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筑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强大民族凝聚力的要求。其具体实践包括: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坚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解决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改革开放;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维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重维度之间相互关联,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时期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界定,必然要从学理探究走入学科性意义所在,必然要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依据性、科学性和价值性所以,在历史过往、现实进程和叙事主体中确证它的依据性,在事实存在、规范确证和规律呈现中凸显它的科学性,在理论规定、实践导引和精神提升中确证它的价值性。最终,有效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三个定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层面上的本质规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引领当代中国的政治思想,要从三个维度进行把握:一是要深刻认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引领政治思想是当前我们党应对在政治思想领域面临严峻挑战的客观要求;二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引领社会政治思想的精神旗帜;三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作为引领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有效途径,坚持党的干部的标杆作用,坚持引领政治思想中的以人为本,坚持引领政治思想中的媒体管理,从而把握引领政治思想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是民族振兴和大国崛起的基石,没有现代化就没有民族振兴和大国崛起。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因为:它坚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又具有世界现代化的共性,紧跟世界现代化的潮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前进方向;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各领域、各方面、各地区均衡有序、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各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单边主义,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障中华民族和平安全复兴。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基本的内容是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发展动力是改革开放,提出了在社会主义这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一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7.
辛向阳 《21世纪》2014,(6):26-27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特别是坚定制度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有着雄厚的底气,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动员力量的制度。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其要义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理念为导引,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主干,以依法办事和自觉守法为基础,以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秩序为目标的法治文明状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国家和制度层面的强制主导作用,也要重视社会和民间层面的基础配合作用。在我国语境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一词,实质上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进程中,我们所要弘扬的"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生产力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出现了新的要素和革命性变革,在生产关系层面生产关系的创新已经使中国与西方形成了原则性的区别,在政治上层建筑层面已经显现出比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更高的活力,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层面也展现出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原则性区分。虽然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四个层面还存在着许多具体环节间的不适应和不协调,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之处,还需要不断推进改革,但是从总体上看,四个层面在基本原则方面是相互适应和相互推动的,正在走向成熟和定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总体性文明。与此同时,西方现代性却不断显示出它自身的限度,在西方文化的范围内,找不到克服这种限度的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总体性文明刚好为在全世界范围内超越西方现代性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可能性,这不仅对于中国、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西方国家也具有新文明定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斗争实践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本质内涵。坚持党的领导是疫情防控的运行保证,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人民性与党性辩证统一的特点,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谁”的问题。坚持“人民至上”是疫情防控的价值旨归,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人民性与公平性辩证统一的特点,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谁”的问题。人民主体地位是疫情防控的实现根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旨归与实践动力的辩证统一关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靠谁”的问题。以疫情防控如何运转、为何坚持、如何实现三个问题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逻辑”,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时代潮流和近代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因素结合起来,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因素主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现实国情,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因素发扬光大,更加自觉地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旧中国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成功探索为中国社会选择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之门,奠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危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自信这一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自信这一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吸取世界政治文明的成果,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的伟大创造。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理论集中体现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与批判。中国共产党以此作为思想基础,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前提,围绕物质、精神和民生保障,展开了反贫困的制度探索历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带领人民围绕“精准扶贫”治理物质贫困;通过把教育扶贫、“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式,加强对精神贫困的治理;以全民性、公平性和差异性为原则,实施共享型民生保障制度。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已经做到系统化的制度治贫,完成了从制度批判到制度治理的跨越,全面推进了反贫困思想和实践的深化,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已度过百年华诞,但仍保持着青春活力,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卓越的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进行了一系列伟大的理论创新,取得了影响至深至远的重要成果。其成果集中表现在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三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身上。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中国共产党创新成果的主要代表。21世纪,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的征途上继续开拓创新,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治理采用迥异于西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治理模式,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中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巨大贡献。以大历史观的视角,从新中国七十年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纵深出发,回溯剖析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之特色从何而来,通过多维度深入解读,解答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领导核心、参与主体、方法论、文化底蕴的根脉来源问题,有助于了解和明晰其本质特征、比较优势及未来指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形态和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总结中国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开辟的一条由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和航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载体,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体制模式,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具有独立的社会形态、浓郁的中国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