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之一。基于功能分解的思路解析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揭示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障碍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农业保险所具有的转移风险、补偿因灾损失、资金融通、承载支农惠农工具与社会管理等功能能够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发展。但当前我国部分农户投保积极性不足且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服务水平与支持政策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基于此,应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和产品创新力度、提升农业保险服务水平、优化农业保险支持政策,让农业保险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智慧农业保险作为农业保险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智慧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内容——智慧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专项监管——智慧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优化反馈”的作用机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针对智慧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中产生的问题,需通过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完善智慧农业保险产业链、创新数据共享模式和培育复合型人才等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二者在理论逻辑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在历史逻辑上具有前后相继性,在实践逻辑上具有协同耦合性。实现二者无缝对接、有效衔接,仍面临着覆盖主体扩展难、聚焦空间延伸难、完成目标跨越难、任务时限贯通难、政策力度持续难等多方面难题。当前,必须统筹谋划,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衔接:坚持人民立场,发展思想上无缝衔接;构建产业体系,发展产业上无缝衔接;培育人才队伍,发展动力上无缝衔接;抓好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上无缝衔接;完善政策体系,机制保障上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联,并对二者的有机衔接路径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二者在理论逻辑上表现为,乡村振兴在协调城乡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过程中,强化了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降低了精准脱贫的制度费用;精准脱贫解决了乡村贫困居民的最低生存与发展需求,弥补了乡村振兴的最低短板。在实践逻辑上精准脱贫是乡村振兴的时序前提和空间基础,乡村振兴通过助力产业脱贫和精神脱贫为精准脱贫提供长效内生动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在战略思维和机制体制方面的有机衔接,将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6.
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究普惠保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理,系统诠释普惠保险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普惠保险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普惠保险可以通过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带来资本与技术利用效率的提升,保障农业稳定生产进而影响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普惠保险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低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普惠保险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中发现,普惠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重要影响。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与经济水平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相比,普惠保险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更显著的效果,经济文化越发达,普惠保险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美国的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保险,而农业保险的制度创新是实现高效率服务的保证。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两个方面入手,探究美国实现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美国的政策和法律命令设计和推行的制度创新;诱致性制度变迁由制度不均衡状态的获利机会引发,主要表现为美国农业保险蓬勃发展的技术力量推动的制度创新,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带动的制度创新,需求导向型的产品服务促进的制度创新。因此,本文从法律建设和政策设计、技术应用、运行机制完善以及产品服务创新,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业保险服务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发展协同效果,并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效率。研究发现农业保险通过农业信贷的中介效应对农业发展影响显著,财政支出在农业信贷与农业发展中有调节效应,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发展协同效果良好,而环境因素对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效率测算有显著影响,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上升。在环境因素中,成灾面积、灌溉面积对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运行效率提高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正向影响,而财政投入对于不同投入指标影响方向不同。根据以上结论,我国应因地制宜建立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机制,合理配置财政投入,建立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合理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三农”工作重心已全面转移至乡村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金融先行,农村普惠保险在政府政策性支持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可为农业、农民、农村提供合理有效的风险保障。基于农村普惠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分析,通过走访调研江苏省4家保险公司,分别从服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共5个方面凝练了农村普惠保险的具体创新举措。在此基础上,测度江苏省13个市的乡村振兴水平发现,各市的乡村振兴水平都稳步提升且差距明显缩小。进一步利用系统GMM回归方法检验发现,农村普惠保险发展对江苏省乡村振兴的整体影响显著为正,但对5个维度的具体影响不一,其中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影响最为明显,对其余3个维度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普惠保险服务好江苏省乡村振兴的5条未来路径:控制农业生产风险稳定农民收入、缓解农村产业融资约束助力产业升级、提升农民生活保障服务乡村民生、设计绿色保险产品和机制实现绿色生态发展、参与农村治理提升乡风文明。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新时代,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治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于发展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二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创新力不足;三是重产轻质问题突出;四是工作职能边界不够清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投入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相对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在农村教育方面,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小农户难以嵌入现代化农业进程,主要源于:一是经营规模小;二是资金短缺且借贷困难;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制约了农业发展,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作物种植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高;二是年老的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且精力有限,导致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非常不理想;三是农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难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面对以上突出现状,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大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需要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一要提升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二要健全管理体系,三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四要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上,一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公共服务的相关设备设施、场地等建设,三要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在推进农业科技应用方面,一要重视科研体系构建,二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三要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一要加强制度保障,二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要抓牢教育环节,二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机制,三要构建优秀人才回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田水利的高质量供给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乡村文化是指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观念体系的总称,是乡村地区自然、历史的沉淀及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从精神文化层面看,乡村文化振兴是指乡村社会整体精神文化的振兴,其本质内涵在于通过集体性、开放性的文化载体作用于个体的文化感知和价值规范,其基本目的在于"积极培育农民之间的新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亦即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的乡村"合作文化"、限制乃至最终消除乡村"不合作文化"。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乡村文化振兴推升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内在机理是:乡村"合作文化"激励作用的发挥可促成农户积极参与农田水利供给的合作均衡实现,进而使得农田水利工程被充分、及时和普遍地供给出来,农田水利工程满足农田灌排需求的充分性、及时性和普遍性也随之提升,即农田水利供给质量随之提升。江西省万载县鲤陂水利协会位于双桥镇鲤陂灌区,是一个百年不衰的农民水利协会,其运作绩效主要体现在"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扩大了灌溉面积""节省了农户灌溉用水劳动力投入""灌区工程质量不断改善""提高了弱势群体灌溉用水的获得性"等方面。鲤陂水利协会的运作绩效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乡村"合作文化"激励对农户在农田水利供给中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及最终对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推升作用。鲤陂水利协会的长期治水实践说明:农户认知结构、农户双边关系、小型"水利社会"中的"合作文化"嵌入均有助于推升农田水利的农户合作供给质量。振兴乡村文化以推升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基本路径在于:培育农民认知结构中的信任与合作理念;建构农户间互惠、互信、互动的行为关系网络;推进乡村场域的"合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互动是金融支农的优化模式,在此模式下,农户、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博弈不仅能提高整体收益,并且根据Shapley值分配原则,农户、信贷机构与保险公司各自的收益也能得到提高。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因缺乏谈判力而面临利益被瓜分的风险,进而可能会退出参与或抵制合作;为了促进合作联盟的形成与稳固,一个可行的解决思路是政府制定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实施保费补贴,引导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保证农户的收益;同时,保险公司与信贷机构通过委托代理形成合作关系,并使用Shapley值分配原则来确定代理费率并签订合约。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福建农业保险的变迁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农业保险在经历了从业务恢复到徘徊前进再到迅速拓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提高了福建农业、农村的自然风险抵御能力,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探索了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创新了业务经营方式,建立了农业风险补偿基金。在新的发展时期,应充分调动农业保险主体的积极性,继续创新,使福建农业保险业务更上一个台阶,为海西农村建设构建更加结实的安全网。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步入了创新驱动引领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受到了整个社会的空前重视。科技保险作为分散和转移科技风险的重要手段,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目前,我国科技保险工作已经进入全面推广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运行并不理想,科技企业参保率低,科技保险缺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供给不能适应科技企业对科技保险的需求,科技保险制度供求非均衡,在现行的科技保险制度下积聚着大量的潜在利润,而这些潜在利润既是科技保险制度非均衡的原因,又是科技保险制度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宅基地进一步盘活市场和发展空间需求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对中国农村宅基地政策演变和不同开发模式进行比较,讨论三权分置政策内涵,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个案,结合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法,通过对现状宅基地实际宗地数量、人均拥有量、人群对宅基地用途意愿等分析,研究农村宅基地发展变革历程,探索宅基地利用实践策略。研究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平衡需求的驱动下,宅基地发展存在制度缺失、市场秩序混乱、多元利益主体需求难满足,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不匹配等方面困境,通过指标互补、产业融合、休闲共享等实践模式,形成三权分置体系下农村宅基地的盘活作用机制,即摸清宅基地荒置底数,部分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引入文化运营企业,植入乡土体验、精品民宿等新业态新功能,实现企业+村集体+村民的三方共赢;对原有农房户型进行现代化和适老化改造,城市居民与原住户共享养老空间;利用实际建设与运营成效来验证开发模式的可行性,能够纾解农村宅基地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财政用于推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支出稳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制约了福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因此,要进一步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构建财权与事责相匹配的农村公共财政,并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和约束.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法治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和生§环境、公共事业、基本法律制度等公共产品层面,而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融资、实施与监督过程,则涉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分配关系。我国现行地方组织法和预算法存在的缺陷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目标,因此,新农村建设必然进一步促进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发展阶段与城乡分配关系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调整城乡关系的依据和必要性,阐述了关于城乡关系的主要理论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共财政在城乡分配关系方面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取消农业税费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被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由过去农民承担的制度外供给变为制度内供给,全国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逐步增加。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尚待解决。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税费全面取消后,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受到很大的冲击,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层政府更是难上加难,由此导致了基层政府供给公共产品能力的萎缩,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突出。第二,自上而下的农村供给决策机制尚未改变,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尚未建立,多层级政府决策程序链过长与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第三,多层政府自身的负担与农村农民农业需要的公共服务争夺资源的矛盾没有解决。本文以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状况、供给状况分析为基础,针对农村供需之间的具体矛盾,结合中国具体的行政管理体制及财政管理体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