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性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如何利用外资有效提高地区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必要首先从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性入手,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接着分析安徽省制造业FDI发展的现状.然后利用2005~2013年安徽省制造业2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资料对其FDI技术外溢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对安徽省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技术外溢效应为负.最后,为安徽省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国际间的技术外溢对于一国的技术进步越来越重要。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 I)是技术外溢的两个主要渠道。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开展进出口贸易时发生的技术扩散效应,并对我国如何利用跨国技术外溢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西川 《兰州学刊》2014,(12):160-163
企业技术外溢,是创新成果在创新者与其市场伙伴之间的共享,是知识和技术的"市场化传播与复制"。企业技术外溢,将给企业、产业、社会带来多种效应,我们将其归为创新的抑制效应、知识的复制效应、技术的传播效应、垄断的破解效应。在创新抑制效应被克服或较小时,技术外溢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倒逼作用将变得明显,形成技术外溢迫使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的倒逼机制,即创新企业的技术成果,在行业内适度外溢,成为行业共同知识或共享技术,大企业对行业的技术垄断被打破,只有继续创新,接受技术外溢的企业,也获得了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形成行业"竞争性"创新的局面。由此,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尽力发挥企业技术外溢的正面效应,推动行业和社会创新。  相似文献   

4.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跨国并购技术外溢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跨国并购正逐渐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新方式。中国企业在选择是否接受跨国并购时,技术外溢效应不容忽视,亦是考核跨国并购的一个指标。而基于信息不对称,研究外资并购的技术溢出效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提升FDI外溢效应及引进外资质量的定量化探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自芳 《学术研究》2005,22(10):48-54
传统的“以市场换技术”方针已缺乏效率,当前应强化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充分发挥本国相应的优势是增强外溢效应的重要关键。调查和问卷表明,促进外资增强正面外溢效应的导向性条件是其对企业的控股权、本地理想的配套企业、高级要素供应充分、市场前景良好等;要促使外资充分发挥提升内资竞争力的积极效应,关键在于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制定鼓励合资方式、高技术投入和关联推动民营经济的外商投资政策。作者提出了评价外资质量的标准体系,可运用这一体系对外资质量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对外商实施优惠政策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6.
东道国对FDI技术外溢吸收能力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增长理论为主流的各种理论,对FD I研究的重点在转向FD I技术外溢问题的同时,又突出对东道国吸收FD I技术外溢的能力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沿着三条思路展开:关于是否存在FD I技术外溢的问题、关于是否存在东道国吸收FD I技术外溢的能力门槛问题以及关于FD I技术外溢吸收的能力因素问题等,结合新增长理论来对东道国吸收FD I外溢效应的能力进行研究,建立起一个完备的理论框架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外资可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取决于外资是否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本文结合南京利用外资的实际情况,根据柯布-道格拉斯(C-D)函数建立衡量技术溢出效应的回归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南京技术进步方面存在外溢效应。最后,提出了提高南京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的技术外溢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对外政策的逐步完善 ,跨国公司在华的并购投资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呈现出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跨国并购与直接投资是具有明显区别的两种投资方式 ,因此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中的技术外溢效应会与以前以新设投资为主的技术外溢效应有一些明显的区别。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的技术外溢具有联系效应、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 ,跨国公司对被并购企业的员工的培训也能带来明显的外部效应。我国政府十分希望通过跨国公司在华的技术外溢来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 ,面对即将到来的并购高潮 ,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强化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自主创新的目标在于形成外溢效应为前提,建立了外溢效应模型;外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又会阻碍企业自主创新,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利用外溢效应,只能通过政府推动自主创新。外溢效应的存在是对创业企业的激励,制度性激励强化创业企业进入的动力。但剩余外溢效应减少到预期报酬不足达到风险投资的要求时,外部激励的减弱会降低创业的动力,并形成技术领域与区域经济的收缩。硅谷正在面临这样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造成我国FDI技术溢出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金融压制以及地方政府在吸引FDI方面的恶性竞争等.为此,我国应适时对"以市场换技术"战略进行微调,通过加大研发和教育投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引入民营资本,扶持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用市场竞争迫使跨国公司对我国进行有效的技术转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分区域2001-2007年数据,从市场体制、外资鼓励政策、金融市场效率、市场分割等四个制度彩响入手,实证研究制度因素对中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上述四种制度因素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造相应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我国规模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了FDI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出口溢出效应。主要结论包括:FDI对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影响是双向的,同时存在挤出效应和溢出效应;基于竞争渠道所产生的出口溢出总体为负,基于信息渠道和示范渠道所产生的出口溢出效应总体为正;不同外向性程度的FDI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出口溢出效应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从制造业行业层面入手,文章分析了FDI对其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在考虑行业内技术差异的基础上将制造业行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分别对不同类型行业的影响因素进行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溢出影响最大,行业竞争度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的首要影响因素,而市场开放度和人力资本状况阻碍了我国制造业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溢出。根据计量结果笔者认为,要根据行业内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FDI对制造业各行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使用制造业1999~2006年的面板数据,从整体和分行业角度检验了FDI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溢出效应及其渠道.研究发现,尽管整体上FDI水平、人力资本和后向溢出渠道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但人力资本交互项的结果表明其作用还很有限.分行业检验发现,在中高技术行业中,当期FDI的溢出效应都不明显.而且由于内资企业员工向外资的单向流动,反而产生了反向溢出.研究结果还表明,不论从整体角度还是分行业角度,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对内资企业生产率提升都很微弱.  相似文献   

15.
李洪娟 《河北学刊》2007,27(3):245-24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发展迅速。作为国际技术外溢的主要渠道之一,外商直接投资是实现当代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对FDI、技术溢出以及本国的福利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Nash-Counot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溢出率均衡和产品的市场均衡以及本国福利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1年,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入世后5年内将会逐步开放我国的银行业。而国内系统地研究我国银行业如何应对WTO的相关文献多集中在我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那两三年。同时,如果仅有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大量涌入,这很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现有的相关理论和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总结,以方便其他学者在作进一步研究时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集聚、外部性与FDI区位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聚是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集聚通过外部性来影响FDI的区位选择。货币外部性主要通过市场接近效应和生产成本效应等影响FDI的区住决策,而技术外部性对FDI区位决策的作用则更多体现为知识溢出、联合研发和干中学等一系列社会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9.
影响招商引资的最关键因素是投引资双方的交互作用,“招商品牌”是投引资双方信息传递的有效机制,是双方交互作用的有效载体。良好的招商引资品牌和大招商营销组合可以大大促进本地区和城市的招商引资活动。大营销组合中的“政府”、“公关”、“竞争”要素的考虑,可以避免开发园区泛滥、产业定位及服务方法雷同、争相提供优惠政策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