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伴之情真真念家之意浓浓──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有感黄剑朋被人们誉为元曲状元的马致远,在散曲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一首小令《秋思》响彻六百多年至今不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中洋溢着的思伴之情真真,念家之意浓浓,尤为突出。小令全文如下:枯藤老树昏鸦,...  相似文献   

2.
《文艺论丛》第十二辑载殷海国同志的《马致远及其<汉宫秋>》,认定《汉宫秋》是马致远的晚期作品,不确。元代诗人元淮在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秋到至元二十七年(1290)、二十八年(1291)间,在任溧阳路总管时期所写的诗中,就曾袭用《汉宫秋》的曲词。其中有一首题为《吊昭君》的诗,(题下小注:“马智远词。”无疑“智”为“致”的笔误。)有“环珮影摇青塚月,琵琶声断黑河秋”两句,就是袭用了《汉宫秋》第二折[贺新郎]曲,“怎下的教他环珮影摇青塚月,琵琶声断黑江秋。”只是把“黑江”改为“黑河”而已。(见刘世德:《从元淮的几首诗  相似文献   

3.
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元代有名的小令。从诗境美的创造上看,后者具有诗中有画的视觉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虚实相生的含蓄美、韵味无穷的余味美。从文本细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后者蕴涵深厚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4.
生命悲剧的精神超越──论马致远杂剧散曲中的超我意识邹小雄马致远是一位对后世有着较深远影响的元代曲家。贸仲明在《凌波仙》中称他为“万花丛里马神仙”,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其曲词“若神凤飞鸣于九霄”,给人以离尘脱俗之感。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入则儒、出则玄佛的自我“独善”,在马致远已变为功名失落后的放任与消靡。二者的“东篱”虽生活方式相近,但内在观念迥异,昭示了元代文人丧失多元价值参照体系之后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6.
秦勤 《天府新论》2003,(1):124-127
张养浩是继元代著名作家马致远之后有重要影响的豪放派代表作家 ,作品风格豪宕放旷 ;同时 ,他又在作品中熔入了清丽派的清逸明丽的风格 ;他还秉承了元散曲豪辣灏烂的直陈白描手法 ,并将遗貌取神的表现手法引入元散曲创作 ,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堪称别是一家  相似文献   

7.
<正> 元代曲家钟嗣成,字继先,号丑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约生于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卒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或略后,因撰有《录鬼簿》而对我国戏曲史学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据《录鬼簿续编》载,除《录鬼簿}外,他创作过七本杂剧,所编小令、套曲极多。可惜杂剧均已不存,现传世的仅有小令五十九首和套数一套。在他的散曲作品中,《吊宫大用》等十九首(凌波仙)曲因原附在《录鬼簿》各曲家小传之后,很少被单独论及。其实,它们独树一帜,在以曲写史和艺术审美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是元人散曲中一束别具风姿的奇葩,值得我们细加品味。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表现对象的性质界定是文学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现实中,许多人常常容易“对号入座”,不自觉地把文学作品的表现对象与生活中的某个实在对象不加区别地等同起来。有的学者虽然看到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对象不应等同于生活中的实在对象,但对怎样认识和把握这一对象的性质往往是语焉不详。首加登的文学理论在这一问题上提供了一个借鉴。首加登认为,文学作品的表现对象从性质上看应是意向性对象,它以特殊的方式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读者也必须采取特殊的态度才能把握它。  相似文献   

9.
隋树森先生的《全元散曲》收元人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搜罗甚广,校勘精细,并注意辑入散见于元人词集中诸如《秋涧乐府》、《淮阳乐府》、《樵庵词》、《贞居词》等之中的元人小令许多首,即使是散见元明以来笔记中(如《尧山堂外纪》等)之散曲作品亦大多辑入。《全元散曲》“自序”说:“选辑元人散曲不妨略持‘宁滥勿缺’的态度,在找不出坚强有力的反证的时候,可疑的作品,还是不妨辑录”。因此,该书以其搜辑之完备为目前研究元人散曲的理想专著。拙编《元人小令选》一书参考尤多,隋先生说:他从一九四七年就开始编校《全元散曲》一书,至一九六四年成书,其治学之谨  相似文献   

10.
宋词、元曲,向来与唐诗并称,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高峰。小令,作为词、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犹如诗中的绝句一样,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意味隽永的特色,吸引了无数的唐宋词人和元代曲家为之呕心沥血,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击节赞赏;面对这一名家辈  相似文献   

11.
凡论元杂剧体制者,无不提及"楔"."四折一楔子"乃通常格式."楔子"用小令,"折"用套曲,此乃"楔子"与"折"之分水岭也."楔子"居于剧首者,主要作用乃交代故事情节之背景、原由,亦常介绍剧中主要人物及其之间相互关系.以马致远<汉宫秋>剧首之"楔子"为例,解析剧首"楔子之基本状态.元杂剧中人物上场时,通常念上场诗."折"中之"楔子",主要是在故事发展过程之中,有必要插入一段情节.多本剧之"楔子"不同于单本剧之"楔子",而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有元一代,妇女文学创作比较活跃,并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据不完全统计,元代有案可查的才女共76位,作品集18种,现存作品集5种,作品300多篇,其中,诗歌近300首,词别首,曲9首,残典残诗35首。许多女诗人不停留于吟风弄月、伤春悲秋,而是多方位地思考自我及自我存在的方式,乐于设计理想人格,并勇敢地向命运、社会和种种陈规陋俗挑战,以期实现其自我价值。她们或者以真诚和执着大胆呼唤美好自由的爱情;或者不慕权贵,赞美高洁脱俗的人格理想;或者积极用世,表达参予时政的愿望;或者奔放不羁,追求人格的独立。这是元代女性在…  相似文献   

13.
马致远的杂剧与散曲之间存在多种对应与联系。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梳理与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不同文体、学科分而治之带来的弊端,尊重马致远研究的学术史事实,还能充分利用现存有关马致远的文献资料,因而具有切实的学理性与必要性。主题方面,其杂剧与散曲皆以叹世与隐世为主,这是马致远亦仕亦隐亦曲家的尴尬身份而引发的不平则鸣;题材方面,由于马致远的才赋有所偏重,神仙道化、咏史与丽情在其杂剧与散曲中鼎足而三;人物形象尤其君王方面,亦可互相参证。揭示上述事实,可以从多种角度推进马致远作品的深入解读,为马致远研究作出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14.
元代罗宗信说:“世人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①这“大元乐府”就是人们常说的“元曲”。罗烈在《元曲、散曲的本义》中说:“大元乐府(元曲),以小令为主,不是套数,更非杂剧。”②羊春秋说:“要正名,要为散曲争得其固有的地位,使之无可争议的与唐诗...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基础:独立人格与独立文化人格的产生《文选》中的作品,除《古乐府》(三首)及《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已难考究外,其余所有人选的作品全为有名有姓的作者所创作。这一事实的历史文化含义所标志的是:独立人格以及独立的学术文化人格的存在已成为确定的文化历史现实了。显然,若没有这一文化历史现实的存在,便不可能有《文选》作品作者的历史存在,便不可能有《文选》出世。独立人格与独立的文化人格的产生,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阶段。殷周两代实行的都是高度垄断性的文化政策。商代的学术文化为王室甲骨文化,即是“…  相似文献   

16.
元代佛教,是指“元世祖忽必烈登基至元顺帝妥兲?睦儿退出大都这百余年间佛教在全国范围传播发展的史实。”①这百余年间的佛教上承宋代、下接明代,构成了中国佛教史篇章中的重要一页。在元代蒙古政权的统治下,这一时期的宗教信仰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藏传佛教,在元代  相似文献   

17.
元代是散曲创作繁荣的时代。元代立国时间仅有九十多年,而留存下来的散曲作品却有四千三百余首。作家有名可录者也有一百六、七十人。数量虽然不能与唐诗、宋诗相比,但也蔚然可观。尤其是元代散曲开拓了中国古代韵文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点更是功不可没。然而,由于元代文学史料的缺乏,客观上给元代散曲研究造成了不少实际困难,成为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中国文论史上,诗论多而曲论少。近期重新发见并且引起人们重视的刘时中《小山乐府跋》,作为当时曲坛作家对当时散曲创作的评论,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元代曲论提供了全新的史料。本文对这篇跋文略  相似文献   

18.
杂剧的文人化的进程,在元代,在文人参与创作的同时,就已开始了.马致远的杂剧就表现出了明显的文人化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故事情节的淡化,情感抒发的强化,在抒情中凸现作者的声音,曲辞创作的诗化、雅化.究其原因是文人把中国文学强大的诗歌传统带进了戏曲,它虽然提升了杂剧的文化地位,但也为日后杂剧逐渐脱离市井土壤、脱离表演舞台,最终走向衰落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9.
莫扎特(1756──1791)以他极强的音乐天赋和精巧、典雅、天使般纯净、阳光般明朗的艺术风格,为人类创作了大量动人且富于个性的钢琴作品。《C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一首较通俗、较简易而人们广泛熟悉、弹奏的优秀作品。一般说来,已正规学过四年左右钢琴、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学生就可以弹奏这首作品了。然而,要想真正弹出它的韵味.可不是那么容易。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听到有的学生在弹奏这首奏鸣曲时,根本没有注意作曲家的创作和演奏风格,一个劲地只顾把音符、节奏弹准,达到书上所标记的速度后便觉得大功告成了。殊不知这是严重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吴宏读博士撰写的机代农业地理)一书,最近已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把元代农业不仅仅当成地域生产布局来叙述,更是作为一个历史时期,一次社会经济大发展来研究。蒙古族统一华夏,以往一些学者认为是“异族统治”,一口咬定是个黑暗的时代,对元代的历史或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或过分夸大其消极落后的影响,导致历史的曲笔,从而使得元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真理长期被湮没。可喜的是现在终于有了这部完全而精确的元代农业地理专著,可以拂去蒙在元代农业经济史上的尘埃。全书7章,用了5章谈元代在移民屯垦、水利建设、边疆地区农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