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腐英雄是威权与公众互相认同的政治人物,他们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起到了适当的范式与修正作用,因此就成为当前一批作家极力书写的对象,陆天明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但在陆天明的"反腐三部曲"中,英雄人物越来越模式化,越来越象"同一模板"浇铸出来的纪念章,具有"社会仪式"的政治效果,却失去了强劲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被崇祯帝冤杀的名将袁崇焕在清朝乾隆年间被正式平反.一部分人据此判断袁崇焕为清朝所伪造的英雄人物,然而乾隆皇帝嘉奖其后代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当时社会根本改变了对袁崇焕的评价,远远谈不上对其"平反"、"翻案",袁崇焕在明清两朝一直存在一些争议.袁崇焕形象进一步抬升是清末民初随着"排满"革命思潮的兴起,而并非清朝初年的刻意塑造所致.  相似文献   

3.
1979年,<乔厂长上任记>发表,天津文学批评界有几位同志猛烈批判作品反对当时的主流政治话语揭批查和思想解放运动,其焦点人物之一就是"火箭干部"郗望北.都望北这个典型形象具有生活中某一类人的代表性,甚至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都不过分.因为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或反对派毕竟在实际生活中是少数,而首先要求得生存又不愿伤害别人的芸芸众生却不计其数.从文学艺术欣赏这个角度来看,郗望北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应该是对文学艺术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4.
将情节视为人物的事迹、历史和附属,这是"十七年"文学的基本观念。形成这种观念的主要原因有"五四"人文主义文学传统、高尔基的情节观、恩格斯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说和描写新的英雄人物的需要。这种情节观念影响了"十七年"文学的创作实践,也延伸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发展到极端就是将人物内涵极力紧缩的"三突出"和将人物功能无限扩展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样板戏"叙事:"他者"观照下的女性革命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文革文学"中的"样板戏"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两性话语权力交锋中不可多得的另类版本。"样板戏"大多以女性作为剧中的主人公或主要英雄人物,但她们身上却缺少真实女性应有的性别色彩。这一女性革命神话虽然表面上改变了女性的从属地位,但却并没有改变女性作为"他者"的历史命运。"革命"只是在形式上解放了女性,然后又通过"去性"及"花木兰化"的方式把女性重新约束在以"革命"来命名的男权话语之中。这一"样板戏"叙事模式,在看似抬高女性的革命言说中其实不自觉地潜隐着男性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6.
"文革"时期的民国叙事小说向"样板戏"模式看齐,为塑造完美的英雄人物剔除了一切有碍主题的杂质:民国时代含混复杂的社会状况、人生应有的无法言传的况味、个人的生理情感需要,由此形成了特定的英雄话语。这种纯粹的英雄话语因违背了生活本身的逻辑而打破了"仿真"局面,造成了叙事目的全面失效,同时也使民国时代的内在精神彻底迷失。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在风雨如磐的年代,还是在春意盎然的今天,"五四"以来的中国史,既可说是一部群众的觉醒史,也可说是一部英雄的成长史.正是英雄人物和广大群众的长期奋斗,才使历史的蹙眉绽开了胜利的笑靥,民族的血泪化为了东方的霞霓.我们的英雄人物,不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骨干、支柱  相似文献   

8.
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烈,散曲来自社会底层,既歌颂诸葛亮的功业,渴望诸葛亮式的抗元英雄出现,又感到前途无望,充满宿命、虚无,世事皆空的观点.元杂剧则传颂了关羽、张飞与诸葛亮等"失败了的"英雄人物的悲剧,反映了"关公崇拜"与"诸葛亮崇拜"现象,推动了戏剧艺术形式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刮骨疗毒这一情节粗略探讨古代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虚构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 ,展现罗贯中在《三国志演义》的创作中为表现他界定的英雄人物所作的艺术处理。无论是什么时期的文学创作 ,史实总是虚构为艺术的真实为文学的主题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
邵荃麟同志反对写英雄人物、鼓吹写“中间人物”的一个借口是:英雄人物“单纯化”,“尽管写的职务不同,但性格相似。都是红脸”,缺乏“深度”和“复杂性”;“中间人物"身上有“旧的东西”,有几千年来的“精神负担”,有“苦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彝族史诗《支格阿鲁》同属于世界民族史诗之英雄史诗的范畴。本文拟从英雄人物形象分析这一层面入手,着重以《荷马史诗》中的主要英雄人物——阿喀琉斯和彝族史诗《支格阿鲁》中的英雄人物——支格阿鲁为例,分析中西史诗的英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小说《人面桃花》为我们展示的是一段非英雄化的历史。作者格非书写的英雄人物,不具有主流意识形态叙述下英雄人物的崇高性、神圣性,呈现出了非英雄化的色彩。具体说来,他通过两种方法来把英雄人物非英雄化。第一,通过他人眼光来看英雄。第二,对英雄人物自身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3.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的主要英雄人物李自成.虽是一个尚未最后完成的艺术典型,却已凭借鲜明的形象赢得了读者的倾心.作家在珍爱的英雄身上,投注了炽烈的激情,在小税的头两卷中,展现了人物多方面的性格,并着力突出其主要特征,使其独具风采,鲜明地区别于同一风云变幻时代里的其他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和<罗宾汉传奇>显著的共性是以英雄人物为主角.这些英雄人物虽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不过,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不同,在他们表面的相似之下却还掩藏着一些差异.本文从中英两国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对这些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作了较为详尽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军旅小说的英雄塑造,勇猛地冲决了束缚作家思维的陈旧观念,以对长期被忽视、被践踏的"人"的关注和探索为其主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审美特征,构成了当代军旅文学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环节.刘毛妹、梁三喜、靳开来、郑志桐、袁翰、古沉星……众多的英雄人物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丰满的人性质地、东方的"硬汉形象"、复合的"圆整人物"、崇高的悲剧命运,成为这些英雄形象不同于以往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蒙古族史诗英雄江格尔和西方史诗英雄贝奥武夫都是理想的英雄人物化身。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为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塑造有着相同之处。两个英雄人物形象都具有英雄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随身携带的作战装备、英雄卓越的能力三个方面的特质。同时结合原型批评理论,深入细致地解读史诗英雄人物并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了解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人性共通特质,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中的"侪"、"辈"、"属"、"曹"、"等"是用来表示复数的,但不能把它们看做代词的复数形式.这几个字虽然具有相同、相近的词汇意义,但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特别是在用法上.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语史上,先后使用"譬"、"比"、"喻"等词语来指称比喻这一修辞格.但在先秦时期,这些词语之间还存在着显著区别.自战国至东汉,它们的意义分别发生变化,并且在"比喻、比方"的意义上逐步接近.本文简要分析了这三个词在意义上的区别,并勾勒出其各自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幸亏"、"好在"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亏"与"好在"都可表示具有某种有利条件,是同义词.而"同义"不是"等义",同中之异引人注意.本文从这两个词的辨析说起,期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突显"与"凸显"仅一字之差,二者常常换用.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突"与"凸"的义项中均含有"高于周围"的意思.义项的相通或是二词可交替使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