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夏陵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陵寝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地域上来讲,在我国仅属西北地区一个局部的问题。从时间上来看,在此之前,我国陵寝制度至少已有1200年的历史了(约上溯至秦代)。因此,西夏陵寝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也只是一个阶段的问题。然而,西夏陵寝制度却独有其特色,在我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上亦应占有一席之地。本文试图将西夏陵纳入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中作一初步探讨,拟通过西夏与唐、宋、辽、金陵寝制度的比较,来揭示两夏陵的诸多特点,从而阐明西夏陵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2.
浅析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出土的泥塑人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出土的三尊泥塑人像在装束和人种上均具特点。文章初步推断该人像反映了回鹘僧人的形象,进而指出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应该是一处类似佛寺性质的建筑。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1998年秋发掘西夏陵区3号陵园西碑遗址出土遗物、清理迹象等情况,探讨了3号陵陵主、碑亭构筑、基址裂缝、碑石残碎、石像座运置及文物石料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西夏帝陵位于银川市西南郊,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之上。它是西夏京畿迄今犹存的最大建筑遗址群。1972年开始,宁夏博物馆曾对陵区做过多次调查勘察,发掘了一座帝陵和四座陪葬墓,发表过一些发掘简报和论文。本文专就西夏陵园的地理形势和布局特点作初步探讨。一封建帝王为陵园选址,都非常重视“风水”形胜。西安市西北礼泉县境的唐太宗昭陵,开创了唐代“依山为陵”的制度。北京市昌平县境背依群山的明十三陵,南京市紫金山麓的明孝陵,都是名闻遐迩的帝陵胜迹。银川市郊的西夏九陵,虽然早在十三世纪初叶随着西夏  相似文献   

5.
西夏语助词与动词群的配置胡若飞长期以来,有两个学术难题一直困扰着西夏语法学界,一是西夏语动词后置成份的研究①,二是西夏语助词a、na、ki、rer、wi与动词配置的研究。笔者继求证第一个问题后,犹有余兴,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第二个问题。现就管见所及,择要...  相似文献   

6.
西夏避讳制度初探韩小忙避讳问题是西夏历史研究中一个很特殊的方面。由于西夏无纪传体专史,仅于宋、辽、金诸史中附《夏国传》之类传文,记述极其简约,致使西夏史料散佚湮没,加之近现代发现的西夏文献不多,因此,欲窥避讳方面之详情,实属不易,故一直未引起史家对此...  相似文献   

7.
西夏语声调研究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夏语声调的研究是西夏语音学中最为薄弱的一环,过去学术界一直以为是发表的原始材料不足所致,然而在几乎全部西夏字典都已披露于世的今天,人们却惊奇地发现新的资料不但没有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反而给研究者带来了更深的迷们。根据目前对西夏语言的了解程度,我现在还无力彻底澄清这一系列事实的真相,所以打算在此把有关的资料全盘托出,以期待西夏学界和语言学界的专家们共同来解决这一无法回避的难题。此前我们对干西夏语声调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两种书,一种是西夏人自撰的韵书《文海》①,另一种是俄国西夏学家聂历山编录的西夏文…  相似文献   

8.
西夏灾荒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夏王朝的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了粗略的梳理,指出窖藏存粮、移民就食、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是西夏政权主要的防灾、赈灾措施。同时就西夏时期的自然灾害对西夏社会的影响及其相关问题作了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夏汉字典》、《俄藏黑水城文献》所公布的《同音》甲乙丙丁四个版本、《番汉合时掌中珠》、《三才杂字》等西夏时期的字书,以及《西夏语形态学》、《西夏文字解读》等西夏语言文字学专著进行了研究考证,针对一些普遍容易出现西夏文字书写错误和笔误的问题,着重从文字形体结构对比分析入手,阐述了西夏文字规范写法的有关问题,对准确认识、书写西夏文字和研究考证西夏文献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国内西夏军事制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几十年国内西夏军事制度研究成果的比对 ,认为存在问题很多 ,其研究水准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 ,并就其中的西夏军事制度的定性分析、西夏军事组织发展的分期、中央兵与地方兵的界定、西夏军队数量等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西夏文献资料和文物的大量出现,有关西夏社会的汉文、夏文资料也逐渐显露出来,而且日趋丰富,于是为再次研究西夏契约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本文从迄今发现的西夏契约资料、西夏契约的格式及签字画押的特点、西夏借贷(典当)的计息方式、西夏借贷(典当)不还的处罚方法等四个方面对西夏契约进行了探讨,得知西夏不仅借鉴学习中原王朝的契约经验,同时对西夏的契约制度进行了完善。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史料的缺乏,西夏道教的研究目前还非常薄弱,诸多问题有待探讨。可喜的是,随着黑城文献的陆续公布,有关西夏道教方面的材料日渐增多,为一些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能。本人最近就此方面收集了部分资料,现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初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道教术语的夏汉对译(一)有关道教内容的几种西夏文材料涉及道教内容的西夏文资料,目前能够见到的有以下几种:1.《类林》,唐代人于立政编纂的一部类书。西夏文本《类林》刊于夏乾佑十二年(1181年),书中的《隐逸》、《方术》两篇的内容与道教有关。虽然该…  相似文献   

13.
贸易与西夏侵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宋复交战敌对状态时期,西夏是战争的主要策源地,西夏的频繁入侵和扰边活动给来的边防造成很大的压力,宋神宗在元丰七年曾说“夏国自祖宗以来,为西方巨患历八十年,朝廷顿天下之力,竭四方财用以供馈钢,尚日夜惴惴然,惟恐其盗边也”①。故北宋虽然在元丰、绍圣、元符、崇宁和宣和年间亦发动大规模的制夏战争,但就战争的动机而言,主要是为了解除边患,是以政治利益为前提,即属政治性的,或者说是对西夏入侵的一种反动。那么西夏屡屡发动侵宋的动机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已从许多方面作了探讨,有人认为西夏是为独立而战,或是…  相似文献   

14.
西夏的印章制度初探陈炳应西夏的印章,自清朝以来屡有发现和著录,比较重要的著作有:1927年罗振玉、罗福成编印的《西夏宫即集存》,收集西夏官印33方。1982年罗福颐辑录、李范文释文的《西夏官即汇考》,收集西夏官印97方。1988年史金波、白滨、吴峰云...  相似文献   

15.
西夏盐州境有乌、白二池,盛产青白盐,“味胜解池所出,而生产无穷,”是西夏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因而自公元982年李继迁起事至公元1043年元昊与宋议和,六十余年间,青盐贸易一直是宋、夏外交上重要议题之一。北宋朝中虽有两派互相对立的意见,但禁止西夏青盐内销的主张始终占据上风,西夏对宋输出青盐的如意算盘也就一直没能如愿以偿。唯自清代以来,有些研究西夏史或论及西夏青盐问题的专著和论文,往往认为在西夏德明当政时,宋曾允许西夏青盐输入,这是—个应予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夏文词典佚缺字形结构与反切拟音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依据西夏文词典《文海》的构字规律,从西夏文字与汉文字的对比中剖析了西夏文字的实质,叉从已知的材料中运用音韵学原理、西夏文的同居韵原理,提出了解读佚缺、未知西夏文字的字形结构与反切拟音的规律、思路、方法和手段,这对弥补西夏文字的空白、全面了解西夏语言文字体系、西夏文与汉语的关系、西夏文字形声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夏历史是我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对西夏史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有些问题还可进一步深入讨论。本文仅就西夏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些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西夏佛教新探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利用新见的西夏文献和文物 ,对西夏佛教的一些问题作了新的探讨。作者搜集了多种西夏皇室发愿文 ,为历朝稀见 ,并指出它们的学术价值 ;西夏有三位帝师反映出西夏帝师制度的形成 ,并对元代帝师制度产生直接影响 ;众多的国师也是西夏佛教的显著特点 ,国师在西夏佛教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西夏后期佛教法事的铺张 ,表明了西夏佛教的繁荣 ,但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西夏不同形式的佛塔展示出佛教建筑的多样性 ,也透视出佛教信仰多民族融合的风格 ;西夏首创以活字版印刷佛经 ,形成实用规模 ,并保存了很多早期的活字印刷实物  相似文献   

19.
西夏军事制度的研究是西夏研究的薄弱环节 ,而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边防制度。西夏的边防制度比较复杂。本文以西夏文文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和《贞观玉镜将》为主 ,结合其他西夏文、汉文相关资料和当前研究状况 ,拟对西夏边防将领的选派、边防军的职责、奖罚制度以及边防制度的特点等具体问题作比较全面的探讨 ,以期有补于西夏边防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关于西夏主体民族起源的语文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夏主体民族起源的语文学思考聂鸿音围绕西夏主体民族起源的讨论是20世纪西夏史研究中最引人瞩目的热点之一,几乎全部可以用来提示其答案的现存史料都已被一批优秀的史学家发掘整理出来,并进行了精粹的分析。然而,在数十年的讨论之后,西夏史学界不但没有形成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