问 ,但从审美理论而言 ,丑可以并且应该成为美学中的一个范畴。《奥德赛》与《尤里西斯》在审美风格上有重大差别 ,一个表现生活的美 ,一个袒露生活的丑。《奥德赛》与《尤里西斯》美学上的巨大落差 ,浓缩了西方美学史上不断的美与丑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4.
美学史要做得好 ,很难。西方人写的西方美学史 ,翻译过来的并不多见 ,真正好的有两部。第一部是鲍桑葵的《美学史》 ,本书前言开宗明义道 :“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宗旨是要认识而不是要指导实践。因此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乃是有志于从哲学上了解下列问题的人们 :按照世界史上各个不同时期的主要思想家的设想 ,美在人类生活的体系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和具有什么价值 ?”还有一部是吉尔伯特、库恩的《美学史》 ,其序言则开宗明义道 :“本书专供大学里研究各门艺术的人员之用 ,亦供其他一切较一般人更渴望知道美学术语的意蕴的人员之…  相似文献   

5.
<正>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尽管各种流派和学说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其内容之繁杂,问题之多样,立场之对立超过任何其他时代,但作为一个时代的美学却总有它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基本的态度与立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现代西方美学从根本上批判、动摇乃至推翻了近代西方美学的基本观念和立场,对美学本身的地位、功能和意义进行了新的反思,在美学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了西方美学史上一个新的转折时代。与上世纪比,现代西方美学主要从整体性、转换性、主体性三方面显示了它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巴迪欧在《非美学手册》中从艺术与真理的关系出发,将西方的传统美学思想划分为三种方案:教诲式美学方案、浪漫式美学方案和古典式美学方案。他以此打破了西方美学史上常规的美学形态划分,对西方美学史做出创造性的重构。教诲式美学方案认为艺术无法把握真理,真理外在于艺术,艺术服务于真理并制造真理效应。浪漫式美学方案认为艺术比哲学更能把握真理,真理内在于艺术。古典式美学方案认为艺术与真理无关,艺术虽然不能把握真理,但也无意于表现真理。以巴迪欧《非美学手册》中的论述为基础,可以对中西传统美学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考察。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先生把他的《西方美学史·序论》第二部分《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它的艰巨性和光明前途》,单独成篇,题为《研究美学史的观点和方法》,发表于1978年4月的《文学评论》。后又把这篇文章中的重要论点,再抽出来作为一篇,题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质疑》,发表于1979年1月的《华中师院学报》。然后是作为《西方美学史·序论》第二部分,于1979年出版。分别三处发表的文章,在论述和文字上虽多少有  相似文献   

8.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段时间是我学术研究的最佳时期。”谈起他的治学道路,蒋孔阳先生十分感慨地讲出了这句发自内心的话。的确,近年来是蒋先生学术研究上的丰收时期。集中阐述他的美学基本观点的论文集《美和美的创造》、研究西方美学史的力作《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集《形象与典型》等著作相继问世,他还撰写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论文。蒋孔阳先生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功底。尤其对于中国和西方的文学、美学和文艺理论有很深的造诣,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经  相似文献   

9.
蒋孔阳     
蒋孔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文学的基本知识》、《论文学艺术的特征》、《形象与典型》,《德国古典美学》、《美和美的创造》、《美学和文艺评论集》、《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美学新论》、《文艺与人生》等。译著有《近代美学史述评》、《从文艺看苏联》等。主编有《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美学与艺术评论》、《19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辞海·美学分册》、《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西方美学通史》等。蒋孔阳全集已…  相似文献   

10.
西方近代启蒙美学家的"美善统一分殊"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美学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审美研究与人性研究、美学与伦理学进一步结合.在启蒙美学家的思想中,对美与善、审美感与道德感、艺术与道德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被提升到新的重要地位,各种新观点、新学说层出不穷,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形成完整、系统的"美善统一分殊"理论,并成为推动美学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传统,对后世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任何理论的创造,都有个逻辑与历史相互统一并在统一中循环往复向前深入发展的过程。在西方美学史上,“距离”这个概念获得较明确的美学意义,和爱德华·柏克的《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一文有直接关系,而“距离”发展成为一个美学命题并且首次获得一个较完备的美学理论型态,则与爱德华·布洛的论文《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密不可分。这里我们通过回顾西方古代尤其是古希腊美学思想历程,进一步探讨“距离”的诸种美学意义。在古希腊美学史上,毕达哥拉斯学派有独特的意义。这一学派的基本美学观点,直…  相似文献   

12.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六十多年来,他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变态心理学》、《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翻译了黑格尔的《美学》、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克罗齐的《美学原理》等多种世界著名美学名著。现在,朱先生虽已年逾八十,但老当益壮,仍撰写和结集出版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并在翻译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美学著作《新科学》。  相似文献   

13.
<正> 袁鼎生博士的论著《西方古代美学主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辩证思维,探讨西方古代美学的历史与规律,达到了逻辑的历史化、历史的逻辑化,建构了一个独特新颖的整体流动的西方古代美学体系,并在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和历史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一、对西方古代美学总范畴的历史与逻辑的整一性定位在这部37万字的美学著作中,袁鼎生首先确定了和谐是西方古代美学的主潮,是贯穿和覆盖整个西方古代历史的美学范畴,是凝聚整个西方美学逻辑运动的包容性、再生性最大的美学范畴。这一整体范畴的确定,意味着整个西方古代美学,主要是在和谐的框架内进行历史与逻辑的运动的。对和谐范畴作最大的逻辑位格与历史位格的双重确定,标志着作者把握了西方古代美学的总规律,把握了西方古代美学逻辑运行的总框架和历史发展的总框架。有的美学史著作,未找到覆盖历史、凝聚逻辑的总范畴,历史与逻辑都缺乏总体的定位、历史与逻辑的运行缺乏既定的起点、过程和终点,美学发展的总规律也就无由显现,也就谈不上构成整一的理论体系,充其量只能是将美学家进行编年史的铺排,将美学家的一些观点进行归纳式的铺陈,形成的只是自然形态的历史结构,而不是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结构,学术?  相似文献   

14.
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中国美学史专著。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上,都有它自己的特色。一、对中国古、近代美学思想作了分门别类的研究,显示了它的系统性和特色;逻辑地说明和论证了中国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和理论成果,指出了认识中国美学史的途径。从该书的研究内容上,显示出一种系统性:把中国美学史看作一个大系统,其下又有许许多多由美学家和美学理论组成的小系统,通过对小系统的深刻研究而揭示大系统的内容、特征和发展。其特点有二:  相似文献   

15.
从1978年开始的"美学复兴"到而今的"再次复兴",中国美学"基础研究"的成就首先体现在从西方美学史到中国美学史的专业研究方面。在这三十年间,美学界出现的重要学术热点渐次为:"共同美"论争、解读"手稿热"、"主体性"问题及其大讨论、对"实践美学"的广泛认同、"实践与后实践"之争、"审美文化"研究与"大众文化"批判、"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新思路、"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终结"难题。亟待反思的遗留问题主要是:首先,美学原理的建构如何走出"实践—后实践模式";其次,西方美学史研究如何补上"分析美学史"的缺失;再次,中国美学史研究如何寻求到新的写作范式;最后,美学如何直面"生活和艺术"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相似文献   

16.
这组笔谈 ,是对世纪末中国美学的一次系统总结。《超越局限》是对 2 0 0 0年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综述。作者在充分肯定这一年研究进展的同时 ,特别指出正如整个当代文化的发展必须走出后现代思潮的阴影一样 ,新世纪美学的发展同样必须摆脱这个阴影的侵蚀。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基本课题是建立真正当代中国的美学。这个美学不仅在某种意义上要显示中国的特色 ,而且真正要成为中国人文教育、精神发展的活力元素。《沉静进展的美学原理研究》总结了 2 0 0 0年美学原理研究的新进展 ,分四部分 :(1)审美形而上学 ;(2 )审美心理学 ;(3)现代科技与美学理论 ;(4 )美育与自然美。《成果丰硕的中西美学史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文分三个部分 :(1)中国美学研究 ;(2 )西方美学研究 ;(3)中西美学比较研究。《风势尚健的审美文化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审美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全文分四个部分 :(1)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 ;(2 )大众文化解读与批判 ;(3)文化的时尚化发展研究 ;(四 )大众传媒与审美当代性。这个总结对于发展新世纪中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表这组笔谈 ,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这组笔谈 ,是对世纪末中国美学的一次系统总结。《超越局限》是对 2 0 0 0年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综述。作者在充分肯定这一年研究进展的同时 ,特别指出正如整个当代文化的发展必须走出后现代思潮的阴影一样 ,新世纪美学的发展同样必须摆脱这个阴影的侵蚀。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基本课题是建立真正当代中国的美学。这个美学不仅在某种意义上要显示中国的特色 ,而且真正要成为中国人文教育、精神发展的活力元素。《沉静进展的美学原理研究》总结了 2 0 0 0年美学原理研究的新进展 ,分四部分 :(1)审美形而上学 ;(2 )审美心理学 ;(3)现代科技与美学理论 ;(4 )美育与自然美。《成果丰硕的中西美学史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文分三个部分 :(1)中国美学研究 ;(2 )西方美学研究 ;(3)中西美学比较研究。《风势尚健的审美文化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审美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全文分四个部分 :(1)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 ;(2 )大众文化解读与批判 ;(3)文化的时尚化发展研究 ;(四 )大众传媒与审美当代性。这个总结对于发展新世纪中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表这组笔谈 ,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 ,国内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总体上处在对西方现代美学介绍、移植、阐发和梳理的阶段 ,其内容涉及到西方原型美学、存在主义美学、形式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美学、阐释美学、生命美学、解构主义美学等。这些西方现代理论的引进 ,一方面使得中国美学界得以了解西方现代文论的基本状况 ,为中国文论与西方对话打开了局面 ;另一方面则突破了实践论美学、认识论美学和社会—历史学批评模式的单一化局面 ,不仅为中国美学与文艺理论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而且初步形成了当代文论的多元化格局。目前国内关于西方现代美学研究的总…  相似文献   

19.
这组笔谈 ,是对世纪末中国美学的一次系统总结。《超越局限》是对 2 0 0 0年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综述。作者在充分肯定这一年研究进展的同时 ,特别指出正如整个当代文化的发展必须走出后现代思潮的阴影一样 ,新世纪美学的发展同样必须摆脱这个阴影的侵蚀。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基本课题是建立真正当代中国的美学。这个美学不仅在某种意义上要显示中国的特色 ,而且真正要成为中国人文教育、精神发展的活力元素。《沉静进展的美学原理研究》总结了 2 0 0 0年美学原理研究的新进展 ,分四部分 :(1)审美形而上学 ;(2 )审美心理学 ;(3)现代科技与美学理论 ;(4 )美育与自然美。《成果丰硕的中西美学史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文分三个部分 :(1)中国美学研究 ;(2 )西方美学研究 ;(3)中西美学比较研究。《风势尚健的审美文化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审美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全文分四个部分 :(1)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 ;(2 )大众文化解读与批判 ;(3)文化的时尚化发展研究 ;(四 )大众传媒与审美当代性。这个总结对于发展新世纪中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表这组笔谈 ,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悲剧和美、崇高、丑、喜剧是作为与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五个基本范畴。但是它们作为美学范畴并不是一下子同时产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西方美学史来看,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美学概念、范畴。亚里土多德的《诗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而是一种制作学,说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