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伟大创举,许多国家都加入了这一行列。我国是穷国办教育,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存在着教育资源短缺与教育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匮乏尤其严重,因此如何进一步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教育资源开放,形成资源共享的机制和模式,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进入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取得新突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等等。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坚持俦发展教育;对教育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保证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把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推进健全对外开放机制,形成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教师教育政策的改革和发展,为我国教师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省级教育学院正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审视,省级教育学院在办学体制、教育资源、办学经费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借鉴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我们应当以强化危机公关、赢得社会关注、坚持优良传统、创新发展思路等途径来破解当前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管理机制与培养模式改革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才质量显著提升和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方向定位的精准性、资源选择的丰富性、服务践行的可控性等方面为教师教育管理机制与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前提、基础和保障。但教师教育管理机制与培养模式改革存在教师教育管理运行合力不足、教师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学科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和人才培养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困境,应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教育实践育人体系,提升教师教育引领示范效应,以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WTO以后 ,我国高等教育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又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要迎接挑战 ,就必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坚持教育创新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的一元化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核心。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仍然明显,是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导致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并长期存在。数十年来,中国实施的一系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农业和非农业政策措施,在某些方面或总体上存在着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土地节约型和劳动力使用型技术的开发与扩散、非农业部门就业的迅速增长、行政性负担的减少和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及大量教育资源的投入,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经济一元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从中西教育比较的角度来看 ,当前中国的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仍还有不少值得关注和需要讨论的问题 ,尤其是在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评价、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当前中国的教育如何与世界教育发展接轨等方面 ,还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亟待解决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湖南的高职高专教育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湖南的高职高专教育既具有优势,又存在着一些劣势,为此,湖南的高职高专院校可选择差异化发展战略、开拓生源市场与就业市场战略、校企合作发展战略三种战略模式,在此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创新与继承、质量与规模、高等性与职业性、改革与发展四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科技与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科技不仅推动着现代教育的兴起以及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教育技术与方法的创新,而且促使教育功能的不断增强和放大;另一方面,教育与宗教一起既催生了科学技术.又独立地促成了科技的增强和放大机制,还促进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甚至产品创新等;而且科技还与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起协调发展和共同促进。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具体化 ,其基本特征有适应论、特色论、发展论、效益论、改革论。当前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如农村教育观念和体制不适应农村社会发展、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农村课程建设较脱离实际需要和农村学生的发展等。邓小平教育思想对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具体操作上要特别注意用改革的思维处理农村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要促进农村教育效益的提高 ,真正把农村教育转移到为农村经济服务的轨道上来 ;切实体现农村教育的特色 ,增强农村教育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右脑革命与创造教育——对当代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科学的重大突破,带来了一场人类思维方式的新的革命--右脑革命;它有力地冲击着当今社会的许多领域,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忽视甚至扼杀了创造潜能的开发,因此,教育改革的浪潮正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掀起;开展以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使命的创造教育无疑是当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重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为重庆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还可以提供大量科学技术和社会服务。在对重庆市高等教育现状的阐述后,结合重庆市的十五规划,从全局的高度进行战略性思考,以求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加速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健康发展,确保“科教兴渝”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研究起步晚,在科学教育理论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最后宗旨是儿童化,应从幼儿科学教育课程、幼儿科学教育环境、幼儿科学教育方法、幼儿科学教育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全面、宏观地评价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深入分析了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分析认为,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主要包括提倡新教育、西学教育和素质教育、国语教育和工人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德育,在北大文科的改革与广东教育改革。分析表明,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当前认识教育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教育目标、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德、法两国的教育体制及其高等教育改革,分析了两国教育体制对社会就业机制形成的作用,指出教育与科技创新、社会生产紧密结合,是促进两国经济与社会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两国的教育都实行免费的政策,为两国人民的家庭十分重视子女教育的愿望提供了主动、灵活的实现空间;两国教育法规比较全面、完善,保障了各层次学生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6.
文化素质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起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促进科学技术教育 (简称科学教育 )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是 2 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认为 ,文化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我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切入点。作者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在高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作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人文社会科学在理工科院校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融,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更是高等院校改革的焦点所在。为此,必须进行教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三个方面的渗透与融合,加快人文社会科学在理工科院校的发展,建立人文教育体系、促进文理渗透,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理工科院校近几年在人文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在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设置、培养计划、教学要求、课程比例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于理工科院校的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小培养儿童的基本科学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也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对幼儿的科学素质构成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了以培养幼儿科学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 ;以幼儿园科学教育实验为基础 ,提出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施策略 ,以及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资源共享的时代,高等院校的一些教育资源已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高校图书馆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教育、学术机构,为社会服务是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高校图书馆有必要转变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对社会公众开放,提供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从其资源条件看,也具有可行性。高校图书馆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适当的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方法和服务内容,参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经济的建设,为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以此体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范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教育公平的内容入手,分析目前制度安排下存在的教育不公现象,希望借助公共教育政策改革的推动和机制创新,克服教育不公带来的实质危害和消极影响,促进教育的公平性,从而保障社会公平,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