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建立在理性知识观和独立宣言主张的人民主权原则基础上,反联邦党人在论及自由时,偏重于公民参与公共政治事务,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清晰列举以及对公民个人良心和思想言论自由权利的保护.这种自由理念,有别于联邦党人消极自由的主张,成为了美国理想主义政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美国《联邦宪法》在制定到批准通过期间,美国政坛的两个政治派别——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就"联邦还是邦联""共和还是民主""政府权力的制约"以及"人民权利的保障"四个争议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最后达成了共识,构建了一幅"法治政治"的治国蓝图。《联邦党人文集》所载的论战全过程,展现了美国立宪者在坚持"民主与法治"原则的过程中为奠定"宪法至上"的法制基础所做的努力,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联邦党人文集》作为一部政治学的经典名著,对后世诸多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联邦党人创造性地以分权制衡原则去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本文通过对《联邦党人文集》与分权制衡的分析,阐述了政府权力为何要分权与制衡;从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高度对“分权制衡”进行正本清源的认识,并对我国分权制衡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作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4.
美国联邦党人的共和制和联邦制思想过去一直受到重视,但他们建立强有力中央政府的主张却常被忽视。实际上,他们所面对的政治问题与自文艺复兴以来多数西方思想家不同,他们要在一个缺乏有效政治权威的地方创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所以,联邦党人一方面主张共和制和联邦制思想,另一方面则主张强国家理论。本文试图运用文本分析与情境分析两种方法,结合20世纪的国家理论,来解读联邦党人强国家理论的历史情境、思想观点与政治影响。实际上,联邦党人的强国家理论及其政治实践促成了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并为美国后来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杰弗逊是美国民主传统的奠基人。他在1801——1809年出任总统期间,曾在使美国政府民主化方面作过许多努力,本文仅就此问题作一简单述评。一杰弗逊为政府民主化所作的努力首先表现在他任用政府官员方面。从杰弗逊当选为总统开始,许多共和党人就写信给他,望他利用总统职权,把联邦党人一律从政府机构中清洗出去,以便“有效地把行政权控制在以才能和声望出众的坚定的共和党人手中。”共和党人的呼声,一方面表现了他们对联邦党人反民主政治的愤懑,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热中于担任公职的思想感情的流露。然而,作为共和党领袖的杰弗逊却使他们大失所望,他并没有对联邦党人进行普遍清洗。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推动美国政治异议和言论出版自由保护进程中,最高法院在解释和适用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出版自由条款时,始终未能摆脱普通法反煽动思维的影响.直至1969年,作为政治言论自由领域的一个标志性案件"布兰登伯格案"判决方宣告了美国社会政治压制传统的终结,从而为当代美国政治言论自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该案判决所确立的"迫在眉睫的非法行动"标准决不会是美国政治异议和言论出版自由保护的圆满终结,但它将以其所代表的高度宽容精神,继续指引着美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未来方向则是没有疑义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宪法的州际贸易条款赋予联邦以立法形式调控州际贸易事务的权力.由于宪法语言的弹性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从制宪至今,联邦和州之间的权力界限一直存在分歧,而作为分歧仲裁的最高法院对于贸易条款的诠释也处于变化中.从19世纪早期之前的广义条款时代,到20世纪初的严格条款适用时期,再到20世纪中期以后的联邦权力扩大.州际贸易条款的演变宏观上反映了政治经济环境变迁,微观上总是以州际贸易的界定、权力的性质、归属等为技术切入点,它们的变化构成了州际贸易条款演进的技术规律.  相似文献   

8.
维护社会稳定是任何统治阶级都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和宪法的价值目标。尽管不同的统治阶级追求社会稳定的目的不同。多年来中外学者对美国宪政稳定的原因持有不同的观点,但多数把“分权制衡”当作第一基石。作者通过历史考察,认为联邦党人尤其是麦迪逊的社会利益多元体制为美国宪政稳定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9.
1804年,汉密尔顿虽已离开公职,但他不仅是美国屈指可数的建国者之一,还是联邦党人的政治领袖。他的决斗对手艾伦·伯尔,时任美国副总统。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关系原则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政教关系的基本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就是所谓的"设立条款"与"自由实践条款",两者相互制衡,对美国政教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形成了现代世界最典型的政教分离体制。在实践过程中,美国逐步出现了"分离论"与"调和论"两大流派。"9·11"之后,调和论似乎占据了上风。  相似文献   

11.
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位置灵活 ,语义丰富。因此在翻译时 ,要从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主句与从句的逻辑关系、信息结构、深层含义等方面加以考虑 ,并作适当的转换和调整 ,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义 ,又通顺流畅。  相似文献   

12.
对刑法规范性条文所作的司法解释 ,就内容而言 ,应当与相应的法条相等 ,不容许任意地增加或减少 ;所使用的语言 ,应当简单明了 ,力戒笼统和含混。否则 ,不但达不到解释的目的 ,而且会引发刑法适用上的困难 ,甚至导致错判、错杀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从新闻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发展与新闻媒介职业化历程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言论、出版自由最初与报纸无干,后因报刊在政治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导致统治者的压制,于是,言论、出版自由的问题也就延伸到新闻自由;第二,大众化报纸产生后,经济独立带来角色变异,成为代表民意、监督政府的独立力量.新闻自由恰为免除政府对报纸的干涉提供了法律依据,于是,法律中所规定的个体言论、出版自由实际成了媒介--制度的自由;第三,媒介-制度新闻自由的现实,与法律规定的个体言论、出版自由不谐,法律界人士遂提出"第四权力"理论,试图重新界定新闻自由,并使之与原有的言论、出版自由相区分.  相似文献   

14.
通过把时间状语从句按照主、从句行为同时发生,异时发生的分类,分析了连接词的意义,用法和该类复合句中谓语动词时,体的使用和意义,总结出了时间状语从句连接词的丰富性,谓语动词时,体使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灵活,多样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否定词“没”的使用主要受时制方面的限制,它表示的是“已然”的时制意义,可以用于先事时、方事时、过去时、现在时,但不可以用于将来时、后事时。位于句中的“了1”至少包括两个,其一是具有先事时意义或者过去时意义的时制助词“了11”;其二是具有动词意义,充当补语的动词弱化形式“了12”。因为“没”和“了11”具有相同的语法属性,所以不太能在同一小句中共现,一些共现的情况要么语感接受度不高,要么受到了语言经济性原则或其他语法条件的限制;“了12”与“没”的共现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句型转换是指用不同的方法或手段对句子重新组合而不改变原来句子的含义。句型转换既用于文学作品中 ,更用于日常的言语交流中。探讨英语简单句与并列句、简单句与复合句、并列句与复合句转换的基本规律 ,对英语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英汉翻译中,译者除了对原文的词义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有时还需挖掘其深层含义或延伸意义,以增强其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先生在《魏书司马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敏锐地指出,候景之乱不仅于南朝社会上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时期之大事,其故即在于所谓岩穴村屯之豪长乃乘此役而起,造成南朝民族及社会阶级之变动。本文从陈先生之说,以岭南土著为例,阐述其在南朝的变化。文中还对陈先生使用阶级一词作了辨释。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汉语歧义成结小句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采用概念框架的研究方法,对具体实例"跑丢"小句和"追累"小句的语言表达和概念内容的体现关系进行了微观分析,重点研究其概念结构的不同重合方式。结果表明:动词的多义性以及句式分析的不同方法都不能有效地解释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而概念框架的认知分析为该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歧义就是事件参与者的概念语义角色组合关系的差异,更确切地说,是事件概念框架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概念框架来进行形式表述。  相似文献   

20.
在上海西门子国际贸易公司诉上海黄金置地公司案中,裁决者是否有必要对涉外因素识别条款进行扩张解释的问题备受争议。缘于涉外因素识别条款本身固有的诸多结构性弊病及条款日益凸显的滞后性与简单僵化的征象,法律适用者对涉外因素识别条款的扩张解释是适要的。为谨防扩张解释的舛误与滥用,涉外因素识别条款的扩张解释必须恪守其原则和原旨基准容许的边界。涉外因素识别条款的扩张解释必须严格遵循国际私法基本原则的价值指引和严密契合国际民商事实践新发展诉求的宏观基准。且涉外因素识别条款之扩张解释必须依循涉外因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展开解释的微观基准,遵循从涉外因素的应然外延至本源内涵的识别序列展开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