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言锋 《江汉论坛》2008,(4):119-121
清朝建立以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专制政策,严厉打击反清意识,在社会上形成了避祸心理,清初文人在创作上开始有所顾忌,尤其是对于一些统治者敏感的社会问题只能采取种种曲折、间接的表达手段.以<醉醒石>、 <清夜钟>、 <豆棚闲话>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主要通过历史题材、一定程度地借用参入历史事件、改编历史故事,及类比、象征、小故事大处着笔等多种手段,间接地抒发作者的胸臆,曲折地表达作者的创作主旨.并以此形成了当时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社会上长时间内存在严重的遗民心理,这对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在题材方面表现出新的特征:故事发生的时间大多设在明代,较少设在明以前和清代,有的作品还直录了明清鼎革之际的时事;事件上偏重于战乱和战乱背景下的故事;强调题材的历史感;官吏、官场题材明显增多,其中出现表现武官的题材;有的作品还表现出归隐倾向,等等.  相似文献   

3.
吴广义 《阴山学刊》2001,14(1):31-34
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情节具有传奇性的特色.这是传统美学在小说艺术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其主要表现是情节曲折多变;偶然与巧合手法的运用.由于情节曲折离奇,使作品生动、有趣,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孟睿 《理论界》2013,(5):149-150,187
叙事视角是小说创作中的关键性问题,是创作技巧中的最基本问题之一,一直以来他都是小说创作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李渔在其白话短篇小说中将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巧妙结合并灵活转换,获得了与众不同的审美效果,引导读者进入他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喜剧手法的成功使用,使中国小说的审美情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用喜剧手法揭示悲剧主题、以喜剧场面刻划人物复杂性格、以乐衬悲的反衬艺术、喜剧化的“大团圆”结局等。这与中国古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民族心理、民族审美观甚至宗教观,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兴盛地,呈现出东京、临安--金陵、苏州、杭州--上海的变迁轨迹,而这几地都是当朝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兴盛地的转移情况清晰地显示出,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所受到的地域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经济的发达,为其兴盛提供了读者保证、印刷支持,并不断丰富其创作题材;文化的发达,为其兴盛提供了作者保证,并创造了作者之间交流的便利和创作技巧提高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李渔不仅是清初著名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尽管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小说作出了分析,但我认为,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特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重新奇;重虚构;重议论;重浅显。本文试就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归纳了他白话短篇小说出现这样艺术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吕茹 《兰州学刊》2012,(6):102-105
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叙事角度是若干个角色视角与叙事者视角流动的组合,在戏曲叙事中,虽然只能表现剧中人物的视觉、听觉及其心理的活动,但是叙事者经常采取隐而不退的叙事谋略,自由灵活地实现从限知至全知的转换。由于二者艺术特质的不同,造成了叙述方式的差异。同一故事在白话短篇小说与戏曲的双向互动与渗透中,叙事者必须分别在叙事视角、叙事人称、叙事话语上实现一定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考察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形成与兴衰过程,我们会发现白话短篇小说的形成与兴衰与文言短篇小说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但研究白话短篇小说的形成与盛衰的原因,同样可以从创作主体、作品内容和接受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研究。必须从研究实践发现和总结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理论方法,才能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展现女性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同时,也表现了她们的诚信,特别是她们为恪守诚信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她们以自己无声的抗争和悲壮的生死之歌,诠释了体现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的诚信观念,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对传统道德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琼州学院学报》2015,(1):65-69
清初传记文出现传记人物底层化倾向,大量社会底层人物如底层知识分子、底层女性、艺人、异士等入传。其原因与史传文学关注底层杰出人物的传统、社会动乱逼迫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走向下层社会、底层人物的人格力量感染士大夫阶层以及底层人物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父母与媒妁为象征的传统婚姻制度影响深远.到了明代,尽管官方的规定与以前并无多大差别,但以冯梦龙、凌濛初为代表的编撰者创作了反映普通民众情感和心理诉求的白话小说,表现出与传统迥异的婚恋观,婚恋模式亦出现了新的动向.这一方面是与明代中晚期重情、重个人价值的新思想有关,亦是文学世俗化在小说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早期儒家即提倡的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它对人们的一切行为有规范作用。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特别是“三言”“二拍”,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赞颂也有鞭挞,其中无论是表现商人的生活画卷,还是反映新型的市民爱情观以及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品,诚信观念都伴随着人物形象,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诚信观念在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和古代文化的基本支柱,诠释了为历代中国人所崇尚的诚信观念,并体现了传统审美的人格力量以及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表现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多重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阚红柳 《江淮论坛》2009,(4):171-174
在中西文化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中,清初史学亦成为二者会通与融合的媒介,并产生了中西方史学文化交流的初步成果。本文拟从西学观念、官私史著对西学及西人的记述以及中西方的史学论战等方面探讨西学对清初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现代白话作为语言系统的生成过程,以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对传统性的继承借鉴为个案来揭示现代白话文体的现代性特征。文章认为,胡适以传统白话为主体重建了现代白话系统,其理论促进了文言词汇及传统白话向现代白话的转化。“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性的追求不仅没有中断传统文化,反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6.
道教与中国古代戏剧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元明清时期道教虽不如佛教势力强大,但与戏剧关系而言,道教的影响却大于佛教.明末清初,由于时代的特殊性,道教对戏剧的影响更密切更深远更广泛.道教的形式成为寄托民族情绪的最好躯壳,道教的思想成为剧作家抒写人生郁闷、焦虑与无奈的最佳归宿,道教的想象成为剧作家驰骋写心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一个地域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气往往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由于这种作用的复杂和多变,不仅造成不同时期时尚的异趣,经常也带来区域内部风格的差异。在浙江这一文化区域,浙东和浙西的风土民情历来就存在着微妙的不同。如果将这种不同追溯到六朝时期,有点显得过于牵强的话,那么至少到唐代,我们已可看出浙东和浙西常成为浙江的两个文化中心。到明清之际,杭州因地理密迩苏州、松江两府,习尚更多地带有江南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8.
清初孙奇逢南下苏门,形成了声动朝野的夏峰学派,这在中原地区引发了广泛的思想冲突。然而,因为孙奇逢的治学特点及其人格魅力,这场思想冲突呈现出相对和谐的状态,门户之争也逐渐消弭,各派学者最终在夏峰思想的统摄下整合出一套包容宽和、笃实践履、暗然自修的治学路径。这一治学路径不仅支配着有清一代中原思想界,而且极大推动了宗族的发展,对中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化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嵌入,博客正在兴起并且显示出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同时,随着虚拟技术的进步,博客的个人性、趣味性、互动性与开放性特征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而这将更加突出博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对"博客休闲生活实践"的社会学解释或理论提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虚拟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人选清诗的风气在清初盛极一时,流传至今的清初清诗选本尚有百种之多.清初士人的好诗风气以及由此形成的以诗求名的功利心态,是其得以流行的外在因素.而选本广流传、集精华、"传传者以传不传者"的传播功效,是其脱颖而出并成为最具优势的传播方式之一的内在原因.随着清初清诗选本的流行,选家通过批评不正之风、评选当代典型、梳理诗学源流和评点时人作品等方式介入诗坛,希望以此来达到转变诗风的目的.然而,选本在对清初诗坛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因部分选家涉嫌射利、通声气之弊而受到舆论的广泛批评.这些弊端不仅助长了诗坛的恶习,同时也削弱了部分选本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