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论》选读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提高课,也是经济学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和学好这门课颇为重要。为此,主要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和理解经济运动的规律及其联系、在教学中坚持和发展《资本论》理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如何提高《会计基础》的教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基础>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会计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对于初学者而言,抽象、学习难度大、不易入门,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以后一系列专业课程教学的成败.那么,我们必须提高<会计基础>的教学效果,让学生通俗易懂的学习、掌握并爱上这门课,为学好会计专业其它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为了培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主要根据我校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培养目标以及<建筑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是马克思计划撰写的经济学巨著的后三册,是<资本论>的续篇.在马克思著作中提要钩玄,并根据<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可以在推导<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各册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结论作如下假说: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个行动(<国家>册);对外贸易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从一国扩展到他国(<对外贸易>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一切文明国家同时革命并取得胜利才能消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册).深入研究<资本论>续篇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戏、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伦理这个角度来说,<资本论>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经济背景下的经济伦理学著作和一幅经济道德生活画卷.用伦理学的视角来解读<资本论>,我想主要是出于两个目的:第一,用一个新的视角去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思想体系;第二,有利于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有学者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后期则抛弃了这一思想;很明显,这一观点忽视了马克思<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立足于唯物史现、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  相似文献   

7.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实质.从抽象范畴到具体范畴的逻辑叙述顺序,可以使人们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地弄清复杂经济形态的结构,全面地认识经济形态中各个层面的经济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最科学的叙述方法.马克思的<资本论>与黑格尔的<逻辑学>在方法上有着某种明显的内在联系,有着一种批判的继承关系.马克思的<资本论>叙述方法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的奢侈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旭友  何炼成 《学术论坛》2008,31(3):120-124
文章对<资本论>的奢侈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奢侈思想主要有:奢侈是资本的交际费用;奢侈是资本家的消费特权;奢侈对社会再生产有重要作用.在对上述思想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资本论>中的奢侈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和市场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是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为了培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的作用.本文主要根据我校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通过应用柔性制造系统着重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当代性诠释的哲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之理论基点的"感性活动"理论,同时也是解读<资本论>的理论基点;<资本论>就是马克思"感性活动"的辩证法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历史展开,是哲学批判与经济批判的内在结合.立足于<资本论>内在蕴含的哲学批判维度,深度呈现其"历史哲学"蕴义,我们将不仅消弭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后期经济学批判之间的所谓断裂,澄清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经济批判之间的内在关联.而且也将不再纠缠于<资本论>中的个别理论论断之有效性的无谓争论.从而深度呈现其作为历史哲学文本的批判立场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一些《资本论》解释本,在解释《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价值形成过程时,为了解释生产资料的价值成为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这个问题,使用了“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这一术语。如:张熏华、洪远朋的《<资本论>提要》说:“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张熏华、洪远朋《<资本论>提要》第1册,第101—102页)。陈征的《<资本论>解说》说:“一个产品的价值,例如棉纱的价值,首先是由生产资料的价值(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转移来的”(陈征《<资本论>解说》第1册,第279页)。北京大学经济系的《<资本论>释义》说:在纺纱过程中,棉花和纱锭的“价值量却毫无变化地被转移到棉纱中去了”(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释义》(Ⅰ)第135页)等等。我们认为,上述提法作为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讲,其正确性是无可怀疑的。但是,上述几本书都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在论述方法上有一个迄今鲜为注意的特点,即频繁借用生物细胞学及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方法与例证作借鉴和类比说明.对于今天的<资本论>研究者,考察这种类比方法与其论证目标的相关性,不仅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当年著作中的基本思路,更有助于从一个特殊侧面真切感受马克思学术研究中的科学精神.<资本论>作为科学理论绝非研究的终点,但是其中执着追求并贯穿始终的科学精神,迄今堪称典范,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3.
陆晓光 《社会科学》2008,23(4):95-107
<资本论>也是一部美学经典,它深化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的美学思考.其中引用最多、篇幅最长、评价最高的文献是"汉特医师的划时代报告".该叙事特点是基于马克思美学对"工业病理学"问题的关注.<资本论>引用评赞对象包括医师、学者、教授、牧师、爵士、官员,乃至商人与工厂主等."汉特医师"堪称该知识群体的典范,其品格素质是:敬业精神、人道关怀、批评勇气、公民意识、改良目标.马克思结论:英国有可能完全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改革与进步;恩格斯观察到马克思学说在"有教养者队伍"中广泛传播.其间重要原因归功于<资本论>评赞的为数众多的"汉特医师"们.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资本论>逻辑的反思,涉及七个问题,一是对马克思哲学观念的反思:劳动人道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二是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影响;三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反思:历史主体是人,还是生产力;四是在历史阶段的划分上,马克思对集权官僚制有所认识,又未在理论上明确规定;五是对政治、文化与经济关系认识的局限;六是<资本论>的目的是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使政治经济学"科学化";七是<资本论>从商品出发,将研究范围限定于商品形态的资本关系及由此引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于马克思学说性质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资本论>这部著作独特的内在结构和建构原则表明:马克思的学说既不是纯粹的科学(经济学)著作,也不是纯粹的哲学著作,而是对于"资本"的批判理论.在<资本论>中,哲学反思和科学研究完美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关于人类自由解放的学说.  相似文献   

16.
对马克思<资本论>逻辑的反思,涉及七个问题,一是对马克思哲学观念的反思:劳动人道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二是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影响;三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反思:历史主体是人,还是生产力;四是在历史阶段的划分上,马克思对集权官僚制有所认识,又未在理论上明确规定;五是对政治、文化与经济关系认识的局限;六是<资本论>的目的是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使政治经济学"科学化";七是<资本论>从商品出发,将研究范围限定于商品形态的资本关系及由此引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59年,马克思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是一部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的、独立的"经济学著作,而被誉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正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2008年以来,在蔓延全球的金融风暴中,人们把目光重新投向有"资本主义病理学家"之称的马克思,开始仔细研读<资本论>,试图从中寻找到深层次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对启蒙话语的解构:以"平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运动的基本信条是理性与自然的一致,在此基础上,"自由"、"平等"、"所有权"等成为"天赋人权".而在马克思<资本论>中,这种启蒙话语被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加以解构.本文以平等问题为例,试图从方法论角度分析在<资本论>的叙述方法中所体现出来的下述解构策略:将外在性转化为内在性,将实体性要素转化为连续的显现过程.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第二手稿中<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三者之间紧密结合的综合创新思想.研究"机器篇"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一是"机器篇"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未写进<资本论>中<机器和大工业>一章,其中的内容突出显示了马克思的近代科学技术制度综合创新论;二是从时间早晚、理论来源、全面性、综合性与科学性方面与熊彼特的创新论比较,"机器篇"说明,创新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是马克思;三是在今天建立STS学科和构建创新型社会、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这些思想对于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的系统论述,对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和论证,形成了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理论,实现了其异化思想的实证化和系统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异化性质,称为一条"看不见的线",即:抽象劳动--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其中,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异化关系是这条异化线上的"七寸".异化劳动在成就资本的同时,也异化了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