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命”或“命运”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观念。中国古代贤哲对何者为“命”,如何对待“命运”等问题都作过认真的思考和回答。庄子的人生观是其中较大的一种。他相信有命,进而主张知命、安命,并企求于命中获得人生的自由。因此,对庄子“命”论的研究,是理解庄子以及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杨献珍同志的《唯物论的命运》是答复我的《辩证法的命运》的;《辩证法的命运》又是我答复近年来杨献珍同志和其他几位同志对艾思奇同志和我的批评的。有一个读者看了这些文章以后,写信对我说,他现在担心起“哲学论争的命运”来了。他的意思是:杨献珍同志并没有针对我的问题作出答复。这使我想到,我也不应该回避杨献珍同志对我的批评。本来,“唯物论的命运”是应当和“辩证法的命运”一致的:辩证法的胜利只是意味着形而上学的失败而不会意味着唯物论的失败;唯物论只有和辩证法携手前进,才能真正战胜唯心论。这是哲学史证明了的真理。现在,为什么唯物论的命运和辩证法的命运冲突起来了呢?这里面总有值得探究之处。本文首先从学术角度同杨献珍同志讨论;至于这个问题的政治方面,既然杨献珍同志坚持他的批评,我也准备在后面答复。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杨献珍同志的指正。  相似文献   

3.
从一九二九年底写作第一个短篇小说《房东太太》开始,巴金解放前后共写有八十多个短篇小说。在巴金的整个小说创作中,这是一个不小的量;与其他现代小说作家相比,他的短篇小说不但产量丰饶,且有独具的艺术特色。“我关心的是人物的命运”对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来说,人物命运、人物性格的描写与表现始终是衡量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巴金的短篇小说正是以描写和表现人物命运见长的。他曾经说过:“作为读者,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是轴心时代的人物之一。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 ,他第一个从外在“命运”的束缚下挣脱出来,体认到人生当有境界这一终极眷注。他对“美本身”的追问标志着审美的自觉和美学得以可能 ,对后世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海德格尔对其思想作了别有意味的回味  相似文献   

5.
谈意志     
存在主义者为什么要推崇尼采? 在探索存在主义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口口声声说什么 “整个人类命运不可捉摸”的存在主义,并没有把一切“主义”都“看穿”,却十分推崇尼采的哲学。雅斯贝尔斯认为“尼采是人类精神最深入的探索者之一”、“哲学家的导师”。他写过一本题为《尼采哲学入门》的书,认为尼采“同克尔凯郭尔一起决定了现代哲学的起点”。他还以为研究尼采“这位最后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位如此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哲学家”,是领悟“意识的始因”,“也就是在接近于实现这位思想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一个精神世界的流浪汉——从卡夫卡的作品看他的内心世界陈晓慧弗朗兹·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一个讲德语的犹太裔商人家庭。作为一个没有祖国受歧视的民族的一员,卡夫卡有着强烈的“无家可归”的痛苦和失落感,他的民族的悲剧命运和在...  相似文献   

7.
他不相信命,也不认命.在他还小的时候,一向信佛的母亲,就不止一次地为儿子的命运占卜过,然而他人生的每一步都与运势背道而驰.   有人说他的一生是命中注定的,但他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8.
艾略特倡导文学家运用“神话方法”进行文学创作,他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荒原》运用“神话原型”来构筑全篇,赋予混杂零乱的“荒原”意象以内在统一的秩序和结构。死亡—再生原型、寻找圣杯原型、水与火原型、圆环原型等构建起一个相互映照的“神话原型”体系:1·死亡—再生原型生死是人必须面对的命运。在永恒的宇宙背景中,任何生命个体都有如微尘,对自身的生死命运难以掌握,但人能够创造精神与灵魂的再生和复活,以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宗教作为超越性意识否认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创造出死后复活与再生来慰藉人的心灵。人死而…  相似文献   

9.
严复有着明确的“科学主义”思想 ,不仅融铸成他的现代文化人格 ,而且内化为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形成了体系化的“科学方法”。严复不仅是现代中国科学思想的开山者 ,而且“经验论科学主义”思想在他那里成熟 ,这一派科学思想在中国的命运 ,部分地代表了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命运。为科学贴上“阶级”标签或以政治意识形态标准取代科学标准 ,都是对科学的滥用 ,是打着科学幌子的反科学行为 ,并不是“唯科学主义”。反思“唯科学主义”应当避免走入为政治意识形态开脱历史责任的陷阱。  相似文献   

10.
略论邓小平同志的爱国主义思想杨韶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邓小平同志的“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的思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思想,和他的“强烈的民族自...  相似文献   

11.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 ,阿Q是一个“存在主义者 ,或者更确切说是一个无意识的存在主义者 ,他荒谬的生存状态 ,被抛的悲剧命运和他人即地狱的人格异化都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文学史上,左翼作家叶紫的创作时间极为短暂,但他却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大都经历了由听凭命运摆布的“贤妻良母”到为独立自主而斗争的“革命女性”的成长过程.叶紫笔下的女性形象远胜于当时流行的乡土文学对女性的刻画.他借描写这些女性的坎坷命运,表达自己对旧社会女性命运的悲悯之情,还借此提出了对女性解放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哲学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客观存在本身的一种描摹,猜测的模型,它的发育关键在于理论生长点的选择,也就是说一个哲学家在建造他的理论大厦时,他将以什么样的“理想概念”作为他的理论基石,这决定着一个哲学家的哲学理论的命运。“理想概念”的地位与功能如同科学发现中的“核心概念”一样重要,理论生长点的选择也就是“理想概念”的选择,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马克思的“实践”、萨特的“存在”等等,都可以视为“理想概念”。在寻求到理论生长点之后,他又将以何种方式来建构他的哲学理论,哲学理论的模型所包含的属性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同构性,这是哲学理论得以存在的原因,也是我们可以探寻建构哲学理论的方法论依据。一、创治性的思维机制是建构哲学理论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高布赛克和普柳什金分别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和俄国作家果戈理精心刻画的艺术典型,也是欧洲吝啬鬼画廊中的两幅杰作。高布赛克是巴尔扎克的《高利贷者》中的一个资产者。他拥有巨大的财富,能运用金钱的威力征服整个法国首都,使无数贵族男女都拜倒在他的脚下,他的权力有如一国之主,因此他自称为“无人知晓的国王”和人们“命运的主宰”。高布赛克性格中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吝啬。高布赛克这一名词,象在法语中已经成为高利贷者的同义词一样,也已经成为吝啬鬼的同义词了。高布赛克是个吝啬狂,他虽然拥有万贯家产,却过着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15.
李丛昕 《江淮论坛》2006,(1):116-120
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之所以千古传诵,归根结底在于他终其一生一以贯之的身体力行;青少年求学时期,他以异乎常人的刻苦砥砺自己的志操;入仕以后,他以“忍穷”二字砥砺官德;终生不渝的,是以他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蔡永宁 《社会科学》2001,4(7):59-63
“知识改变命运” ,这是比“知识就是力量”更能震撼人心的口号 ,也是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命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只“看不见的手”正在左右着人们的命运 ,使人们感到命运往往是自我难以把握的。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命运的主体自主性与环境制约性及其相互关系。一、命运的主体自主性自主是主体的人的内在规定性 ,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一个本质特征或特性。自主性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证 ,表明人具有一定的能力、权利和责任。人之所以能称之为主体 ,首先就在于他能自主或有自主性。不具有自主性的人是不能称之为主体的。自主与主体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尼采的悲剧观陶养于他对“存在”的本体性体验,这体验所蕴含的“命运”关切使他钟情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对“存在”奥秘的探询折射出古希腊人沉郁的“命运”意识。苏格拉底的出现,使古希腊的民族精神实现了从有待的“命运”关切向无待的“境界”眷注的跨越,拔除了古希腊悲剧赖以繁茂的“命运”灵根。尼采将悲剧的终结归咎于苏格拉底虽非不实之词,但表明他在充分关切有待向度上之生命存在的同时,未能给予生命的无待向度——无待于外部条件的心灵境界的自我提升——以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乌热尔图小说开始就为我们构置了鄂温克族“森林小说”的全景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后来随着“寻根文学”的兴起,他的笔曾有过短暂的艰涩,但很快又转变为进一步反映民族的心态负荷和忧患意识,人物形象也更具有悲剧色彩。他审慎地思考本民族的现状和未来,凸现了一个民族该走的自救之路。同时,乌热尔图的美学观念也发生了由“亮色的崇高”到“黑色的悲壮”,由表层的借动物以讴歌人性到深入探究民族命运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关于马基雅维利著述的动机历来都存在不同的解读.有学者认为马基雅维利著述是为了向现任的或未来的君主提供咨询,希望他们将祖国从遭受外族侵害和内部纷争的境地中解救出来;还有学者认为马基雅维利的目的在于传授邪恶.笔者根据马基雅维利在“统治的建立与发展”、“宗教”、“命运”和“新型君主”这些话题上展开的讨论渐次地进入其中观察、讲评,认为他的目的是引入他为世人制定的新的方式与制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混沌学”理论中“蝴蝶效应”的视角解读菲利普·罗斯的小说《愤怒》,通过展现主人公一个个微不足道的选择,如何一步步地造成了他最后的命运结局,以期展示主人公生活中的“蝴蝶效应”,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