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有疑而问”到“无疑而问”——疑问句语法手段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1 本文所用语料以书面语为主,同时注意重音、语调的细微变化,因而也采用口语中的合格语句来说明问题.0.2 什么是疑问句?疑问句是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得的,它是带有疑问语气、一般使用上扬语调的句子.有人说:“疑问句是用来发问的句子.”如果说“发问”是指提出问题,那就不全面了,因为一些疑问句并不提出什么问题,也不期望对方回答以获取新的知识.大量语言事实已经证明,带有疑问语气的疑问句,一部分确是用来发问的,向听话一方提出  相似文献   

2.
《论语·公冶长篇》中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章,对于最后一句“无所取材”四字注解分歧颇大,故解释也五花八门。有人将“材”解释为“哉”,说子路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有人认为“材”通“裁”,说子路不能剪裁自己;还有人用本字解释“材”,认为是无法获取桴材。后一种解释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汉语小句复合现象中,小句间是否存在并列或主从依赖关系,一直争议很大。本文建立在赞同汉语小句复合体有并列和主从之分的基础之上,从功能的角度出发,提出语气是小句间依赖关系区分的根本标准。文章通过添加疑问语气词、变换语调序列的方法,从疑问语气来检测小句复合体中的首要句和次要句是否同时具有语气,研究结果表明,并列关系小句复合体中的两个小句各自都有语气选择,主从关系小句复合体中,首要句有语气选择,而次要句没有语气选择;这一结果也进一步证实,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具有普遍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甲:大家正在讨论总结新时期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的经验。意见为什么那么分歧?而且有的意见完全对立,有人充分肯定,有人则彻底否定,认为新时期文学已处于危机之中? 乙:意见分歧是可以理解的。对文学艺术的看法本来就是见智见仁的。不过现在讨论中出现的意见分歧,主要原因是批评的多元化,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体系来进行批评。比如说,对一篇小说,张认为艺术形式新颖,充分予以肯定,李认为社会性淡薄,则略有微  相似文献   

5.
幸福在家中     
姚人为 《老友》2012,(11):25-25
幸福人人想要,追求各有不同。有人认为,幸福就是吃尽山珍海味;有人认为,幸福就是看遍天下美景;有人认为,幸福就是升官发财。但我认为,这些幸福都过于肤浅。真正沁人心脾、直抵灵魂的幸福,首推家庭亲情之乐。有一则公益广告意味深长,说的是妈妈在家做好了饭,儿女们却一个个忙得没时间回来吃。女儿们在忙什么呢?不外乎读书忙个好分数,经商忙个高利润,上班忙个好待遇,从政忙个好职位,应酬忙个好人缘。不是说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好,但以牺牲家  相似文献   

6.
我国奴隶社会肇始于夏,已为不少学者所承认,但夏代奴隶制国家形成的明确标志是什么?说法却仍有歧异。 有人列举龙山文化时期的一些乱葬坑和人祭坑,认为这些现象“反映当时已存在着残酷的阶级压迫”,从而推断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就已是夏文化;①有人徵引文献,认为夏“改行传子制度,则正是在政治上由原始社会转变为奴隶社会的明显标志”;②有人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我国理论界围绕什么是人性和在阶级社会里人有无“共同性”等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其中,分歧最大的问题则是:人同动物的区别与人的“共同性”同阶级性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究竞应当如何看待呢?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有的人说:“人的本质,本性,即人性,主要是指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而言,不是指吃、喝、性交等生理方面的自然属性。”①有的人则断言,所谓人性,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②还有的人认为:“饮食男女是人类共性,  相似文献   

8.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从何下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在明确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认清语文教学的主攻目标是第一要素。只有明确了主攻目标,才能考虑编选教材,选择、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思考练习题等。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主攻目标呢?在理论上说法不一,分歧较大。有人说,主攻目标是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的传授;有人认为,主攻目标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有的则主张主攻目标应该仅仅是读和写,其中主要是写。在行动上也很不一致。有的抓阅读,有的抓写作,有的什么都抓。理论上的不一致,行动上的不统一,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显著,质量不高,教学改革也无法深入。我们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  相似文献   

9.
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水浒传》据以为书,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但在历史上宋江等是否接受了朝廷招安?是否参加了打方腊?结果怎样?《水浒传》是否宣扬投降主义?对这些问题,看法却有分歧。分歧由来已久:明末清初的怪杰金圣叹,就认为《水浒传》七十回以后是罗贯中续的“恶扎”,因而删去,另加了卢俊义梦见梁山全伙被长人嵇康擒杀作结。清道光时的俞万春也在《荡寇志》的开头说:“想当年宋江,并没有  相似文献   

10.
《东山》在《诗三百篇》中是著名的好诗。从思想到艺术都有突出的优点和特点。但二千年来解诗的人对它有极大的分歧看法。分歧点还常常表现在关键问题上。象过去的种种旧说,互有异同,无须详论。问题是在今天的新说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人说这是“反战”的诗,有人说“这是征人还乡途中思家的诗”;有人以为这诗的气氛是悲苦的和“悽惨”的,“宛然一幅荒凉农村画”,有人却从本诗中得到“快乐”的和“真够美”的感受;有人以为这诗是具体描写复员兵士实际生活,说他已回到家乡,有人以为只是描写他内心的想象或假想,并没有到家;有人以为这是叙事诗,有人以为这是“完整的深刻的抒情诗”。针锋相对,令人惊异!难道这还不值得研究一下吗?  相似文献   

11.
(一)“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课本注“则何以哉”为:“那么(你们)为什么呢?以,为.”这是孔子启发学生谈“志”的一句问话,问题应当十分明确,不然学生无法回答.注文把孔子的这句问话释得含糊不清,使人摸不着头脑,不妥.“以”不应作介词,应作动词“为”讲.《辞海》、《辞源》等辞书皆有此义项.“何以”即“做什么”、“怎么办”或“采取什么措施”.这样不但问话明确,而且与下文联系紧密.’F文就是围绕着“做什么”来展开的,分别写7子路、向有、公西华、曾四人的志向,回答了他们做些“什么”.全句可译为:“如果有人…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苏东坡曾经给我们留下了对唐人诗作的几句评语:“郊寒岛瘦,元轻白俗”。认为白居易的诗是俗了的。他说的这个“俗”是什么意思呢?照《沧浪诗话》里的解释是:“作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看来这里说的“俗”还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通俗”的俗,是贬义的。俗意,是从诗的内容上说的,其它恐怕是指形式。但白居易的“俗”,表现在那里呢?苏东坡也没有说明白,倒是后人对此多加引申,认为白居易的诗是浅率俚俗。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竟这样说:“生平闭目摇首不道《长  相似文献   

13.
一、 “秋门”别解 鲁迅的《湘灵歌》,解释上分歧很多,而根本问题在于:是歌颂革命根据地人民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呢?还是暴露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的罪恶?因此对“湘水胭脂痕”“皓月窥彤云”等句就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有一句倒是没有异辞的,那就是结句“太平成象盈秋门”。一致认为“秋门”即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对于全诗的理解,这里不想多说,以前的《札记》中已曾涉及(我是赞成上述两说中的后一说的);我想对“秋门”的解释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审美为何是人生的节日?美的问题有几个层面?“美在关系”说是谁提出来的?他的理由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否有“美在关系”说的命题?形成美的根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作为美的关系的系统包含哪些内容?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感叹句语气结构与表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结构是句子构成的必备构件,它同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同样重要,有时,其重要性要超过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因为由单词转换而成的句子,就只有语气结构。语气结构是由语调或者是由语调加语气词构成的。语调是一种重要的表情手段,语气词是一种表情词。感叹语调是感叹句的必备构件,感叹语气词是感叹句构成的必备构件之一。感叹语气结构句,具有极强的表情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伦理学界进行的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讨论,不少同志发表了很有见解的文章。无疑,这对推动伦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使这门科学更加成熟、系统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讨论中,围绕着利益与道德的关系是否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存在着分歧,与此相应,人们对什么是利益的问题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利益就是人的需要。也有人认为,利益就是实现或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或条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利益既不是“需要”也不是“手段”,而是“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其满足程度”。可见,对利益是什么的问题,还没有统一意见。为此,笔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谈点粗浅看法,试图说明我们对利益的内涵、利益的根源、利益的本质、利益的作用等问题的认识,以就教于理论界。我们认为,弄清这些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有  相似文献   

17.
数学美探源     
在溯本寻源地探究数学美时,首先需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数学美?”亚里士多德说:“虽然数学没有明显地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完全和数学分离。因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些就是数学所研究的原则,所以数学和美不是没有关系的。“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认为,数学美“是一种内在的美,它来自备部分的和谐秩序,并能为纯粹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我国经济学界,对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是客观规律;也有人认为,计划是主观的东西,客观上不存在什么计划现象,因而怀疑它是一个客观规律。有人认为,它只是一个社会主义所特有的经济规律;也有人认为,这里包含了两个不同的规律,“有计划”是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按比例”则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一般规律,应当把它们分别开来。  相似文献   

19.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  相似文献   

20.
表示喜悦之意的“说”与“悦”,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长期以来,众说纷云:有人认为是通假关系;有人不然,认为是一组古今字。(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192页)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这一纠纷问题。本文是在对先秦几种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