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阐释"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构建、弘扬现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最后,重点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探索.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多元一体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其建设的具体途径是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坚持保护中华民族多元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发掘利用各民族文化中内容健康、积淀着民族思想道德特质的精神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以提升各民族的精神境界;在现代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积极创新等.  相似文献   

3.
李建军  李宗赫 《民族学刊》2022,13(11):1-8, 141
共同历史记忆具有共有性、时代性、建构性和凝聚性等鲜明特征,对展示中华文化符号、体现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重要的载体依托、桥梁支撑和价值彰显作用。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是由各民族共同拥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书写的革命文化、共同弘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符号和标识等组成,是各族人民的感情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守护、传承、阐释和弘扬。  相似文献   

4.
潘岳 《中国民族》2023,(12):11-1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和根源,是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民族共有性"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中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发挥作用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内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合力打造和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壮族三月三”经历了从民族传统节庆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广西公共节日的转型,成为独具特色的各民族共享共创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壮族三月三”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广西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深入开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生动范例。  相似文献   

8.
禹被颂为“中华共祖”。“禹”文化符号的诠释与宣传,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大有裨益。学界对“大禹”存在的历史真实性仍有争议,超越疑古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禹”作为文化符号意义上的存在性已然无比“真实”。人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对大禹的崇拜与追思,禹庙、禹陵遍布;大禹足迹遍及各地;除治水之功外,大禹功绩还在于打破氏族部落时期的政治组织形式,建立夏朝,“画为九州”“任土作贡”,为后继者开创了国家形成与发展范式;大禹改造自然的哲学智慧以及公而忘私、艰苦奋斗、安邦救民等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价值丰碑。“禹”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文化符号的典型代表,给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磅礴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积淀而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建立与传承、保护传统文化有关的一些模式,并处理好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提升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团结根基的筑牢,既要物质的支持,也要精神支撑,即建构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做好民族工作要解决好精神方面问题的论述,深刻阐明了新阶段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要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努力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相似文献   

11.
赵刚  于鹏飞 《民族学刊》2022,13(7):8-15, 138
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研究中华民族问题时不能回避的两个概念。当前学界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时出现了忽视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强调的“共同性”是指56个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把中华民族作为56个民族的总称,甚至否认中华民族是民族实体。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底与主干,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体现着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归属与赞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建构科学的中华民族观,并在社会生活中传播中华民族知识,同时,要依据中华民族的结构、历史、文化等民族特点来构建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文化建设既要坚持民族立场,又要有全球视野;既要加强主流文化的建构,又要注重大众文明的建设;既要传承传统社会的道德精神,又要注重法理社会契约精神的培育;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还要培养公民的现代意识。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文化建设四重路向的影响下,具有合理的开放性、不同的凝聚层次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取向与新型主体。  相似文献   

13.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21,12(2):1-8, 9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铸牢这一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注意的内容主要为形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与历史教育。发挥好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明确谁负责、谁来抓和如何落实,也需要建立开展这一教育的制度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融入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同时也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展开。  相似文献   

14.
张瓅尹  何嘉豪 《民族学刊》2021,12(8):19-27, 122
新媒体生态颠覆了人们媒介接触的方式并继而影响其现实认知的建构。具体到民族认同,基于新媒体产生的云族群已经呈现出和原生族群产生发展完全不同的建构逻辑,且这种逻辑可以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所用。对两大央媒新媒体平台相关内容的框架分析显示,现有内容在价值引导、制作质量上有较大优势,但在内容数量、跨平台适应性和内容多元吸取与传播上尚待加强。需具备基本的在场意识和把握有效浸润的人文核心及传播架构。  相似文献   

15.
崔榕  赵智娜 《民族学刊》2021,12(8):1-8, 120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文化认同得以萌发并日益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主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巩固和增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来展开,促进各民族强化中华文化符号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促进中华文化仪式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团结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彭福荣 《民族学刊》2020,11(1):1-7, 119-120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一条心投入疫情防控,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再一次感受了中华民族灾难治理传统和独特制度优势,又一度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再一次凝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上。但治理体系能力不完善、舆论宣教引导不充分、国际反应的心理预期和实际状况不对称,可能诱发民族主义情绪,必须防范其非理性化发展和表达。因此,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深入有效地推进疫情防控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持久和平、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郝亚明  秦玉莹 《民族学刊》2022,13(7):1-7, 137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这一重要论断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向,显化并增进中华民族内部的共同性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从以往民族政策内容来看,各民族的共同性包含“两个共同”的共享利益、“三个离不开”的共生关系、“四个共同”的共有历史、“五个认同”的共享价值。四方面的共同性不仅揭示了各民族作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历史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内在关系,也在发挥着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凝聚民族团结关系、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和正确价值观念引导的重要功能。在未来民族工作中,要通过系牢各民族的利益纽带、命运纽带、记忆纽带和价值纽带,深化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共生关系、共有记忆和共享价值,以此不断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