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代《易》学与《焦氏易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的梁国,即今中原豫东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著名《易》学家和杰出的诗人,姓焦,名延寿,字赣。他留下了一部篇幅甚矩的不朽著作——《焦氏易林》。这部著作是按他参予新创造的“卦变”法撰写的一部大型占卜书,即《易经》六十四别卦,每卦除自身遇合外,还跟其余六十三卦分别遇合(术语曰“之”),每次遇合设一占卜辞,共得4O96首;每首皆用四言韵语写成,其中绝大多数是诗,有不少堪称优秀诗篇。由此,《焦氏易林》的出现和流传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易》学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奇书”;二是我国最早…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作品的著作权问题宋代以前,人们对《渔父》的著作权从未提出过怀疑。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然明代张京元(《删注楚辞》)以后的注家却有人开始对其著作权问题提出怀疑。他们认为《渔父》非屈原所作,或为宋玉、景差等楚人所为,或为汉人伪作(如清代崔述《考古续说·观书余论》及胡适《读楚辞》和陆侃如等)。马茂元先生主编的《楚辞注释》亦认为“本篇是楚人悼念屈原之作。”  相似文献   

3.
一、窦娥的卒年和贞节观念《窦娥冤》对窦娥一生经历作了概察:她七岁别父,作了童养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上二年丈夫“害弱症死了”,接着守寡三年;正当她孝服将满的时候,遭张驴儿的坑害,被贪官杀死。照说她死时正好二十二岁。但《元曲选》中的《窦娥冤》在两个地方出了破绽:一是第一折窦娥的自白:  相似文献   

4.
<正> 战国齐威宣王之世,临淄稷门之下有一个研究机构,聚集着天下学者。曾在其中“三为祭酒”的赵人荀况,无疑是学者中的最大学者。传世的三十二篇《荀子》,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雍容典雅的风度,给这个推论提供着坚实证据。这三十二篇作品,除卷末数篇或出于弟子纂述外,绝大部分当出于荀子手笔。这些作品,涉及当时学术的所有主要领域,其方面之广,论证之精,为先秦任何个人著作所不及;是一部值得认真重视的高文典册。在漫长的封建年代里,《荀子》因其性恶论的主张而一直受着冷遇。近代以还,注者渐  相似文献   

5.
6.
布依族是祖国大西南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人口二百一十二万。据史学家考证:她“是贵州的土著民族”、“秦汉以前称为‘越’一→东汉六朝称‘僚’→唐、宋、元称‘番蛮’→明、清至解放前称‘仲家’。”因布依族自称“布越”、“布夷”、“布依”等,解放后,一九五三年经本民族内部协商,后经国务院批准,才统一定名为“布依族”。布依族主要居住在贵州南部、西南部和中部地区,其次贵州东南部和西部以及四川、云南也有少部分布依族人散居。布依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有不少书籍是认识汉文的布依族人用汉字拼写而成。由于大部分是音译、难解其中之意,因而很多文化遗产仍靠口头文学的形式保存下  相似文献   

7.
《周易》古歌研究目前已成为《易》学研究的一个独立分支和先秦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周易》古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以《诗》观《易》"逐渐树立。对象与方法相互依存,《周易》卦爻辞文本结构与审美特征的把握,是《周易》古歌研究的基础。从一爻之内歌谣的解读到一卦整体上诗歌特征的发现,是《周易》古歌研究史上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8.
<诗>是<焦氏易林>文体与文辞的主要来源.作为齐诗遗说的<易林>,是研究汉代<诗>学演变发展的重要文献;而通过对其文辞名物的考释,有利于佐证毛诗故训,从而正确解读毛诗.<易林>吸收了<周易>卦爻辞言简意赅及<诗>四言韵语的特点,发展成为精炼的四言短体诗.这种独特的创新文体,是汉代经学对文学渗透的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9.
《指物论》发微刘恒健陕西师大中文系公孙龙子的《指物论》扑朔迷离,玄奥难解,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桩悬案。为此,庞朴先生曾经不无感慨地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①.张岱年先生也认为在《公孙龙子》诸...  相似文献   

10.
<文选>立"江海赋"一类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汉书·艺文志>和<文心雕龙>的影响,二是汉魏六朝水赋创作的实际情况,三是萧统本人的山水爱好.此类所收木华<海赋>、郭璞<江赋>两篇作品,前者雄伟壮丽,奇拔不群;后者条理明畅,气势宏大,皆着意于壮丽宏大意象的选择描绘,表现出对穷变于声貎的极致之美的追求,从中亦可见萧统崇尚壮丽宏大之美的大赋观.但这两篇赋在汉魏六朝水赋中,并非成熟的山水文学作品,尚处于山水"喻诸心性德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易林》一书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自唐朝始便被发掘出来.宋朝黄伯思、陈振孙,明朝杨慎、钟惺乃至近人闻一多、钱钟书等对其文学价值不断拓展.《易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具体体现在:后世文人对《易林》的征引化用;后世文人用《易林》来注解诗文;后世诗人对《易林》的模仿创作;后世小说、对联等俗文学倍受《易林》影响;后世《易》...  相似文献   

12.
疏琼芳 《中州学刊》2004,(2):123-125
自20世纪20年代起,郭沫若等前辈学者开始从诗学角度对<周易>进行探索.到20世纪70年代止,这一研究主要限于以<周易>的一爻为单位,运用比兴理论与<诗经>等先秦诗歌进行比较.20世纪80年代末期,傅道彬等在前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以全卦为单位对<周易>古歌进行解读的理论.这些研究开拓了<周易>研究的新领域,对先秦诗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焦氏易林>为西汉时期焦赣所著的一部衍<易>之作,其始被作为术数之作占卜吉凶,然其四言韵语的<诗经>形式蕴含有文学审美的特质,故其在成书之后的传播、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文本形态.隋前<焦氏易林>的传播与接受,偏重于术数方面,凸显的是文本的原始形态,但文辞方面的接受已露端倪.  相似文献   

14.
李金坤 《学术研究》2004,(11):126-130
《诗经》中“鸟兽草木”等动植物计有 2 5 0余种 ,它们不仅是博物学层面的功能符号、社会学层面的文化符号 ,而且是文艺学层面的情感符号 ,更是教育学层面的启蒙符号。这四个知识层面都是先民们亲近自然、友爱自然的美好结晶 ,也是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深层内涵之所在。阐析《诗经》自然生态的审美意蕴 ,有益于激发与增强今人关爱自然之意识  相似文献   

15.
16.
《楚辞》黄昏意象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辞汇聚了浩大多元的“黄昏形象”。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业文明特征是屈原创作关系不大的“真实”背景;“娶妇以昏时”的婚姻习俗仅是屈原借以抒情表白的“外在”形式;宫廷官府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与过多的夜间祭祀活动,才是屈原政治生活的直接背景;而作为贵族诗人的屈原,那敏感多愁、长夜难民的心理特征,才是《楚辞》“黄昏意象”的灵感触发与主体倾向;至于楚民族和屈原对太阳的崇拜,对太阳神话系统的熟悉、坚信,则真正成为《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  相似文献   

17.
<正> (一) 《楚辞·远游》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我国的游仙诗可谓源远流长,《远游》乃开其先河。但《远游》的出现,不仅有其社会的原因,而且有其文学上的渊源。在战国齐威王、齐宣王时,齐燕一带出现了一批方士,他们“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神仙思想的勃兴,是与对殷周以来上帝崇拜和信仰的动摇相伴随的。神仙家宣称:  相似文献   

18.
<素问>充分发挥五行的功能性并把它抽象化,把五行的"动"作为基本性质而发挥到生命论中.在<素问>的五行学说中,五行与五脏各自的相对独立性相合,而其整体理念则是一体论的,生命的统一体是各个功能系统的融合.功能性、动态性和多元一体性构成了<素问>五行学说的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9.
《韩诗外传》明显有着关注现实政治、探求治理之道的经世倾向,其经世思想体现在天道论、王道论、道势论等方面。在“天道”层面,韩婴阐发《诗》“受命而王”的天命观,指出神圣之天以灾异警示君政之失,以民心代表其意志,并决定着政权正当性,从而告诫君主“畏天之威” “敬天保民”。其王道论兼言“以情度情”之仁政与“降礼尊贤”之礼制,主张以井田制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以纲纪礼法维系社会秩序。此外,韩婴又从“道势”关系的角度,强调儒学之正统地位,挺立儒士人格,鼓励他们坚守士节,积极参与政治,以“道”的力量抗衡帝国形态下不断扩大之皇权。  相似文献   

20.
郑继猛 《人文杂志》2008,(1):139-141
"德士"是宋徽宗宣和元年时诏令佛教徒使用的专门名称.本文应用诗史互证的方法,用史的材料论证"德士"和宋徽宗、林灵素、佛教徒之间的关系;再分析了饶节<改德士颂>组诗的内容.由此论证佛教在徽宗朝受到严重打击的事实,同时指出了宋徽宗时期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社会政治原因.文章发掘了饶节<改德士颂>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心态,以及诗作所传达的佛法"不二法门".这是南北宋期间,一组典型的反应现实社会情态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