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萍萍  李世平 《西北人口》2011,32(2):52-55,60
随着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季节性劳动力需求日益加大,兼业农业工人应运而生。本文率先提出兼业农业工人的概念。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调查分析得出兼业农业工人产生的原因,总结兼业农业工人的特点及兼业农业工人存在的意义。阐述当前兼业农业工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农民兼业问题上,我国学术界曾出现过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农民兼业已得到普遍的发展”,兼业化“是历史的必然”;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兼业化是一种可以左右或暂时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非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观点的持有者没有对兼业现象存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作出基本划分,没有认识到农民兼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和阶段性,也就无从把握兼业现象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消亡的规律,因而也就不能为制定正确的兼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因此,全面、深入地探讨农民兼业问题是必要的。本文即对兼业成因、兼业发展的非均衡性、阶段性以及引导兼业发展的政策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华 《南方人口》2008,23(4):45-49
依据农户调查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已经实现了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向城市迁移的意愿不强。农村劳动力可分为异地转移、分离型就地转移、兼业型就地转移和农业劳动力四种类型,他们向城镇迁移的意愿依次减弱。农村劳动力对拟迁目的地城镇的选择大致随城乡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态势,表现出迁移空间意愿的距离偏移特征,主要是以中心城区周边的小城镇和卫星城为拟迁目的地,表现出就地城市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1979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进入历史上最快的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了。从产业流向看,我国农业人口向非农业的转移,不仅呈现着由低到高的层次渐进性,而且还具有多层次交叉的特点,即兼业。围绕如何评价兼业这一经济和人口现象,经济学界和人口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就我国农业人口兼业的现状和特征及其产生的动因和局限性,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 广大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关系着农业生产、农业劳动力转移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大对农村的智力投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人们只关注国家和社会对农村的智力投资,认为农户收入不高,对家庭智力投资缺乏能力,兴趣不大,而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对其家庭智力投资产生了什么作用?这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讲,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一定的劳动力素质相适应,而农户经济实力的增强又为  相似文献   

6.
78年以来的农村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对高度集体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其起点虽然是首先将生产经营权交还给农户,但随之不可避免带动了农村内财产的流转,集体所有的除土地外的财产通过折卖,分配和承包形式转向农户。农户获得了一块耕地和国家、集体对其财产权利的初步确认。  相似文献   

7.
户籍制度改革与农业规模经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现代化的最终走向是规模经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原来倾斜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增加农业利润,进而促使农户扩大农业投入,最终获取农业产出规模效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相似文献   

8.
<正> 一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通过一系列的管理体制人为地把整个社会划分为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两大块。强调农村服务城市,要求农村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积累资金,却严控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中新增加的劳动力只能在农  相似文献   

9.
一、人口计生工作融入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注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基础。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既是农村改革的中心和主体,也是农村改革的目的和归宿。规模适度、素质相当、结构合理的农村人口是农村改革的必要条件。同城市相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钟玲  左停 《西北人口》2011,(6):115-119
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河北滦平县某村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讨论了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的脆弱性及其生计风险。教育导致农户脆弱性的机理在于农户在国家免费教育政策之外所付出的额外成本与大学教育的高成本和高消费以及由我国长期二元经济形成的城乡教育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创新与农村人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一帆 《西北人口》2009,30(6):16-22
本文以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指引,立足于中国农村人口转型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结合国际农村社会保障最新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创新问题。文章认为当前农村应着眼于计生家庭、高龄人口及无子女家庭等重点人群,更加重视老年津贴、小额保险和特种储蓄等新兴政策工具,更好地实现社会养老保障同传统的家庭保障、村社集体互助组织等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城乡之间相对独立而又良性互动的、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之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以计划生育“三结合”为动力,面向市场,服务农户,积极开发计划生育技术市场、产业市场和服务市场,实现了“三结合”工作与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紧密结合。  1.建立“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开发体系。以乡、村计生行政管理网络、技术服务网络和群众工作网络为依托,建立“三结合”产业开发服务公司,吸纳计划生育户入股,结成“公司+农户”产业开发实体,并利用公司产前跑市场签订合同,产中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指导,产后搞联销、抓流通等中介服务手段帮助计划生育户少生快富。  2.建立“业主+农户”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13.
社区是包含着广泛而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的基本社会单位,构成了中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关系及活动的基本层面.因此,社区综合发展是中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途径。农村社区发展还具有积极的人口效应,一方面可以促进各种有利于少生优育的经济因素的发育与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创造有利于改变人们对子女社会价值需求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4.
在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如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乡关系如何?都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的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开创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改革,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商品生产的蓬勃发展。这一巨大变化,正如《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的那样:一个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 在这种新形势下,根植于广大农村的小城镇获得了迅速发展的生机。农村经济的繁荣和专业分工的发展,使位居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代际关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永涛 《南方人口》2013,28(1):73-80,18
通过对全国几个村庄的田野调查,探索当前中国农村代际关系的变迁。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行为不再具有兼业性质,而具有职业性质,农村出现结婚即分家、自己养老、隔代抚养等新的代际规范,表现为失衡的代际关系。这可称为代际关系的辅助模式,是亲代尽一切努力辅助子代向城市移民,人口和生产的再生产在农村和城市两个不同的空间完成。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和传统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在共同形塑着代际关系的辅助模式。  相似文献   

16.
就业结构调整中的新趋向——兼业现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业是一种特殊的就业形式,一般指就业者在一定时间内同时或交替从事两个以上的职业或行业,也包括从事一个职业或行业内部两个以上种类的工作。1995年人口小普查,首次对山东省在业人口的兼业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兼业界定为,在1995年4月1日至10月1日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农业的连年丰收。全国已出现平均每人占有粮食800斤,每人平均占有棉花11斤,分别达到和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给农业向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农村经济进入全面发展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由恢复增长向开发性发展的转变,向着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迅速迈进。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了自给半自给小农经济的束缚,纷纷脱离耕地,由兼业向专业转化,由多业向一业集中,由种植、养殖业向其他行  相似文献   

18.
社区工业化、集体与农村人口控制陈俊杰一、问题的提出农村社区(乡、村)在人口控制上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由于它在国家政府与农户家庭这两极间处于中介的地位,有着相对的完整性与独立性,是影响农民生育决策与行为的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在农村计划生育...  相似文献   

19.
1985年底,我们在上海郊区作了一次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抽样调查。调查样本在农村的基层生产单位——生产队和农户中抽取。共抽取130个生产队样本和1,300家农户,各占全郊生产队总数和农户总数(以1984年底统计数字为基数)的4.27‰和0.98‰。本文主要根据这次抽样调查的结果,对上海郊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发展战略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路径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研究相对集中在探索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道路上。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格局决定了城市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完全意义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目前只能通过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在完全割裂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之间构建衔接模式;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考虑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很不平衡的国情;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渠道包括财税支持,土地收入,集体或乡镇企业补贴,农民个人交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