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卮言"在《庄子》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其中"卮言"即铺陈曼衍,即兴式地言论,是"三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卮言",我们不能只作为一种语言风格来欣赏,而应该从其在<庄子>一书中的运用来分析它的意义."卮言"是诗性时代思维方式的反映,"卮言"的不为言而言,不为文而文的艺术构成及其运用,体现了<庄子>的语言理想."卮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先秦思想史中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与"寓言"的文学性意义、"重言"的历史性意义不同,它更具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语诗性并不只是从大量汉语材料中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而是汉语与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相互适合"的必然产物,有其现实的心理生成机制,是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活动的一种鲜活特性.但是,在学理层面上对这种心理生成机制进行描述往往会遭遇来自一些理论"常识"的干扰和否定.本文拟从语言的存在方式及与左右脑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语言与原始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通过对相关理论"常识"的置疑与辨析,破"旧"立"新",对汉语诗性的心理生成机制作出一定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在整部《庄子》中,作者围绕着对其根本哲学观念“道”的表述,通过对远古有关风的神话传说的继承、改造和发展,进一步创造出以风喻道的独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赋予风这一自然界的自然状态以非同寻常的文化蕴含。以风喻道的更深潜、更本质的内涵乃是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心灵和灵魂的对话,体现了作者对于大通的深情企慕和热烈追求。《庄子》以风喻道为后世志士一展怀抱,长风歌吟开启了象征性语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哲学关于语言的探险中,没有谁比道家和禅宗走得更远.本体之道和佛法大意的不可说,使沉默的价值得到彰显.但这种沉默并不是彻底放弃语言,而是企图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能指的边界,以实现对道境或禅境的逼近.但是,就这种语言探险的绩效而论,它给人留下的依然是一个思想的残局.在此,知识与真理、语言与对象之问的距离与其说被充分拉近,倒不如说使两者的分际变得更加明晰.道禅的语言之思,给人昭示的就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真理,而只可能是一种"一言难尽"的诗意图景.诗性精神也因此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边春丽 《社科纵横》2014,(3):150-152
庄子所追求的与道合一、无为逍遥的自由境界,是由主体生命生发而来、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束缚、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精神境界,庄子的生存精神,与文学所要表现和达到的艺术境界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庄子》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且从表现形式上还具有明显的、和儒家经典及诸子文章风格迥异的文学特质。本文着重从"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叙事、化抽象为形象的描述、诗意的语言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张华《鹪鹩赋》与庄子《逍遥游》中鹪鹩意象的内涵存在差异,前者重在小而无用,而后者重在独立精神。差异的根源在于此意象在先秦儒道两家的不同渊源。唐宋诗文中,鹪鹩意象在先唐用法的差异上进一步延伸出了"仕进"与"归隐"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内涵,而后者经白居易中隐思想及宋代新儒学的改造,形成了"对日常生活进行诗性的审美观照"这一新内涵。  相似文献   

7.
方东美以学统而不是道统为研究思路,指出佛教从初传入中土时被称为"淫辞"到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主要与中国知识分子以道家哲学来理解佛学分不开。"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宗最为根本,其开创者道安"完全是拿老子的道家精神去解释",他的"无在万化之前"实是《道德经》里面的根本思想。支道林即色宗之要义与庄子"空虚以不毁万物为实"观念是相通的,其生命精神来源于庄子。僧肇的三大玄旨可见庄子之影响。道生的佛性论达到"佛道融会之巅峰",他的"佛性自然"吸取了道家人性自然论,"佛性即理"吸收了庄子所谓的天理,"体法为佛"吸收了道家中对"自然"的体贴之法。华严宗则透过道家哲学领域的智慧阐释佛教。  相似文献   

8.
庄子以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态度对待生死,力图探讨生死的本质,揭开笼罩在"生死"之上的神秘面纱,以寻求宁静超越的精神境界,为现代人生死困惑的解决提供了参考价值。"道"是其生死智慧的理论基础;"气化"是其对生死的本质界定,生死的变化不过是气的聚散而已。不悦生不恶死及"善生善死"是庄子对生死的态度:既要善待生命,人应该做的、可以做的就是养生,顺其自然地使生命本性得以发挥;又要以旷达的胸怀面对死亡,打破对死亡惧怕的固有态度,以死为息,最终达到一种自在、自然与自由的超然境界,庄子把这种境界称之为"逍遥"。  相似文献   

9.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和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都注重于对创作的理论探讨.他们都关注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二者之闻的联系,对诗性语言功用十分推崇.但他们对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解上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即柯勒律治通过诗歌创作,目的是使读者走向"最深奥的真理";加斯则通过充满诗性语言的小说创作,将读者从通往"最深奥的真理"的幻象转到"最虚构的文本"的现实上来.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生物科技持有一种技术乐观主义的态度,它的基本逻辑是一种还原论的思维模式,表现出强烈的反自然性、异化特征,它向自然提出过分的要求,体现在物质化和资本化两个方面。物质化将人的活动限制在物的层面,片面追求物的有用性,资本化则导致生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庄子看来,技术的非自然性和异化的直接原因是"道""技"分离。为了克服现代生物技术的诸多弊端,一种庄子式的出路是采取"道技合一"的路径,实现"技不离道""以道驭技""道法自然"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经典文本的阐释具有密切的关系,解释者往往以经典阐释的方式展开哲学体系的建构。向秀、郭象之阐释《庄子》,打破了视域融合的平衡,突破了文本客观性的限度,肆意地发挥其主观思想,建构了一套新的玄学体系,是“过度诠释”“强制阐释”的典范。郭象之诠释的基本目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即把庄子的方外之道转化为玄学的“外内相冥之道”,圣人养心养神即治国平天下。这是以养心养神为主而以治天下为辅的统一,即以道家思想为主而以儒家思想为辅的统一。郭象运用“寄言以出意”的解释方法,一是以庄文为寄言,非真非信;二是夸大寄言与出意之间的重大间距性,从而忘言以得意。这一方面有利于郭象摆脱庄文的限制,而较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思想,以填补意义间距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郭象消解庄文之义与他所阐释“庄子之意”之间的矛盾冲突,以确证其解释的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是<庄子>中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中"重言"即引用和反复,是对中国"记言"传统的承传和创新,是庄子时代理性思维的产物,是"三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言"的创作不仅意境深闳,而且发想无端.庄子为了表达他不肯强立是非的超然态度,采取的是一种以文为戏的、不从正面立论的立言方式.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诗性并不只是从大量汉语材料中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而是汉语与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相互适合"的必然产物,有其现实的心理生成机制,是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活动的一种鲜活特性.大量有关汉语加工特性的实验结论可以证明:首先,语言特性不同,对脑区功能进行"争夺"的"登陆"点也就不同.表音文字加工因其听觉特性而出现左半球优势,表意的汉字加工则以其视觉特性而形成右半球优势.其次,这是因为,汉语加工中汉字的"形义联结"最为巩固,因此来自字形激活的直接通道起决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视语音作用的存在.最后,汉字"形义联结"所呈现的视觉特性是与右脑思维的心理特性"相互适合"的,因此汉语加工呈现出鲜明的右脑效应,但语音作用的存在和大脑活动的整体性都决定了左脑思维功能也必然积极参与,共同构成汉语诗性的心理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文学艺术观源于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并包融在其中。而他的哲学思想核心就是“德”与“道”。这与老子是一脉相承的。“道”是万物的本源。《庄子·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天籁""天乐"观上,这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种普遍的观念,也是一种很朴素的"自然音乐观"。而这种观念是建立在人道本于天道,即"天人合一"基础上的。这种观念自产生之日起,就对后世的儒、道两家学派的众多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后来中国文化艺术的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20世纪以来西方关于语言问题研究的四个方面,简要勾划了由克罗齐到现代对语言的“诗性智慧”的认识。不论是自觉地思考这个问题,还是非自觉地思考它,都从不同的方面在“诗性智慧”的基点上走到一起。目的在于表明,语言的“诗性智慧”的特点是语言的深层的文化性质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杨雪  黄圣平 《社科纵横》2009,24(6):105-106
庄子以道为基础,提出了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理性反思,既批判了人类对待自然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又探索了人类实现与自然平等的终极归宿。庄子的生态伦理平等思想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日本平安时代文人将庄子思想理解为相对论与命运观,乐于接受其影响,从而使文学中酿出—种超然物外的情绪。吸收了宋代哲学新知识的日本中世初期禅僧接受庄子思想后,虎关师炼认为,庄子以“自然”为德,以德为道,从而在日本的庄子接受史上拓出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9.
魏义霞 《求是学刊》2008,35(3):47-52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首次对梦予以形上关注.之后,<列子>继承并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庄子以梦隐喻人生虚幻不实的做法,致使其思想与庄子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详细的考察将发现,庄子与<列子>所讲的梦实际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分别表现在梦与醒觉、与现实、与道等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20.
存在主义是20世纪中国的一种本土化文学思潮(现象),而由"人性→人生→人类"忧患意识转化为"忧生患命→忧道患志→忧时患世(忧国患民)"的忧患精神是其本土化的一个基本趋势.从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世纪初忧患,到冯至的"忧天的杞人"式忧患和沈从文对理性精神退化与人格奴化的忧患,至20世纪80、90年代的"先锋作家"在存在的困境中所发露出的"醒世恒言"式忧患,以及海子诗中缘干对生命的痛苦质询所产生的存在的忧患,又体现在重新寻求某种整体诗性言说、一种时代性、民族性救赎的冲动.其中既有对存在主义忧患意识的中国式读解,也包括对传统话语的现代性转化.总之,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可谓生于忧患,归于忧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