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妍 《职业》2014,(26):21-22
入企办学培养技师,即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师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本文论述了如何入企办学培养技师,学校到企业办学,在企业培养技师,将课堂搬进企业、搬到车间,进一步缩短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而校企合作培养技师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培养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的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职业》2011,(21)
6月25日下午,无锡技师学院与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行第三轮校企合作培养技术人才协议签约仪式。无锡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巫伟钢与合作方党委副书记时兴元共同签署并交换了“合作培养油泵油嘴调试技术人才协议”“合作培养热处理工技术人才协议”和“技师工作站培养技师协议”三个重要协议,旨在合作培养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具有一流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的一线人才。  相似文献   

3.
王春光  李海霞 《职业》2017,(15):27-28
预备技师班教学目前还没有固定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都是主旋律.本文重点对如何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预备技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索.提出在预备技师班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首先要完善合作机制,还要充实合作内容,完善考核制度,除此之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企业课题也会对预备技师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秦静  吕伟  石全波 《职业》2020,(8):51-52
为提升技师培养质量,促进校企高度融合,发挥校内企业的优势,笔者进行了校企合作培养技师新型模式的尝试。通过开展校内企业学习,技师班的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均有收获。本文对校企合作培养技师的情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曲林受 《职业》2018,(26):45-46
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技师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技师学院普遍存在生源素质较差的问题,学生大多数是没有希望考入高中的初中分流生,基础较差。针对这样的生源,要想培养出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就需要将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完美地解决了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技术研究等有机地结合这个问题。所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技师学院和企业发展相结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陈俊杰 《职业》2015,(6):72-73
模具是工业生产企业的基础工艺装备,很多形状复杂的产品需要通过模具成形才能制造出来。因此,它对生产工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对模具专业技师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职业院校就应该为企业培养出大量的模具技师人才。笔者就所在学院对模具专业技师班的教学安排和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肖炜 《职业》2022,(10):17-18
职业院校人才输出和企业人才输入出现断层问题且日趋严重,因此本文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与就业改革创新进行了研究。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现状,探讨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准员工式”培养模式、规范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三项改革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刘兴元 《职业》2016,(9):21-2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研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模式。”本文以我国公办重点职业院校之一的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为例,介绍了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实现职业岗位对接的具体做法和成果。  相似文献   

9.
刘新滨 《职业》2016,(31):116-117
淄博市技师学院坚持贴近企业办学,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与110余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有完善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及校企合作委员会组织机构,并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最终形成双促进的经济发展与技师教育共同增长的良性循环.本文对产学相互支撑校企共同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每年10月到11月的这段时间,深圳技师学院的校园里都会比平时更加热闹,热情与活力涌动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技能竞赛让人目不暇接,中外职校学生、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台竞技,作品精彩纷呈;毕业生被知名企业争抢,场面火爆;企业冠名赞助、捐资助学,与学校现场签约,校企合作亮点频现;国内外职业院校代表来校观摩,理念碰撞,经验共享……全校参与,多方交流,让技能节成为了深圳技师学院创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大特色,更助力学院走向世界,学院品牌的含金量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1.
周磊敏 《职业》2013,(17):110-111
模具行业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现实需求。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模具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许多职业院校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技师学院模具技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提出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模具技师人才的教学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职业》2005,(3):49
近日,劳动保障部就2005年一季度培训就业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劳动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指出,2005年的培训工作,一是要抓紧做好第七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大会会议精神的宣传贯彻工作.二是积极筹备召开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三是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各地要加快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和职业院校职业资格认证试点工作.在大力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的同时,要在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上下更大功夫.  相似文献   

13.
《职业》2011,(11)
2020年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将达到1000万人 王晓初副部长在会上表示,从201 1年到2020年,全国将新培养350万名技师和1 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 其中,国家拟重点支持50万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高级技师培训.王晓初介绍,今年将抓好高级技师培训项目启动实施工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作用,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较深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技艺技能的技师和高级技师.  相似文献   

14.
2006年9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对在校生实行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要求各地区高职、技师学院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新技师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分阶段培训和考核为特征,建立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相似文献   

15.
2006年9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对在校生实行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要求各地区高职、技师学院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新技师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分阶段培训和考核为特征,建立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杨经元 《职业》2017,(16):11-13
技工院校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大规模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推动技工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已成为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技工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国际交流合作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外办学,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相似文献   

17.
鲁文 《职业》2012,(16)
龙口市采取厂校联合办学的措施,缓解了企业用人急、就业压力大等问题。龙口市根据企业急需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定向培训、培养。龙口市采取企业与各技工、职业院校及各大实习培训基地联合办班培训的方式,将筛选和培养思想道德好、技能水平高的技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把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内容,提高学员实际操作技能与提高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并重。  相似文献   

18.
黄绒 《职业》2016,(33):82-83
嘉兴技师学院与浙江瑞宏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产学研共同体,引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工业机器人使用、维护专业人才.共同成立瑞宏机器人学院,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元招生、双元计划、双元基地、双元教学、双元评价等产训一体的育人规划;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术的联合培养.  相似文献   

19.
秦潇  郭宜勇 《职业》2017,(22):14-16
近年来,在中德两国加深战略合作、"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强化专业建设水平、打造优秀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国内诸多职业院校纷纷加快了向德国学习的步伐,中德合作办学之风迅速吹遍全国. 作为江苏省宿迁市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全面启动对德职业教育合作的职业院校,淮海技师学院自2015年以来坚持深化中德合作,推进办学规模,发掘办学效用,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20.
张小建 《职业》2007,(9):10-12
一、认真总结校企合作经验,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2003年,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地位,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在全国启动并实施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2004至2006年三年间全国共培养新技师60万人,超额完成"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