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系杉谷教授1987年7月3日于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的讲演,后经作者润色,惠寄本刊。杉谷寿郎,1936年生人,日本和歌文学会、中古文学会常务委员,《日本研究》特约作者。主要著作有《后撰和歌集诸本研究》、《古今和歌集入门》等。  相似文献   

2.
杉谷寿郎教授来华访问[本刊讯〕应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邀请,日本大学教授、著名和歌研究家杉谷寿郎,于1994年7月11日至8月10日来华访问。杉谷教授在华期间,除与辽大日本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外,尚访问了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北大学和北京...  相似文献   

3.
杉谷寿郎教授来华讲学应辽大日本研究所邀请,日本大学教授杉谷寿郎先生及夫人杉谷类荣子女士,于1996年6月10日至30日,来华与该所就中日古典文学交流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在华期间,日本客人尚顺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和安阳大学。(辛果)杉谷寿...  相似文献   

4.
《诗经》与《万叶集》虽然产生的年代相距千余年,然而它们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是相同的,代表着两个不同民族文学发展的源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三百零五篇,《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和歌集,收入了公元4世纪至8世纪四百年间的长短歌四千五百余首。作为民族最古老的诗歌集,它们各自充分地显示着本民族的风貌与特征。同时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化与文学的互相渗透以及共同的东方文化体系,使这两部诗集又无不体现出许多共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女性文学形象是中日两国文学草创时期不容忽视的内容。比较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文学形象,对梳理中日各自文学史源头,深入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之于东亚文明发展进程的意义,乃至深化有关女性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日古典文学初期的神话为研究对象,比较女性文学形象的异同,论析其根源,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大课题。中国文学中的佛像发声故事传到日本后发生了较大变异,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类故事从中国文学最简单的片段式描写发展到了日本文学中的比较复杂而完整的叙述,而且发声主体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尽管两国的此类故事颇有相异之处,但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梳理,仍可以清晰地判明其内在的关联性,认定这些故事应属同一系统。本文重点以《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和《日本灵异记》为例,论述佛像发声故事在中日文学中的流变。  相似文献   

7.
张勇 《日本学刊》2006,(1):5-13
中日关系目前正面临着困难、复杂的局面。小泉纯一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对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力。有日本人认为这是因为历史观不同和中日两国都存在民族主义而形成的矛盾。其实,历史观不同只是表面层次的原因,深层原因则是新形势下日本做出的新的战略选择。民族主义固然在中日两国都存在,但两国的民族主义有着根本性区别。显然,中日两国学者之间就上述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人员与日本冈崎研究所、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的主要成员进行了坦诚的观点交流,加强了了解。本刊特刊出这两次交流的研讨会纪要,其中介绍的日方的观点供读者研究时参考。另外,关于中日东海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等机构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现将该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一并刊出。本刊欢迎各位读者来信函或发电子邮件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8.
1999年9月12日—15日,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来自中国和日本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就中国及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之间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下面着重对与会学者的主要学术观点加以概要综述。一  中国与日本作为亚洲的近邻,自古以来就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关系,中日两国各自的文明发展历史及中日关系史一直是两国历史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近代史对于人们认识两国近代发展的差异、如何促进两国交流关系的发…  相似文献   

9.
直面历史:抗战时期的中日文学纠葛杉野要吉,张泉杉野要吉:64岁,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著有《中野重治──早期及中期》、《昭和文字中的旧满洲文学》等。张泉:46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新文学、国外中国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日本研究》杂志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是一份具有广泛影响并深受读者欢迎的外国问题研究学术期刊。《日本研究》的办刊特色主要表现出五个突出:学术性、综合性、先导性、现实性、交流性。稿件的研究领域涉及日本政治、经济、历史、中日关系、社会问题,与日本相关的国际关系、区域合作等国际问题。欢迎投稿。一、本刊栏目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日本经济""日本政治""日本历史""日本文学""中日关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根据中日两国领导人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有关"广泛开展两国民间团体之间的交流"的精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与财团法人世界和平研究所此前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研讨会"。与会代表对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两国领导人4次互访给予高度评价,对2008年5月两国共同发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文学史上的近代文学,通指明治、大正、昭和时期(1867-1989)的文学、这120多年间,日本发生了彻底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策划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并遭到可耻的失败;经历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改变了自中日文化交流伊始的中国文学单向流播为主的交流方式。因此,研究这一两国关系动荡变化时期的中日文学交流的特征,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一) 1867年的明治维新结束了江户幕府近三百年的封建统治。翌年,庆应四年,改年号为明治。明治时代是日本力图跻身世界列强,彻底学习西方,提倡欧化万能、欧化即文  相似文献   

13.
春华秋实,喜迎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日本研究》编辑部全体同仁,向国内外致力于中日友好和学术交流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祝贺;向热情关心、积极支持本刊事业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谢意。随着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本刊也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日本研究》是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的研究日本经济、历史、文学、法律、教育等综合性的学术刊物。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是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于1964年成立的我国最早  相似文献   

14.
西行法师在长达50年的隐逸生活中,开启了日本隐逸文学的先河。他把隐逸生活与和歌创作结合起来,在和歌创作中融入了佛教思想,扩大了和歌的表现领域。他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发现了"闲寂"的美,使"闲寂"的美学理念得以形象化,丰富了和歌的表现方法,直接影响了"徘圣"松尾芭蕉的创作。研究西行法师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可以使人们了解这位日本古代的传奇歌人,而且可以使人们对日本文学的发展史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至于两国在文学方面的联系,据有的学者考证,在屈原的《天问》中即有内容反映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所记载的“印度诸天搅乳海”的神话(参见郁龙余编《中印文学关系源流》。第69- 74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 987年版)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两国的文学交往更加频繁。中印文学的交流不仅有了文字记载,同时还有考古实物可以证明。中国文学深受佛教和印度文学的影响,前人学者对此也有许多论述,但是专门、系统地对中印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并不多。②薛克翘先生的《中印文学比较研究》(昆仑出版社,2 0 0 3年4月出版)一书…  相似文献   

16.
交流学术 发展友好──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国际交流果回顾马兴国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是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它的性质决定它应该积极地开展与日本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贡献。我们高兴地看到,三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上级主...  相似文献   

17.
山上忆良(660?——733?)是日本负有盛名的“社会诗人”。在《万叶集》中,收有他的诗作62首。《万叶集》向有日本《诗经》之称,是日本古代的和歌总集。它汇成于公元八世纪末叶,相当于我国的盛唐时期。虽然它与《诗经》“何其相似如兄弟”,但却因它成书时间晚于《诗经》一千年之久,而这期间中日文化使者交流频繁,所以,  相似文献   

18.
应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和《日本研究》杂志社邀请,日本会津短期大学教授、著名企业管理专家木伏良明先生于九月十三日来华,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在华期间,木伏教授专程赴辽宁省铁岭市,为由铁岭市科委、辽大日本研究所和《日本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现代化企业管理讲习班”,就“中小企业在产业社会中的动向”、  相似文献   

19.
紫式部著《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之高峰,于日本文学之发展贡献无与伦比,于世界文学亦影响巨大,在历史上地位极其显著。本文仅就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源氏物语》之关系,谈点浅见,不惮贻笑大方,唯求高明是正。一、《源氏物语》中的香山诗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排除了统治阶级横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路障,而且也打开了恢复和发展中日两国文学交流的道路。战后四十年来,两国的文学交流日益频繁,而做为交流媒介、手段的文学翻译事业也得到不脚了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