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双重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语言中的双重否定,不像数学上负负得正那样互相抵消,可能会出现一种跟逻辑不一致的现象.最突出的是,有些场合,特别是含有能愿动词的句子,双重否定大大改变了原来肯定的意义,双重否定并非永远等于肯定.这种现象可以从认知、语用、心理期待值、标记论、否定与肯定的不对称等方面来解释.  相似文献   

2.
康拉德后期小说集中在主人公与女性的关系上,这是有意的选择,并非无意的转变。他着力描写的是女性定型人物。小说强调理想主义与怀疑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对人的超验抱负,他既肯定又否定。创作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3.
论大众传播与当代中国作家的身份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对当代中国大陆作家的身份确认所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大众传播对原有的以中国作家协会为核心的作家管理行政体制构成冲击,并消解和削弱了原有的文学评判的运作机制和标准,开始产生出更为适应市场机制和文化消费的体制,其突出表现是自由撰稿人群体的出现.而这些都表明,大众传播改变了作家身份确认的系统,将作家的文学创作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导入更为市场化的轨道,文学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资本论>等著作中发掘出一个与传统哲学不同的矛盾模式,称为马克思的"矛盾运动的立体模式".指出其中的"肯定之否定规律"为中外哲学史上所未有,是马克思的一个盖世独创,并称为"马克思的第三个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5.
《上海女孩》描述了生活在上海的姐妹两人由于家境和时局变化旅居美国,在洛杉矶唐人街奋斗生存的故事。在离散背景下,华人为了生存希望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具有强烈的家园和身份诉求。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生存环境的影响,他们经历的是双重否定意义上的家园和身份构建,祖籍国和居住国都不是他们的家园,他们拥有的是非此非...  相似文献   

6.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厦门集美)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华文教育断层30多年的印度尼西亚华裔青少年一代的汉语言使用与华人身份认同问题。调查表明,虽经数十年的严厉禁止,他们在印尼仍有一个汉语言文字的环境;他们程度不一地具有汉语方言的能力,是具有双语或多语能力的语言使用者;他们对汉语言的使用及认同与华人身份的认同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身份确认是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身份的确认直接影响到对批评对象的理解和评判。在进行身份确认时,批评者应该从史实出发,多角度地考察批评对象的多重身份属性,以达到对批评对象全面的理解和必要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文学的身份和属性研究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速,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增加,全球性的文化认同及整合现象应运而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全球文化。文章试图从这一角度,通过对旅美女作家查建英的作品《到美国去!到美国去》的分析,从文化层面上重新给予美国华裔文学身份和属性新的定位与解读。  相似文献   

10.
在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作为第二代移民的女儿们,她们在西方的"同化"政策下全盘接受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却发现自己作为华裔的身份并不被西方主流社会所认可,同时她们又无法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在被双重边缘化的迷茫中,她们开始了自己的身份探寻之旅,并通过接纳东西方两种文化构建了美籍华裔的双重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别考察来自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在京流动劳动力的就业身份构成,并运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人力资本对流动劳动力不同就业身份选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流动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升对改善其就业身份有显著正面影响;受教育年限和健康状况对中西部地区流动劳动力更为重要,对流动劳动力成为雇主的正向影响明显高于来自东部地区者。据此认为,在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之外,针对流动劳动力的系统性边缘化制度安排需要打破。  相似文献   

12.
赵家璧对20世纪30年代编辑出版左翼作家作品的现实考量,体现了其基于规避政治与经济风险的"政治局外人"与"公司雇员"的角色立场和基于追求符合商业出版效益的"职业编辑出版人"的身份特征。在特定时代条件下,赵家璧一方面以一种既可自我保全又可延续自我的有效应对之策,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贯彻了个人的政治态度和编辑理念;另一方面又以其职业身份为立足点,从商业性出版的目的出发与其"左翼取向"的价值理念达成了相互的妥协与契合。赵家璧的编辑实践对今天的启示是,编辑应积极地去适应时代环境,规避不利条件,扩展活动空间,既要注意市场需求,又要体现鲜明的编辑风格与正确的出版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14.
在滨海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海岛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但对于有居民居住的海岛而言,其中除了会发生游客与东道主之间的互动,还有原住民与后期迁入的“新岛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由此产生文化上的差异。通过对山东省L岛的实地调研考察海岛原住民与“新岛民”的语言表述、行为习惯等,探究二者对自我岛民身份的认同与否。结果表明:原住民依然是岛民,而“新岛民”却依旧是外地人,二者存在着对岛民身份的不同理解及认同上的无形边界。正确认识岛民身份差异对促进当地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聚焦于方方小说创作的写作姿态研究 ,并通过与湖北作家的相关比较 ,概论方方创作的知识者写作身份特征 :身份还原与价值坚守 ,发现市民与抗拒“市俗” ,理性认识与世事虚空 ,写作使命与远避时髦。文章认为 ,上述看似悖论实则统一的书写姿态 ,正是方方作为知识者写作身份所体现出的身份特征与小说精神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兴办了一系列的以省级区域为名的刊物,在炽热的变革乃至革命的氛围之中,以时代的急迫民族国家追求,塑造了现代的地方观念。在其中,《四川》杂志亦是一种,具体可见地方与民族国家建立了某种同一性。在“现代四川作家”的概念之中,应该关注于地方的流通,关注于现代社会发展与“现代四川作家”如何融合生长于地方,而这一切又是如何真正内化与塑造了“现代中国”。  相似文献   

17.
旅游仪式论是重要的旅游学基础理论。数十年间,旅游者身份本体论的固化与流动不相调和,加深了旅游仪式论的“是非二分”,并隐含“坐实”风险。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根据固化对应的结构导向本体论和流动性对应的过程导向本体论取向,在旅游仪式论范畴内提出固化与流动调和的身份本体论建构路径:以当代仪式判别标准构建身份连续体;以多元身份量变替代身份质变;以生命历程视角考察旅游者终生身份流动;以身份轨迹强化叙事;调和符号互动论与结构主义。经过重构,旅游仪式论在旅游纵向研究范式、旅游长期影响、旅游者生命历程、文旅融合等领域释放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华裔学者在西方学术语境下操用英语所展开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美国学界崛起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即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其中首席学者就是刘若愚。不同于汉语本土的国别诗学研究,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的学术目的,是为了把中国诗学准确地介绍给西方学者,也是为了使中国诗学走出单边的汉语学术语境,融入世界文学理论的家族谱系,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必须把中国诗学汇通与整合到西方诗学体系中,以此使西方学者能够透过其熟悉的本土诗学理论作为沟通的路径和对话的窗口,来接受与研究中国诗学,所以他们所从事的比较诗学研究是在一种颇具相当难度的汉英诗学理论话语的转换中,使中国诗学思想及中国诗学研究走向国际学术界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考量,华裔族群的比较诗学研究所操用的是一种杂混的学术英语,其中浸润着来自于中国诗学文化传统的诸种信息,而对中国汉语学者来说,这些学术信息也成为中国学者步入西方诗学体系的路径与窗口。  相似文献   

19.
"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确立以后,解放区作家开始按照主流文学规范进行创作,出现了一系列大众化的文学作品.但文学毕竟不是政治,在一些艺术成就较高的文本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文学的形象、审美对主流政治的疏离和消解,在一些积极实践文艺大众化的作家身上,我们发现了他们在自我言说与被主流政治言说的边缘游移、徘徊的写作状态.发掘研究这种写作状态中存在的政治主流话语与知识分子话语、民间伦理话语之间的摩擦、冲突,以及政治主流话语对非政治主流话语渗透的现象,有利于深化解放区文学的研究,也有利于还原解放区文学复杂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20.
纵观现当代文学,乡土作家的内心深处自始至终都被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纠结着,而且乡土作家对两种文化还要忍痛作出选择。由于这种选择受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宰制和牵引,其选择从整个历程上看是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农村城镇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