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历来是中国与中印半岛各国间交往的通道和桥梁。本文概述十三世纪以前,云南与中印半岛上的剽国、掸国、蒲甘、女王国、真腊、八百媳妇国以及在汉唐帝国统辖下的交趾郡、安南都护府的友好交往。在这种友好交往中,云南各少数民族一直在中间起联系的纽带作用,使中国各族人民与中印半岛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友好关系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印两国的前50名大型企业的文化陈述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国大型企业的文化陈述特点及类型: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的要素理解更为透彻,印度企业则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优于中国企业,争创世界一流成为两国企业共同奋斗的目标,中印两国的企业文化都是以团队型文化主导。两国企业需注意企业文化要随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只有加速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提高各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实现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云南对外文化宣传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既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云南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坚持我国对外文化宣传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适应当前国际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势和要求,发挥云南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云南民族文化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云南与印度间商贸交流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古以来,由于中国云南与印度间地缘上的接近、两地居民间的迁徙及互往带动了彼此间的商贸交流与文化传播,滇印商贸交流关系也因此成为中印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以历史上滇印商贸交流的发展状况为线索,在对20世纪史学界相关研究状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出云南与印度间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商贸交流的不同特征,同时也大致勾勒出了20世纪史学界对该问题的基本研究现状,以期完善中印交流史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60年代拉丁美洲"爆炸文学"出现的根源、以及拉美文学和拉美文化的关系人手,分析了拉美文化和拉美文学的关系;比较和分析了拉美文化和云南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认为拉美文化通过拉美文学得到升华.云南民族文化在面向全球化的进程中,必然要和其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产生碰撞、交融.云南民族文化要走向世界,拉美文化的发展以及通过文学艺术进行升华的经验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古滇国是云南历史上第一个以国家形态出现的奴隶制国家,古滇文化是云南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大发展目标,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昆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就要深入研究古滇文化,努力开发古滇文化,把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把吸收古代文明和建设现代文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徐梅 《学术探索》2012,(12):135-137
云南26个民族的语言是保持并发展云南多样性文化、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内在因素。在全球化经济大潮导致的趋同倾向中,重视多民族语言因素有着重要意义。这是由多样性文化生态对语言自身的诉求,以及多民族语言所奠定的云南多样性民族文化现实决定的。从多民族语言看云南多样性文化建构前景,可以看到,尊重并保护各民族的语言,就保护了云南多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便有望获得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交融创造的云南多样性文化的丰富亮点。  相似文献   

9.
云南青铜文化是云南文明之始的灿烂篇章;在中国历史上,则是中国青铜时代行将结束之际大放异彩的终幕曲。对于云南青铜文化宝藏,学者们已从多方面进行过研究。本文将借鉴云南考古学界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探讨云南青铜文化的分布特征、地理成因、地域特色及衰落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文化是生态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各民族为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而创造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知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和云南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为中华文明和云南各民族文化的长期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将为中华民族和云南各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秦文 《理论界》2010,(12):62-65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法律,往往与宗教、道德、习惯等相互交织,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丰富的民族特色与特定的文化内涵。礼的尊崇与达摩信仰融汇了中国和印度对于法律的态度、信念、心理与情感,深深植根于中印传统法律文化的土壤,表现出与西方迥异的风格与特质。基于经济文化、政治结构、风俗习惯等因素,中印传统法律文化呈现出诸多共通而又相异之处。对两国传统法律文化之异同进行比较,既为回顾法律文化传统、展望法治发展前景,又希冀以印度为镜,透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继受与革新。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多样性与云南的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是中国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云南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中蕴涵的和谐文化,直接建构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多样性促进创造性和多样性促进稳定性,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云南的文化多样性对构建和谐云南具有积极作用,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与发展文化多样性,推动云南的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存在着传承与变异、离析与整合、文化惰性与创造性、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矛盾,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对云南的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多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艳  金国兴 《学术探索》2002,(1):129-131
要把云南建设成一个民族文化大省 ,首先要了解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云南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境内 2 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历史发展特点和文化传统。特别是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它们已不可避免地向现代文明靠拢 ,并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近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近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文化张巨成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云南的时间虽然比沿海地区和内地较晚,但基督教在云南,特别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之快,发展之广却是突出的。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的冲突,远较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冲突为小;基督教在中...  相似文献   

16.
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相互渗透的现代经济产业,已被云南省委、省政府确立为云南跨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中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因此,依托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积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不仅是加快云南旅游支柱产业建设,促进全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把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相结合,在全面分析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认识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是区别不同民族的重要特征。云南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云南民族文化流失严重,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和民族性受到冲击。新时期,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关系,注重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推动民族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开发祖国西南边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云南的历史进步和繁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来文化吸收、融合、创新、发展,同时在政府引导下,呈现出去粗取精的发展趋势。但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值得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深度开发文化资源提升云南民族文化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泳湄  梁荻 《学术探索》2004,(11):124-127
文化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内容。目前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率不高 ,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因此 ,应该在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上下功夫 ,在提升民族文化生产力上下功夫。而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民族文化生产力的提升 ,具体靠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转化力、内涵力、后续力、创新力、规模力、科技力的提高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的翻译是促进文学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佛典汉译是中印文学文化交流史上的高峰。近百年来,除《道德经》、唐诗、鲁迅之外,大部分古代、现当代汉文学经典在印度处于翻译缺失状态。中印文学传统和审美追求的差异、当代印度更关注中国的政经时事均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印度国民文化过度自豪的心态,这种文化心理导致了印度文化在面对汉文学经典时的选择性失明。印度文化历史悠久,并对南亚、东南亚地区有深远影响,但过度自豪阻碍了它与其他东方国家之间正常的双向文学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