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寄广州晦公》诗。 这首七绝发表于1910年12月底上海《南社从刻》第3集,题为《寄晦闻》,署名苏玄瑛曼殊。后载1912年4月19日上海《太平洋报》副刊 《太平洋文艺集》所刊高钝剑(旭)《愿无尽庐诗话》,及1915年5月东京《甲寅》杂志第5期,前者题为《寄广州晦公》,后者题为《简晦闻》。稿见蔡哲夫所藏曼殊墨迹第6页,为附在致邓秋枚、蔡哲夫信后,题目与《愿无尽庐诗话》相同。 关于写作时间,柳亚子在《曼殊诗年月考》 中认为:诗中所述为日本事,是1909年上半年的作品。查附存此诗的信中提及的“春木万龙”的  相似文献   

2.
曼殊1910年6月8日自爪哇致高天梅信:“昨岁自江户归国,拟于桂花香里,趋叩高斋,而竟不果”。柳亚子《苏和尚杂谈·曼殊和我的关系》:1909年9月,“我到上海,时曼殊正从日本返国”。 赴杭州探望刘三(季平),住西湖白云庵。 柳亚子《苏和尚杂谈·曼殊和我的关系》:1909年9月,在上海,我去看曼殊时,“他却到杭州看刘三去了,竟不曾相见。所以我寄怀他的一首诗,是:‘无端避面春申浦,去逐刘三共酒杯。直把西湖作西子,鸱夷一舸未归来。’(《寄曼殊西湖》)此时曼殊仍住白庵,后来给人家赶还上海。”  相似文献   

3.
族 谱 苏曼殊,名戬,号子栽(一作“子谷”),小字三郎。 《沥溪苏氏族谱》:“十八世祖:名戬,号子,字曼殊。”。苏维(马录)1928年12月18日自溪沥复柳亚子信:苏曼殊“乳名戬,书名子”。柳亚子《冯自由<苏曼殊之真面目>笺注》:“曼殊谱名戬,号子谷,……‘戬’是谱名,……曼殊在大同学校和早稻田大学(按:应为高等预科或中国留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论     
苏曼殊(一八八四——一九一八)字子谷,又名玄瑛(曼殊是他削发后的法号),广东中山县人(原名香山县)。父苏杰生,为旅日华侨,曾任日本横滨英商万隆茶行买办。嫡母黄氏,居原籍。生母为日人若子(家人称为“贺哈(口家)”日语“才若——”),原为杰生的下女,生曼殊后,不到三个月,即离开苏家。曼殊为其父所纳妾河合仙所抚养(文公直《曼殊大师传》),因而曼殊终身认河合仙为亲母。 一八九四年,中日爆发战争,曼殊随他的父母返国。不久,因其父家道中落,于是  相似文献   

5.
汤志钧选编《康有为政论集》(1981年北京中华书局版)下册所收之康氏《理财救国论》一文,于选录文末“说明”中云:“本文前言谓‘数年前撰《理财救国论》,久未公布’;他(指康氏)1908年冬写的《金主币救国议(论)》也说‘吾《理财救国论》且有待焉’。是此文撰述较早,而正式刊布则在辛亥革命以后”。并因该文曾于1913年2月出版的《不忍》杂志第1册中刊载,遂至选录该文时标明“(1913年  相似文献   

6.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年) 二十九岁 2月上旬,(辛亥12月中旬)离(口惹)(口班)返 国,与魏石生(兰)、许绍南(炳衡)同行。 柳亚子《苏和尚杂谈·曼殊和我的关系》:“他预算(十二月)二十日以后启行。正月初十边可到上海,所以我以为曼殊是1912年春天才归中国的。但据陈佩忍讲,1912年旧历元旦,曼殊和张溥泉同到西湖秋社。那末,一定是1911年旧历年底,就还中国来了。大概他在十二月十四日发信以后,便变计急行,南洋去中国不半月程,  相似文献   

7.
研究苏曼殊,有一个十分重要且不能不弄清楚的问题,那就是苏曼殊一生“所默默缄守着那份‘难言之们’”所指究竟是什么?事实上,从苏曼殊研究初始至今的六十年中,人们始终关注着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开这个难解的“谜”。柳亚子先生是苏曼殊研究的首倡者,也是对苏曼殊研究最有贡献的人。他在1927年10月东京初稿。1928年8月上海修正的(对于‘曼殊研究草稿’的我见)文章中通过对《潮音跋》和《断鸿零雁记》的详细剖析,得出结论:我的意思是如此:曼殊的日本血统,照我讲当然是无可疑的。因为曼殊无论如何好弄玄虚,总不会平空造一个日本…  相似文献   

8.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二十五岁 1月2日(丁未十一月二十九日),自东京转去崎。 曼殊1908年1月2日自日本复刘三信:“别来匪夕不思,今旅次长崎。……昨日为阳历元旦。” 2月(一月),自长崎返东京,寓神田猿乐町一丁目二番地清寿馆。  相似文献   

9.
1899处(光绪二十五年已亥)十六岁在横滨大同学校乙级就读 冯自由1928年9月13日自上海复柳亚子信:“曼殊在大同学校,对于文学,资质颇钝”。冯自由《苏曼殊之真面目》:“曼殊在大同学校二年,性质鲁钝,文理不通,绝未露其头角。该校于文学上只间采用昭明  相似文献   

10.
鲁迅早年在南京求学期间的诗作,共六题十三首,即1900年的《别诸弟三首》、《莲蓬人》,1901年的《庚子送灶即事》、《祭书神文》、《别诸弟三首》、《惜花四律》。对于这些诗篇的注析,分歧颇多。笔者认为,把握鲁迅当时的思想倾向,是正确理解这些诗篇的关键。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他求学于南京,就是为了“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又说,“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 S 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许寿裳先生回忆说,鲁迅早年最爱诵《离骚》中的四句:“朝吾将济于白水分,登阆风而(纟枼)马。忽反顾以流涕分,哀高丘之无女。”许先生认为,“这四句大有求不到理想的人誓不罢休之意。”(《亡友鲁迅印象记》第7页)换句话说,“寻别一类人们去”便是青年鲁迅思想倾向的集中反映。“诗言志”。  相似文献   

11.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二十四岁 在上海,时与高旭(天梅)、刘师培(甲叔)来往。 曼殊1907年1月5日自上海致刘三信:“曼寓法界鼎吉里,剑公先生常来,昨曾问及长者。少甫先生谓:“国粹学堂明春能否开办,现尚未决。……”  相似文献   

12.
说明】 1921年8月中旬,郁达夫在日本东京附近杨木县的盐原避暑,作了十首诗以记录自己的经历与心绪,《郁达夫诗词集》将这十首诗名之为《盐原诗抄十首》。这组诗中的第一、二、三、四、五、八、九、十首,原载作者日记《盐原十日记》中,并曾在1921年10月至12月日本《雅声》第三至五集发表,第六、七首曾分别以《山中七夕》、《妙云尼墓》为题发表于1921年10月1日日本《文字禅》第五卷第十号。从诗的内容看,第一首表现对“秋来酷热”的“不平之鸣”(《盐原十日记》),第二首写山中避暑的清凉快乐,三、四两首是七夕怀内之作,第五首是给旅舍主人的…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与日本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于1913年秋,陪同他那位被派到日本考察司法制度的长兄来到日本。第二年夏天,他进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念书。同年级的有郭沫若等人。据郁达夫于1927年写的《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一文,在“一高预科”求学时期,他开始接触了西洋文学。次年,他进了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理科;又次年,改读文科,在“八高”四年左右,读了俄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小说达千部。时奠定的。1921年,他发表了小说《沉论》,可以认为,这部小说正是描写了高中时代的作者化身。当时,在埋头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同时,为了填补无聊的生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代”大致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几年这段时期。当时新旧思想、新旧道德激烈论战的文章,基本发表在创刊最早(1915年9月),影响最大的《新青年》杂志上。其中与“批孔”直接有关的文章又大多集中在1915—1917年间,即袁世凯酝酿称帝(1913—15年)、“登基”(1915年12月)及被迫撤销帝制(1916年6月)羞愤而死这段时间。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史学杂志》1965年5月号(第74编第5号)刊登了“1964年的历史学界——回顾和展望”专辑,其中包括“总说”、“日本史”、“东洋史”、“西洋史”等几个部分。现就“总说”的部分(东京大学教授山本达郎所写)摘译如下:1964年的国际历史学委员会理事会于四月在东京召开,以八个来日本的历史学家为中心举行了研究的集会。比这早一个月在新德里召开了第一次国际东方学者会议,后来在八、九月中在北京举行了科  相似文献   

16.
曼殊是北宋前期词坛的著名词人,有脸炙人口的《珠玉词》传世,确立了他在中国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历来研究晏珠词的甚多,而对曼殊散文的研究,问津者却很少。其实,曼殊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曾巩在《同叙传》中写他一生“文传天下”,欧阳修在给曼殊写的《神道碑铭》中也认为他“以文章为天下所宗”。可借,晏珠所写的大量的散文,流传至今的只有《全宋文·曼殊卷》中的53篇。所以,搜集晏珠流失的散文,乃是当前晏珠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最近,笔者到晏妹故里——江西省进贤县文港乡沙河村(原属临川县),查阅《东南晏氏重修宗…  相似文献   

17.
日本著名史学家内藤虎次郎(湖南)与我清末进士出身的金梁(息侯)等人,本世纪初于沈阳故宫崇谟阁首先发现《满文老档》,使这部珍贵史料在被束之高阁尘封了百余年之后,为世人所知。1931年2月,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从内阁大库档案中又发现《满文老档》数套,以及《满文老档》的底本即“原档”37册,始悉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775—1780),曾依据原档缮抄过正,付、草本三部,每部中又各备两套,有“照写本”和“音写本”之别,照写本册面签署老满文为“无圈点字档册”;音写本册面签署新满文为“加圈点字档册”。庋藏于北京乾清宫的是草本和正本,册  相似文献   

18.
1月初(壬子十一月下旬),在安徽安庆高等学堂任教。曼殊1913年1月2日自安庆复邓庆初信:“抵皖不觉三周,一切甚适,惟腹内常痛。现寓高等(此间大学名义已取消)。英每周工课,托沈君代理八小时,自任六小时,尚觉清闲。天气严  相似文献   

19.
补白     
“张资中”应为“张资平”翻开《节日朗诵诗选》(李小雨编选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在第174页介绍郭沫若时写着这样一句话:“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中等人组织创造社”。这里的“张资中”应为“张资平”。《中国人名大词典·当代人物卷》由廖盖隆、罗竹风、范源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其中是这样介绍的:张资平(1893—1959)作家。广东梅县人。1911年留学日本。曾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地质学。1919年开始写作。1921年完成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同年与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1922年回国。曾任武昌师范大…  相似文献   

20.
《樱花赞》选自散文集《雪浪花》,作者冰心.这篇文章所写的是作者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到日本参加亚非作家会议常设委员会在东京召开的紧急会议时在日本的观感.作者通过赞樱花,赞美了中日人民间的伟大友谊.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成了日本的象征”)以抒情的笔调点出“樱花是日本的骄傲”、是“日本的象征”.开头一句,直接点题,简洁明了,富有抒情色彩,倾注了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