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不仅在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代及未来经济科学的发展仍然具有伟大的指导作用。 第一、《资本论》集中了二百年来经济科学的丰富成果,并加以改造和创造性的发展,把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简要地回顾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他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李嘉图作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碰到了  相似文献   

2.
财产权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核心政治观点认为,资产阶级财产权关系不是自然的永恒的,而是历史的暂时的,因而是必然灭亡的。这一观点肇始于马克思与蒲鲁东的争论,马克思认为,蒲鲁东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批判未能达到一种历史性的理解,结果沦为对资本主义的辩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历史性研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充分展开,尽管在后来的《资本论》中,这些历史研究内容因为科学体系的需要而大大压缩,但财富和财产权问题仍然是《资本论》的理论内核,并构成马克思全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的认识论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式的直观,相反,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产物,它是建筑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反思.《资本论》反思方法的全新性质奠基于历史实践原则,反思方法的最高成果则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的前提批判.  相似文献   

4.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理论界长期没有形成共识,其原因是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特的商品拜物教性质.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致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其生产关系的颠倒表现.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中,将两者分开单列.通过透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马克思揭示了背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实质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和假象做出科学解释,对集中反映拜物教性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拜物教意识做了深入批判.在理论批判上,把资本主义生产颠倒的社会形式再颠倒回来,是《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社科信息     
《大庆社会科学》2014,(1):159-160
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及启示常江、杨莱撰文指出,《资本论》及其手搞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性质,而且葆有社会历史批判的实践品格。《资本论》以双重批判的整体视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和现代人自我解放的思想逻辑。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批判逻辑是通过"哲学—经济学"研究的不断视阈融合实现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通过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形成了对"资本"本质的自我理解:资本是一种"积蓄的劳动"或"对他人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中国《资本论》研究会《资本论》创作史组第二次学术讨论会,集中讨论和研究了马克思《资本论》创作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草稿)》。 会议认为,这部《手稿》在《资本论》创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部《手稿》是马克思《资本论》手稿中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重要的准备著作。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全面的彻底的批判,写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批判史”。这就是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的《手稿》部分;《手稿》的其余部分编入《马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过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纯粹经济学这四个相关的概念,通过对这四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马克思本人对于资产阶级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之间关系的看法,进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当年所说的庸俗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周露平 《中州学刊》2014,(5):116-121
马克思有没有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一直存有争议。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资本论》及手稿)时期,马克思从批判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出发并向批判大工业生产与工业资本的转变,其理论立场一直对本体论进行批判,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内置了本体论的批判话语,即对国民经济学的"异化劳动本体论"批判,并作为一种拒绝性姿态一直延伸至《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未构建任何意义上的本体论,他在否定意义上拒绝了那些构建本体论的企图。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持续发展,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及其危机理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作为《资本论》第一手稿,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为我们分析现阶段的经济危机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资本论》的副标题,它贯穿正面再现对象具体的过程,赋予再现的灵魂、价值、方向。这种科学批判自始至终贯穿全书,当然也体现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它从总的方面强烈地表达了马克思对资本运动、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表达了他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的价值、情感、意志,也向世人提示着该著作的价值和理论目的。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依然是批判当代 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研究和创作《资本论》的目的,正如他自己指出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第一卷,第11页)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论》彻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体现,它在哲学范式、批判主题以及历史认识论等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全面变革,在整个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地位。首先,《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物,而是一种看不见的、非实体性的抽象关系,开辟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主客二分的新框架,实现了从传统实体主义到关系范式的重要转变。其次,《资本论》揭示了近代形而上学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得以存在的社会基础,阐明了它们和资本之间的内在同谋关系,进而将前期的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上升到对资本本身的批判,实现了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融合,彻底颠覆和终结了一切形而上学。再次,《资本论》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近代形而上学的历史本质论和历史现象论,完成了对后者的全面超越和扬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要著作《资本论》现行版本的“四卷结构”有一个形成过程。这个结构体系是为了从理论上科学地再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动过程。它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的集中表现;它的演变过程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发展过程的综合反映,它的发展程度标志着马克思经济理论达到的科学高度。马克思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并不是内容的简单的次序排列,它是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决定的,也同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结构体系的批判性的研究有直接关系。它的演变过程反映着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确定和研究方法制定的过程,反映着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结构体系批判继承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到底是什么意思?100多年来,经济学家们对这个经济学中的“谜”一直抱以极大的兴趣,不断进行“猜想”。它首先所遇到的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杜林对它的歪曲和攻击。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批判,捍卫了这一命题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在中国,自20世纪30年代《资本论》被翻译成中文直到70年代,人们对“个人所有制”问题的认识都还是比较一致地保持在恩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在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发展史上,如果说《伦敦笔记》和《经济学手稿》(1859—1858年)中的《货币章》是一个过渡阶段,那么,《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则是最后形成阶段。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即通常所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以下简称《批判》)完成于1858年下半年,出版于1859年6月。该书是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问世前出版的一本主要的经济学著作。恩格斯在评论马克思的《批判》一书时说,这是马克思“多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成果”。“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有系统地闸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包括货币学说在内”。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马克思的新哲学是在对现实物质生产过程的研究中,找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新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新哲学的经典表述,其一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二是在1859年写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后者与前者的差异在于,通过《资本论》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从纵向"内在贯通论"和横向"内在贯通论"两个维度来看,马克思的"新哲学"既是唯物的,又是历史的,当代物质生产实践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影响《资本论》的理论效力,《资本论》依然是我们批判和改造当今世界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在我国的出版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了近四十年的功夫,耗费了毕生的心血,恩格斯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才完成的伟大著作。马克思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并计划写一部批判资本主义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经过长期系统的研究,于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写了一部经济学手稿,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于一八五九年出版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上,创建经济学新体系,已成为当代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要创建经济学的新体系,必须继承前人的一切成果,并且要创建新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继承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彻底批判并完成政治经济学革命的同时,也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方法上的革命.在《资本论》中创立了大写的"逻辑学"和宏伟的方法论体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基本逻辑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对于我们分析研究一个系统的历史发展和演进以及某一结构内在机制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一、逻辑、历史及其相互关系逻辑在《资本论》中通常是指人们采取抽象思维形式对客观对象的历史发展进行理论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大纲》)和《资本论》的关系问题成为学界讨论新的热点之一。这一方面得益于MEGA2文献研究的进展,另一方面同当代资本主义及左翼批判的新变化有关。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过程,特别是"资本一般"概念的出现和消失以及"五篇计划"到"六册计划"再到"三卷四册计划"的转变,可以发现:从《大纲》到《资本论》存在复杂的理论推进。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这一推进表现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制订和完善以及在此基础上,政治经济学批判辩证叙述方式的不断调整。对《资本论》哲学方法的科学说明,需要立足《资本论》的文本,回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进程中去,给出系统的、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