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语堂提倡幽默,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是文体改革的继续;二是人生态度的表明。在20年代和30年代,所起的作用并不一样。林语堂在1924年开始提倡幽默,意在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文体改革作进一步推动,积极意义较多;而30年代再度鼓吹幽默,乃是提倡一种冷静、超远、旁观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尖锐的时刻,有较大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与性灵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林语堂在创作上已经渐趋丰富和成熟,从而迫切需要在创作理论上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因其浓厚的浪漫主义气质和自由主义精神,此时他已在西方众多的哲学、美学思想中,筛选出他所认同和需要的表现主义美学,并经过创造性的综合改造,使之成为他可以应用的理论武器。而当时周作人扬起的“性灵文学”大旗,也与他的性情和兴趣一拍即合。本文着重分析了晚明性灵文学与林语堂创作理论形成的渊源关系,并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林语堂性灵文学观的独特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韩冰 《理论界》2012,(6):98-99
作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在理论上是有重要贡献的。本文通过对邓演达的农民革命思想和革命经历的梳理,深入探讨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复杂中国,他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激进的思想,从而理清邓演达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产生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开展技术革命的思想。毛泽东的技术革命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毛泽东的技术革命思想具有特定的含义。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是其形成技术革命思想的认识基础,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形成技术革命思想的现实基础,毛泽东科学的理论思维也是其形成技术革命思想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 胡风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文艺批评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现实主义的,他倡导真实生动地描写现实人生。但他的理论并非一开始便达到成熟,而是有一个内在发展过程。本文拟对其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的描述。一、对非现实主义观念的批判胡非以对非现实主义美学观的理论反思和批判作为起点,开始了对文艺本质问题的探求。胡风于1934年写了《林语堂论》。这是他从事文艺批评活动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其中心在于剖析由克罗齐影响而产生的“艺术即表现论”。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锋战士,林语堂曾经有过“浮躁凌历”的黄金时代和光荣的往昔,最后却在革命低潮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人生和社会表现出漠然态度。胡风认为,这是林语堂用克罗齐美学  相似文献   

6.
论幽默闲适小品创作热潮的滥觞与兴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年代上海文坛出现幽默闲适小品创作热潮 ,有其特定的原因 ,它与 30年代混乱的社会境况、林语堂等人推崇性灵的表现主义文学观念及自由主义思想相关。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是林语堂文化思想中极为重要的特征,它构成了林语堂通然不同的两个文化世界,同时也回应着20世纪西方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二重变奏。林语堂在科学与人文的双重选择中一方面显示出对西方科学文明的欢呼,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表现与西方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合流,这正是林语堂文化思想的独特之处。林语堂的科学、科学主义观林语堂从小接受西化教育,对西方文明怀着强烈的向往,因此其崇拜科学是不言而喻的。当“五四”思想家高扬“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迷信,林语堂也顺应着这股强大…  相似文献   

8.
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最大功绩之一即是发现了“人”,尤其是发现了“女性”。“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女性”成为衡定现代人优劣高下的试金石。周作人说过,“鄙人读中国男子所为文,欲知其见识高下,有一捷法,即看其对佛法以及女人如何说法,即已了解无遁形矣”。那么,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林语堂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女性呢?对此,学术界未能给以充分的注意。事实上,林语堂不仅尽其一生关注女性,而且有着独特的女性观念,即女性崇拜思想。通过对林语堂女性崇拜思想的详细解读,我们既可理解林语堂对“女性解放”的独特贡献;又可充分认识林语堂的思想、文化选择与审美趣味;还可获得关于女性未来发展趋向的某些启迪。  相似文献   

9.
自从20世纪40年代党的七大正式确立以批判继承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观以来,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在党的思想文化工作中的这种价值定位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移易。党的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之基本观念的确立、恢复、发展和历史性飞跃的过程,也就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文化基础日益巩固的过程,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从觉醒、振兴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施萍 《社会科学》2005,16(11):99-104
林语堂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理解.林语堂从"语丝"时期激进的社会批判转化为"论语"时期社会批评和文化建设并重,其态度的变化标志着评判知识分子价值体系的重建,他在原有的道德-政治尺度之外,又增加了文化的尺度,社会角色也由单一变为双重.在这双重角色中,林语堂更看重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