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商业化为主的"四化"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影响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保护继承与创新发展、地方性与国际化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发生较大的变化,呈现出不同作用过程下不同的空间特征和不同的形成机理。本文立足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建立,提出了过滤与分离、适度与协调、保护与维护、培育与参与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的高度破碎化、孤岛化、边缘化的特点,成为困扰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整体保护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正是解决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展生态设计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全面研究总结国内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立足存在的问题与突破点,构建起了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框架。  相似文献   

3.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业发展20多年以来,商业化现象日益严重,古镇沿街充斥着服务旅游者的各色同质化的商铺和商品,不仅冲淡古镇原真景观特征,形成古镇因利趋同格局,而且改变了居民生活方式并成为重要的生活基础,直接干扰居民日常生活,破坏古镇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和谐,破坏古镇原有自然风貌和景观环境。立足于古镇原真性保护,在商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淡出商业利益,严格控制商业发展;拓展和营造多样化社区参与旅游的方式和途径,调整利益分配体制,建立行业利益平衡机制;鼓励和发展传统手工艺,形成旅游体验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双赢格局。  相似文献   

4.
传统茶楼向来是一种特色文化景观,其设施承载了浓厚的民俗风情.通过重庆茶文化现象的分析,从地域文化视角,阐释作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型精神文化载体--重庆现代茶楼的装饰设计内涵,从而强调文化现象与文化精神内涵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人文地理区划过程中,可以依据的指标很多,概括起来,可将这些依据指标分为三类,即文化景观要素指标、政治经济指标和自然环境要素指标。一、文化景观要素指标分析文化景观就是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完全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它是一个地理单元人文地理现象的总特征。它反映了人文现象与环境的特定关系,它也是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和感觉得到的事物现象。文化景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的变化服从于它内部的发展规律性。在人类活动中,人类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这需要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论具有强烈的整体主义诉求,它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为自然是一个进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具有客观性与先在性,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生态系统的价值具有内在性和优先性,人类道德关怀对象应从人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这种整体主义的环境哲学,体现着当代哲学范式的转向:从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向现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转向。一些学者对它的质疑和诘难,根源就在于没有这种哲学范式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河洛文化研究存在"厚古薄今"的思想障碍。北宋之后的河洛文化被打入冷宫,除了文化自恋心理之外还有文化霸权和文化基础主义作祟。研究当代河洛文化是对整体性河洛文化的一次时空穿越,可以清晰地勾勒地域传统的演变轨迹,呈现地域自古至今交错叠印的人文岩层。  相似文献   

8.
试论人文思想在科技期刊现代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现代科学发展的高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展开 ,依据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传播学这一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的特点 ,以及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现代科技期刊的刊发内容和整体构成等多方面的人文内涵的揭示 ,阐明了人文科学的思想研究方法对推进科技期刊现代化所具有的文化范导作用和主动的文化干预功能 ,论述了科技期刊现代化进程中自觉运用人文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江苏连云港山海奇观,人文荟萃,蕴藏着丰沛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连云港市转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连云港的人文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建设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就是进一步加强对连云港市人文资源的整体性保护,有计划地修复和维护现有文化环境,促进地域文化资源、文化环境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与融合,保持区域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发展。客观分析当前建设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优势与劣势,了解现存的不利因素,对于后续开展全面保护工作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0.
地球已经进入"人类世"的新地质时代,新地质时代的地球研究需要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并应用地球"活物质"方法、"盖娅假说"生命方法、生态系统整体性方法等新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形成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维尔纳茨基提出的地球"活物质"方法将地球生命有机体作为统一整体来研究地球上的物质、物质关系和运动,并据此创立了生物地球化学和"生物圈"学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盖娅假说"提出生物圈作为自适应的调节系统能够自动维持地球平衡状态,这种新的地学方法揭示了地球的自组织潜能和地球环境的非线性系统特性,也表明了人类活动应该遵循的生态伦理原则。生态系统整体性方法依照地学思维方式的生态整体性思维来看待和研究地球科学及"人类世"时代的地球问题,全面而辩证地把握研究对象,注重网络因果关系分析及生态学方法、概率统计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的结合。这些新方法的应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表现了对人与地球的双重关切,将推动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进一步拓展人类文明的新视野,使人类对地球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迈向新的境域、攀上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