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应从唐五代小说溯源,而早期白话小说具有怎样的文学风貌,前彦时贤已有所论述.本文以<叶净能诗>为中心,在前人基础上,结合唐代史实及民间传说,对<叶净能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到早期白话小说的种种特点.  相似文献   

2.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透视出来沉重的历史演变的沧桑和异文化进入、本土文化沉沦的文化变迁给人带来人生无望和痛苦挣扎,使小说具有一种透视历史、透视民族性的震撼人心的效果.本文着重从人类学文化变迁的角度来分析<尘埃落定>如何反映这一段特殊的历史的演变带来的文化变迁及文化变迁给人心、人格带来的波动,以期对小说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在这基础上对阿来及<尘埃落定>的写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成 《江淮论坛》2002,(4):114-117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鲁迅论<儒林外史>,包括鲁迅以<儒林外史>为标范,对讽刺小说提出严格的标准;鲁迅对<儒林外史>思想内容的论述;鲁迅以<儒林外史>人物描写的评价;鲁迅对<儒林外史>特殊结构的认识.第二部分,鲁迅小说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的借鉴;白描;对比;夸张;以古讽今.第三部分简析了鲁迅钟爱<儒林外史>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拧巴"--后现代小说的必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晓勤 《江淮论坛》2005,(1):113-118
戴维·洛奇的小说艺术表现了西方后现代小说的必然模式.它与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坛的<爱你两周半>、<手机>异工同曲,又有着明显的文化相异.分析东西方后现代小说的异同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中,冰心是惟一一位受到特别关注的女作家.以茅盾为代表的编选者在确立新文学"关注现实,提出问题"的创作传统、赋予新文学历史合法性的过程中,选择冰心的"问题小说"进入这部"经典",对其提出问题的社会意义给予肯定;与此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对冰心小说所体现的具有女性性别内涵的社会问题思考做出了贬抑.该书的编选,对构建和彰显以男性为主导的新文学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此间女性历史和自我的双重主体性,一定程度上受到遮蔽.  相似文献   

7.
陈卫星 《天府新论》2006,(1):146-149
从目录学角度来看,<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列有小说家,只能说明小说家是诸子之一,具有与诸子一样的性质,是一种学说派别,而并不能表示小说文体的出现.<汉志>小说观强调的是作品之"用",而并不关注作品的题材类型、写作手法等文体因素.<汉志>小说观给后世小说目录以深远影响,后世小说家的芜杂面貌和作品收录上的混乱可以在<汉志>小说观中找到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8.
论近代狭邪小说对"情"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志军 《河北学刊》2003,23(1):102-107
"情"是近代狭邪小说<花月痕>、<青楼梦>、<绘芳录>的中心观念之一,小说作者不仅以开篇的"情"论醒目地标出,而且借小说人物或叙述者之口反复予以强调.三部小说都较好地处理了情与欲的关系,在狭邪风月的描摹中表现出重情斥欲、不涉淫亵的优雅风度,超赵了历来淫秽污臭的"风月笔墨",但因对"情"的真正内涵的把握存在严重缺陷,不能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和用情资格论,因而难以达到<红楼梦>"将儿女之真发泄一二"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由精英一步一步地还原为平民,甘应鑫带着自己的小说,以一个孤独的大学生的身份和对大学生活的真切体验呼应了这种思潮.二篇小说可以说是互文现义,<彼岸>重写此岸、性爱,<无羽之鸟>重写彼岸、情爱,共同完成了人性的探险.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中出现影像化潮流,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叙事中,本文通过分析杨争光的小说<越活越明白>在叙事结构,语言展示及叙事情境等方面的特点来揭示当代影像化小说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清通俗小说研究家张竹坡对有争议的小说<金瓶梅>评价的分析,从时俗观、人情观、情理观的角度,评价了他的世情小说观.  相似文献   

12.
张晓玥 《江淮论坛》2005,(2):135-137
许春樵的<放下武器>表现出娴熟的现代叙事技巧.小说以反讽笔调,传达出对潜藏在腐败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社会存在的焦虑.在对滋生腐败的原因的追问中,超越基层政治形态和官场运作机制的表层,努力挖掘寓干其中的文化元素、人性元素、政治元素和道德元素.在小说叙事结构安排和故事性的营构方面,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从叙事美学到精神资源、思想穿透力和生活占有,<放下武器>完成了对当下反腐小说的一次全面"补血.  相似文献   

13.
阎伟 《学术论坛》2006,3(9):147-151
文章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出发,重新审视巴赫金关于陀氏小说人物的"未完成性"理论.通过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关于"未完成性"三大理论基础--作者统一意识的消退、主人公的思想的自我发展、主人公与作者思想的平等对话的分析,再结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人物形象类型化的特点,认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性格已经定型即完成了.巴赫金的"未完成性"理论并不能说明陀氏小说人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李新灿 《江汉论坛》2005,1(4):119-121
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被孙楷第先生列入才子佳人小说类的有75部,其中包括<痴人福>.然而对照才子佳人小说的基本特征,<痴人福>一点都不具备,其思想倾向也与前者背道而驰,毫无可取之处,因此<痴人福>不但不是才子佳人小说,相反却是才子佳人小说的反动.  相似文献   

15.
"临川四梦"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汤显祖在改编唐人小说之际,对其叙事视角也加以改造.相比之下,唐代相关小说<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离魂记>显示了丰富多样的视角操作艺术,并以多视角叙事为主,汤显祖则根据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在叙事视角上通过五种手段将叙述者隐身于戏剧人物之中,使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这种替身的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知叙事,由此可以窥见汤显祖戏剧叙事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李国春 《云梦学刊》2006,27(4):102-104
<怂恿>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矛盾的展示,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与文化,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国民忧患;小说构思巧妙、布局严谨,乡土语言运用灵活而不晦涩,体现了彭家煌乡土小说的独特风格,是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7.
张亚新 《江汉论坛》2005,(4):122-125
中国古代小说还在幼年时期,诗歌就开始渗入其体了,魏晋南北朝的<搜神记>、<世说新语>都不乏例证.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古代小说便展示出"文备众体"的特征,即在用散行文字叙述事情、塑造形象的同时,又加进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样式,使小说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其中,以主人公本人的赋诗填词来抒发感情更是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司空见惯的一种手法.在这方面,曹雪芹的<红楼梦>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而在<红楼梦>的众多诗人当中,最为杰出的则要属林黛玉了.无论在<红楼梦>这部名著中,还是在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林黛玉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个性诗人,给人以最为浓厚的诗意.其诗作,凄丽清婉;其诗论,主性灵,重神韵,贵创新;她还是善于教诗的先生;她的名篇名句无不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她的人格理想和不幸意绪;对名人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等,她的接受能力比一般的诗人更有诗人气.在林黛玉的诗词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塑造这一"诗人"形象的作者曹雪芹的身影,聆听到的是他所独有的诗人的呼吸,从而感受到他那种挥之不去的浓郁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18.
寂然是澳门新生代小说家,著有小说集<月黑风刀>和<抚摸>.本文论述了寂然小说的艺术特征第一、运用现代后设小说的艺术形式反映澳门的社会现实,具有模糊效应与心理效应.第二、运用情节聚焦与伤痛事聚焦表现形形色色的人生原态,探索人性的幽微.此外其语言转色,构成文本的符码系统兼容了中西小说的特征,有两套符码系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物形象、生存形态、艺术表现三个方面对小说<幻化>进行了全面和细致的评述.认为小说表达了灵魂失落和精神重建的主题,艺术表现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20.
韩少功是知青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2002年他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暗示>,再度引起评论者的注意.他放弃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在探讨语词内蕴的<马桥词典>之后,又聚焦于理性的思考和具象的解读,尝试文学与理论间的文体置换,虽然论者对此有不同观点,但二十多年来韩少功在小说创作道路上不断找寻突破点的精神,是不容忽视的.本论文为能理解韩少功文学实验的义涵,重新追索其小说创作历程,拟由三时期探讨韩少功由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到<马桥词典>的创作历程首先是1979到1983年的知青小说,创作主题偏重在政治与人的关系;其次是1984到1995年的寻根小说,创作主题走向文化与人的关系;最后是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创作主题环绕在语言、文化与人的互动关系.沿此路迹追索,可较清晰地认识韩少功走向<暗示>的历程,以及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