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史学是否是科学,是史学史的百年论题。文艺复兴使史学摆脱经院束缚,转向“人”的研究。启蒙哲学推导人类社会规则,史学冠以理性主义与科学性。19世纪历史主义方法论提倡档案考据,主张历史具体而非普适性。20世纪之际史学借鉴社会科学方法论,趋于科学化。后现代承继人文主义,赋予史学主观性与叙事质性。后现代之后,史学界正视史学的社会科学属性,肯定其真实性、客观性和规律性。如同现代国家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合流,形成社会科学诞生的历史基础;后现代后之失序与重建,促使哲学、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回归,亦使社会科学史学研究回归。  相似文献   

2.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是美国文化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美国人性格的一部分。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促成实用主义出现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真正导致实用主义出现在美国的基础是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尤其是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清教主义。清教主义注重实践的神学思想和注重事功的伦理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人实用价值观的形成,成了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宗教渊源。正是这些清教徒把务实、实干、勤俭奋斗、富于创新进取的实用精神种植在这块土地上,为强调行动、注重效果、提倡开拓进取的实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成为关国特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学系、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和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于2 0 0 4年4月8日至1 0日在复旦大学联袂举办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史学和比较历史思想”学术研讨会,围绕着历史是什么,历史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立场的历史编撰,民族主义史学  相似文献   

4.
清季日本文明史作品的译介,是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和学堂历史教育推动下的产物;中国从日本翻译了为数不少的文明史著作,如《中国文明小史》、《万国史纲》、《支那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在学界和教育界都发生过重要影响;它对更新近代学人的史学观念,推进新史学思潮的深入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日本式的文明史编纂形式对近现代中国的史书撰写尤其是自编历史教科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跨欧亚大陆诞生。由于前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其教育史研究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准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构建并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教育史流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前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也宣告结束,从此俄罗斯的教育史研究进入了在向西方史观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方法多元化时期。  相似文献   

6.
英国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英国,教育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或学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68年奎克(R.H.Quick)《教育改革家》一书的出版,被公认为英国教育史研究的开端。到19世纪90年代,教育史研究进入了第一个辉煌时期,教育史成为英国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在20世纪60、70年代,教育史研究迎来了第二个辉煌期。然而,70年代中期开始的二十多年中,教育学院或教育系中的教育史研究进入持续的衰退之中,教育史在教师培训课程中的地位丧失殆尽。至世纪之交,英国教育史研究进入危机和希望并存的局面,少数教育学院中的教育史研究仍保持强劲势头。  相似文献   

7.
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问题,是关于教育史学科基本面貌和总体面貌认识的问题.对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教育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学术性和成熟程度.由于"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是一个形成中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有不同的认识.根据目前教育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发展水平,当代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可以概括为:(1)以教育活动史、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为主要内容的具体教育史学研究体系;(2)以教育史学史、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教育历史哲学为主要内容的抽象教育史学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述为过去学术界较少触及的问题。作者对美国殖民地时期史学的开端、分期及特点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该时期史学开端应从传统的1607年前推到16世纪末,并以1700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史学特点为史学的狭窄性、孤立性;史学中心在新英格兰;史学著作多出自清教徒之手,浸透了浓厚的宗教思想。第二个时期是其重要发展阶段,史学突破了“小国寡民”的局限,反映了殖民地联合的趋势;世俗史学家成为史坛主力;史学著作内容开始世俗化,对神学和宗教专制主义提出质疑,逐步由神本向人本过渡。殖民地经济进步是本阶段史学发展的基础,欧洲启蒙运动则起了重要促进作用。此时期史家在政治立场上多属亲英的托利党人,但其著作则成为美国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主义者认为,历史是一种想象的诗性结构,历史叙述是一种文学与修辞的建构。福克纳在《押沙龙,押沙龙!》中将历史文本化,突出历史主题的"虚构性"特征,借助时空交错的叙事模式以及个人化的叙事视角等诗性语言结构把"史学"变成了"诗学"。本研究借助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对小说中的叙事特征进行评析,期冀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位南方作家的历史价值意识,为历史文本的研读提供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最后30年西方史学受到各种新思潮的影响,历史主义史学研究范式、社会科学化史学研究范式虽然都被继续使用着,但重视文化对历史的塑造作用,重视历史书写的主体意义,让史学耳目一新。从对辩证法的新理解并运用于历史研究的视域,本文把这一时期的新史学定义为新历史主义史学。从史学方法论上看,由于新历史主义史学的方法论突出地显示在对辩证法的新理解和运用上,与运用辩证法为方法论的历史主义史学形成否定之否定关系。新历史主义史学是对历史主义史学的回归,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回归,而是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回归。如果仅仅把这一时期的史学概括为新文化史、新社会史是不够的,因为这种概括只注意到了新史学突出的特征,而忽略了整体性并 有所遗漏。本文以莫兰的科学研究范式理论为立足点,从主导概念、关键概念、关键原则及其逻辑关 系方面,提炼出新历史主义史学研究范式,并辅之以案例进行说明,最后进行了学术史评价。新历史主义史学研究范式的主要特点,是对辩证法有新的理解和运用,这是值得注意和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重庆文学史的写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艺》、《西南文艺》和《红岩》值得文学史家关注。它们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阵地。目前重庆文学史写作中,文学史家忽视这几个刊物的关系,遮蔽了一些真实的文学史细节。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主义主张“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强调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认为文学可以传达历史真实,具有认知功能。康拉德《黑暗的心》以文学文本为媒介,对欧洲殖民主义暴力之下的非洲形象与殖民创伤进行了话语建构,实现了文本与历史的交融,传达了历史的真实意蕴。这表现了康拉德将历史真实加工成文学作品的能力,证明了对于历史真实进行文学再现的可能性,彰显出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辩证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13.
西方历史文化传统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史学家都有过丰富的游历经验。这一现象成为西方史学的传统,它对后世的西方史学乃至于世界的史学发展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克雷明的《美国教育传统》是其三卷本《美国教育史》的结晶,该书是建立在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基础之上形成的。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克雷明在《美国教育传统》中重新界定了美国教育史的研究对象,进而开发出了美国教育史研究的新方法。虽然克雷明的教育生态学理论产生于人们对美国教育制度持普遍怀疑态度的时代,但克雷明仍对美国教育制度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当代学术环境 ,重评柯林伍德历史哲学的价值和意义。文中认为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一个富有原创性的重要命题 ,它反驳了实证学派将史学自然科学化的理论偏失 ,揭示了文明史独具的人文特质 ,并以其“深刻的片面”启迪我们反思国内史学长期存在的某些客观主义倾向的流弊。柯氏的“重演论”集西方史学直觉主义体验论之大成 ,并作更详尽精微的阐发 ,是对史家普遍思维模式和学术实践的理论抽象和概括 ,并开启现代诠释学理论先河 ,其方法论意义不可低估。但他将此视为惟一方法论原则 ,无疑是不足为训的  相似文献   

16.
博学传统是历史学科基本特点的体现,是历史通识的要求;从知识论上说,是一个时代知识多样性对史学家的要求。历史学的博学传统是在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特点直接影响史学博学传统的形成与变化,而博学传统促进了史学的开拓与发展。到了近代史学博学特点与史学近代化相联系,新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使得历史学的博学传统带上时代的特色。注意博学传统,创新史学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墓碑文是中国古代文人重要的应用类文体之一,自两汉以来不断发展,其稳定而长久的创作实践蕴藏了重要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发展的前期,是厘清其文学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两汉时期,碑在物质意义的基础上确立了文体意义,并在史传的文体渗透下确立了前传后铭的体制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史笔倾向。自建安末曹操禁碑政策重新确立墓碑刊立的官方权威后,碑文渐渐失去了两汉时期的补史功能,门阀制度下的社会文化也迫使墓碑文放弃了实录属性,转向对形式美的追求,并逐渐形成了“文”的自觉。墓碑文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独立的篇章布局、工整的程式结构与骈俪的语言特征,这一转型揭示了碑文从两汉“史笔”到南北朝“文笔”的文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美国建国前成立的9所殖民地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开端。它们的成立与发展受欧洲高等教育体制和殖民地社会需求的影响,既有强烈的宗教目的,又有实用的功利性目的。在殖民地早期,课程设置整体上采纳的是欧洲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古典文学和《圣经》神学方面的知识。殖民地晚期,启蒙运动的传播对殖民地学院产生了重要影响,学院的培养目标开始与社会现实需求相契合,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时代的诉求。课程内容开始在以“七艺”为主的古典课程中增加了科学和实用课程。在管理上采用“校外董事会”制度,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美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殖民地学院的办学传统对美国建国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研究殖民地学院的办学传统是理解当今美国高等教育办学特征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研究近代留美或赴美群体,各类游美见闻手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档案,它们是了解访美学人主体意识的一扇十分重要的窗口,也是访美学人主体发声的重要渠道及意见传播平台。1946年,张其昀根据他在美国期间的见闻,出版了《旅美见闻录》。该书深切地体现出作者在抗战时期对民族国家复兴的所思所感,再现了美国形象。同时,张其昀对其在美生活访学历程的相关探讨,形成了一套基于赴美学人自身价值观的对西方社会文化的认知,也建构了一个访美学人视野中美国访学生活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历史学家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充分吸收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的基础上所促成的一种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其特点是把重心放在对历史语言的研究上,通过对历史著述的话语分析来展示历史的文本性、叙事性和修辞性,并由此认为历史是一种文学制品或想象之物。辩证地看待历史学的语言学转向,对于我们建构一种新的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