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论屈原     
鲁迅从早年留学日本到他的晚年,曾多次以形象的和直言的方式,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进行过评论。今天,我们重温这些评论,对研究和学习鲁迅以及正确评价屈原是有帮助的。一枝清采播芳馨鲁迅非常崇敬屈原。他在日本留学时,曾将屈原与拜伦、雪莱、裴多菲、普西金相提并论。在我国古代诗人中,他只将屈原归入他所说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  相似文献   

2.
高胜恩 《晋阳学刊》2003,1(6):72-75
从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到民国成立之初,山西地方当局成功实施9次官派留学活动,共派出官费留学生200余人,分赴日、英、美3国学习。山西的留学规模虽然不大,但官派留学活动进行较早,在中国留学史上书写了宝贵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家出版社出版了台湾省作家柏杨先生的杂文集——《丑陋的中国人》.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那一本,还专门为它写了《编后记》,加以评论.该书虽然指出一些中国人的丑陋现象,对我们有些启发,但从全书来看,不仅作者指出的“丑陋”内容,而且其谈及革除“丑陋”的方法,都有严重的片面性,它不是激励人们兴利除弊,奋发向上,而是损害了中国人的自尊心,会使一些不谙时势的年青人丧失自信心.而《编后记》却说柏杨先生继承和发扬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它必将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历史性的重大作用”等等.这不仅是赞誉过分的问题,而是一个是非问题,应该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4.
王希天同志牺牲至今已经五十八年了,但他那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和为华工英勇奋斗的高贵品质,却以其不灭的光辉载入了史册。王希天,原名王熙敬,吉林省长春人。一八九六年八月生于长春县、(今长春市)城东三道街一个开皮铺的家庭里。一九○八年,希天同志入小学,因成绩优秀,不久升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一九一二年在吉林省第一中学校肄业,一九一四年转入奉天铁路学校。一九一五年官费赴日本留学,一九一七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一九一九年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毕业,转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一九二一年因病退学,赴长岗养病。在此期间,从事华工救济事业,曾任中华  相似文献   

5.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五四文学是一种启蒙文学。显示了五四文学实绩的鲁迅即使在后期谈起自己为什么做小说 ,也仍说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而鲁迅的先驱意义在于 ,早在留学日本的时候 ,他就怀抱着启蒙的思想 ,以文学改造国民的精神。这不但是他弃医从文的直接动因 ,而且也是他翻译外国小说、写作《摩罗诗力说》等论文的原动力。《摩罗诗力说》建立了这样一个启蒙结构 :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恶魔 ,对于“天帝”——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的权威以及维护这种权威的统治者 ,要敢于破坏反抗 ,对民众要进行彻底的启蒙。鲁迅五四时期的小说《呐喊》《彷徨》…  相似文献   

6.
一、鲁迅如何认识"中国的出路"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回忆,他对于"中国的出路"的认识过程.初去日本留学时,曾抱有医学救人、救国的美梦.但有一回在课堂放映的画片上见到,一个体格强壮的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同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几个人商量出杂志,名目谓之《新生》,但没能问世就流产了.鲁迅说第一次尝试失败使他"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整整"寂寞"了十年.直到钱玄同一而再地请他为《新青年》写文章,"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相似文献   

7.
鲁迅留学日本仙台医专的成绩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是却缺乏研究,止于道听途说,或者闲谈随笔。鉴于此,本文对鲁迅当时成绩单的4个版本进行还原和辨正,同时考究其启发意义:一方面是对理解鲁迅的意义,即探讨鲁迅日本留学时期的民族自尊、民族歧视和弃医从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却是对学术研究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林语堂是朋友、同事.据《鲁迅日记》载,自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四年,他们间的交往括动有一百二十六次.现保留鲁迅给他的书信四封.但后来由于两人政治立场和文学志趣不同,关系逐渐疏远,以至泾渭分明,分庭抗礼.林语堂原名林玉堂,福建龙溪坂仔村人,曾留学美国、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一九二三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英文教授.一九二四  相似文献   

9.
茅盾先生曾在《最理想的人性》中提示我们:以鲁迅关于国民性的问题的探讨作为准确理解鲁迅的视觉,“也许比从其他方面下手,更能把握到鲁迅思想的中心。”(参阅《茅盾论鲁迅》,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77—81页)研究鲁迅的文艺观,茅盾的方法也同样适用。鲁迅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并为此奋斗了一生,根本的原因是要改变国民精神。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的文学巨人,此后凡三十年,他的文艺观念的发展、演进直至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及他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所获得的惊人的成就,始终都是与这一初衷紧密联在一起的。有起伏,有嬗变,但没有  相似文献   

10.
留学日本,从事爱国活动和接触马克思主义一九一七年六月,周恩来同志十九岁,以高材生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当年秋,东渡日本留学。他去留学的目的是寻求救国济世的真理。正如毛主席指出过的:“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真理”,“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了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周恩来同志在东渡时做诗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