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时期,受西方婚姻观念和习俗的影响,中国城市居民的婚姻观念,特别是年青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家长与子女婚姻观念转变的不同步、男女转型的不同步,加之女子社会地位和觉悟程度的一定提高,一部分女性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以结束自己不幸的婚姻,从而使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纠纷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张丛林 《江淮论坛》2001,(3):111-115
在中国古代 ,广大妇女在婚姻中一直处于任人宰割屈从受辱的地位 ,成为婚姻悲剧的主角。而封建礼教乃是制造婚姻悲剧的根源 ,是扼杀自由婚姻的一把软刀子。先秦时期是礼教和儒学产生与形成的时期 ,礼教已开始了对男女婚姻的干预。儒家的妇女观、婚姻观成为礼教干预和钳制妇女婚姻最直接的思想武器。而在男女婚姻问题上则表现为儒学礼教对婚姻干预的逐渐强化。为了从思想上让妇女自觉成为婚姻的奴隶和男人的附庸 ,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开始大力提倡妇女要有贞操观念。但封建礼教真正以“贞节”杀人、对女性在婚姻上的极端束缚是在理学产生的宋代以后。而批判宋明理学 ,主张婚姻自由则成为宋代以后叙事文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逯静静 《南方论刊》2007,2(4):62-63
中国的传统婚姻一直以来就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服务的,青年男女没有婚姻自主权,于是引发了许多悲剧。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婚姻也出现了新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分析一下城市婚姻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01男人在一起谈事业,越说越觉得自己失败;女人在一起谈婚姻,越谈越觉得婚姻不幸。我身边就有一位"婚姻不幸"的朋友,她大学时很喜欢撒娇,撒娇在武汉话里叫"者",便得一绰号"者者"。者者对婚姻的抱怨如你我一样,无趣、琐碎,男人不体贴关怀、喜欢挑刺儿、两人生活习惯有差异等。她是旅游达人,喜欢买买买,晒晒晒,我是工作狂,事业就是生活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她喜欢看综艺节目、肥皂剧,我喜欢看财经新闻、体育频道。这话熟悉吗?熟悉啊!多少平常夫妻,不就是这样过着日子吗?他们也没有离婚  相似文献   

5.
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描述了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代夫妻在各自的情感和婚姻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揭示了婚姻生活的不和谐、不宽容、不理性所带来的伤痛.本文对该剧的婚姻主题作了深入探讨,认为维系婚姻需要情感,更需要理性.文章指出"中国式离婚"是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传统的非理性的 "以夫为荣"观念造成的悲剧,维系幸福的婚姻需要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任和宽容.文章呼吁让情感与理性呵护有爱情的婚姻,缝合有裂痕的婚姻,创造更幸福的婚姻,让中国式离婚的悲剧不再重演.  相似文献   

6.
毛姆作品大多是以爱情婚姻生活为主题的,但是毛姆笔下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大多是不幸的、阴暗的。毛姆的成长经历和失败的感情生活,正是这种悲观片面的婚姻爱情观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中越跨境非法婚姻现象业已成为我国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为解决中越跨境非法婚姻问题,应推进中越跨境非法婚姻法制化进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进行理念重塑,即秉承"子女本位"、"契约自由"、"社会公认"、"尊重习俗"等理念。在理念重塑的前提下,通过地方立法有条件地赋予中越跨境非法婚姻以法律效力,使其合法化,同时设置专门的处理解决机构,修改国内婚姻家庭法并制定婚姻冲突法。  相似文献   

8.
反掠夺婚姻的呼声,是元代妇女发出的最痛苦的呼声,并响彻于许多杰出的元杂剧中.这是有时代原因的.在阶级社会中,掠夺婚姻常常是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文化落后的民族中,掠夺婚姻又往往是一种民族风习.元代统治者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以及他们保留的落后风习,使得凭借暴力、权力、财力掠夺婚姻,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在蒙古灭金、灭南宋的过程中,掳掠妇女、强迫婚姻,曾酿成了无数的人间悲剧.例如,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伐金,"凡破金九十余郡,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羊畜牛马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又如  相似文献   

9.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一颗耀眼的华裔明星,一位知名的畅销书作家。她作品中的中国故事既真实,又虚构,反映了美国华人独特的族裔体验。《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家族史和母女关系为线索,揭示了露丝·杨家三代女性的婚姻悲剧。文章拟根据女权主义理论和福柯的话语理论,论述小说中的婚姻主题,旨在探索华裔女性艰难的婚姻历程。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仔细观察80后的婚姻状况,我们会发现这里面常常出现一些杂音,并不都是来自80后自己,而许多是来自他们的父母。当独生子女一代面临结婚生子等情况时,80后的父母往往要把自己的愿望实现在子女身上,特别重视包括房子、彩礼等婚姻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陕西贫困山区商洛市六县一区农村留守妇女的调查和对商洛市W镇若干村留守妇女婚姻状况的深度访谈,发现这里留守妇女的婚姻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婚姻稳定的原因有传统婚姻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子女亲情的促进、夫妻人格特质差异小、经济收入的增加、离婚和再婚的经济负担太重。然而,留守妇女的婚姻仍然存在或潜伏着不稳定因素。提高留守妇女婚姻的稳定性,“治本”的方法是消除丈夫外出、妻子留守的生活方式;“治标”的方法是尽可能增加夫妻团聚的机会、缩短夫妻之间的人格特质差异、排减夫妻分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爱情和婚姻是文学艺术的永恒话题。中国古训 ,婚姻必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是有婚姻而无爱情的 ,婚姻的目的主要在于传宗接代。在这种封建婚恋观之下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 !五四时期 ,新文化运动打开了封建传统的缺口 ,统治了中国两千年的宗法思想动摇了 ,各种思潮的涌入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老中国的儿女们开始了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 ,于是青年男女走出家庭 ,追求个性解放 ,追求婚姻自由。子君“我是我自己的”的呼喊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 ,但是没有经济的基础、没有社会的整体解放 ,爱情也就失去了附丽 ,如鲁迅所说 ,娜…  相似文献   

13.
正如果说别人的婚姻是在第七年才开始"痒"的,那么袁小珊比一般人都要不幸,她的婚姻刚刚进入第三年就开始"发痒"了。婚后第三年,小珊和丈夫大凯的孩子还不到两岁,正是对妈妈最依赖的时候,也是最消耗大人精力的时候。那时候的小珊把全身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忽略了对大凯的关注。大凯似乎并无怨言,他正处在事业上升期,需要经常加班,回到家吃完饭倒头就睡,没心情也没精力跟小珊沟  相似文献   

14.
毛毅坚 《东岳论丛》2002,23(5):138-139
婚姻契约化为诸多学者所倡导 ,认为契约是理想的婚姻模式。因此 ,应吸收契约论中的合理性、进步性因素 ,但不应将其完全契约化。婚姻是扎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社会制度 ,只有综合考虑社会中各方面因素所建构的婚姻制度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5.
门阀制度在魂晋南北朝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门阀士族婚姻习俗的演变过程,记载着门阀制度的盛衰历史."士庶不婚"习俗使得门阀士族子女衰败,人才退化,后继乏人.这是门阀士族没落、门阀制度渐衰的一个直接原因和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一个专门对女性命运进行深刻思考与冷静剖析的作家,<金锁记>是其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品.讲述了曹七巧不幸的婚姻遭遇以及被金钱毁灭,到头来又毁灭他人的悲剧故事.文章拟从人性的角度阐述张爱玲苍凉的创作底蕴.  相似文献   

17.
信用是人类婚姻关系内蕴的伦理要求及其得以维系的道德资本。婚姻的法律信用、道德信用和心理信用是婚姻质量不同程度的标示。婚姻二维性的博弈所形成的张力,使婚姻呈现出不同的信任状态。功利型婚姻信任具有脆弱性和易变性,认知型婚姻信任对婚变具有一定的抗震性,信念型婚姻信任能够降低婚变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多年的鲁迅研究中,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几乎一直是人们避而不谈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鲁迅研究的正常深入进行,人们已经开始对此有所注意。但是,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与鲁迅研究的其它方面相比,对这一曾给鲁迅的思想和性格以很大影响的悲剧婚姻的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北方民族政权西夏党项社会婚姻制度的一些特征.西夏婚姻中姑舅表婚盛行;西夏婚姻制度所反映的女性地位较高,妇女有一定的主婚权,寡妇和战争中被俘者的妻子有改嫁权,西夏婚姻中的妻妾没有中原地区尊卑严格,嫡庶之间的差别也没有中原地区大,地位低下的妇女在西夏的待遇要好一些;西夏婚姻中有对非婚性行为和非婚生子女的相对宽容的特征;西夏婚姻中有女嫁不从夫姓和女子以身先荐国师的现象;西夏婚姻中的择偶标准有其自身的特征,如"姿容"固然是择偶的主要标准,但是妇人内在的美、对丈夫的忠贞更为重要,西夏婚姻观念中对于经济因素也很重视.  相似文献   

20.
婚姻合伙性质论——解读婚姻的一种新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苷用 《兰州学刊》2010,(8):115-119
关于婚姻的性质一直为学界所争论,婚姻"契约说"和"伦理共同体说"是有关婚姻性质的两种比较有代表的学说。但婚姻究竟是契约抑或是一个伦理共同体,长期以来学界对此争议不休。其实,婚姻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个合伙共同体,将婚姻类比为合伙来解读婚姻的性质似更为妥帖,婚姻合伙理论还可以将婚姻"契约说"和婚姻"伦理共同体说"完美地结合起来。婚姻合伙理论对于解读和构建我国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更能彰显法律平等、正义和自由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